网络政治参与系统构成及运行环境分析

2013-01-01 00:00:00周薇
编辑之友 2013年4期

摘要:

网络政治参与系统包含网民、政府与执政党、网络平台及信息四大构成要素,形成信息输入、转化、输出及反馈的系统性运行,其运行环境受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一系统的运行当前尚不够成熟,亟待进一步推进。

关键词:

网络 政治参与 系统

飞速产生、发展的为人类政治、社会带来新的传播平台,随着这一进程的迅速演进,网络政治参与系统已逐步成形。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对社会、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带来对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操作的探索。当下网络政治参与系统提供来自中国现实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中各种信息的传播、转化与反馈,网络政治参与系统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子系统,既受整个民主政治发展大环境的规范,同时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和影响力逐渐改变着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态。这一系统的构成要素、运行环境为其运行提供基础性元素,而其良性、有序运行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助力。

一、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构成要素

(一)网民 、政府和执政党

1. 网民。网民概念使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定义:网民是过去半年使用过互联网的6 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1]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系统构成要素之一的网民,是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系统运作的关键要素。中国网民的主要年龄阶层为20世纪70、80和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

2. 政府、执政党。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政府是公共管理者和公权力的执行者,二者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系统中政治信息输出后主要的接受者、监督者和反馈对象出现,因此在这一意义上将二者归为同类要素。

(二)信息与网络

1. 信息。一般来说,与信息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概念包括约束、沟通、控制、数据、形式、指令、知识、含义、精神刺激、模式、感知及表达。本文中涉及的信息,主要指人们通过网络传播的,以各类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符号形式为载体的数据、知识等。网络政治参与过程实质上是政治信息传播和交流并反馈及产生影响的过程。

2. 网络。网络,如国与国之间称为“国际”一般,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联成的庞大网络,可译为“网际”,又音译“因特网”,是指在ARPA网基础上发展的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现今网络已深刻地影响着全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快速技术创新为推动,不断改变着人类传统观念中对于信息传播的理解。

二、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基本结构

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运行主要通过网络政治参与中信息的输入、转化、输出与反馈来实现,其结构与功能通过要素之间的互动来实现。

在这一系统中,政治参与系统的4要素:网民、政府和执政党、信息、网络共同促成其运作。网民通过网络实现对政治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并获得积极或消极反馈。政府和执政党通过系统运行所反馈的信息来制订应对措施,改进自身管理、治理的方式。网民与政府、执政党之间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这一系统中,网络是信息传递的软、硬件平台,网民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处理者,同时也接受反馈,政府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馈者,并且也接受反馈,因此网民和政府、执政党分别是多重身份的集合。

三、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运作环境

正如马丁·海根在《电子民主和政治体制》之中考察了美国、英国和德国三国不同的政治体制、价值观等对网络技术在政治空间中运用的模式产生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一样,网络技术的运用效能和领域取决于其项目推动者的价值观和预期。[2]不同经济发展程度、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环境、主流价值观、国家国际地位乃至所处国际环境等,对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发展和运作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当下的中国,这一结论同样适用。

(一)经济、科技环境

1. 科技发展提供发展平台。21世纪最初几年,基于网络的信息传递方式日新月异,从最初的静态信息发布型,到目前的互动交流型,网络各种新的技术在不断地被应用到人类社会发展中。在网络的起步阶段,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最初的网络泡沫之后,网络开始真正深刻地改变着整个全球经济的面貌。从社会发展、政治进步的角度看,网络所带来的震荡几乎是颠覆性的。技术进步在网络科技发展上淋漓尽致的表现,对人们的政治生活产生着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同样适用于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轨道上的中国。

2. 经济发展支持网络接入。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攀升,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都为网民大量出现,进而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运行打下了物质基础。分析当前中国网民主要的三种上网方式数据,无论是有能力承担家庭上网还是需要通过手机无线网络、网吧等形式来上网的网民,其数量和消费都是不断增长。不能承受基本网络接入设备和带宽相关费用,已不是中国公民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桎梏。

3. 市场经济法则影响公民参与环境。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商业利益和市场经济弱肉强食、经济利益至上的衡量标准,也一定程度上毒化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环境。现阶段,中国尚未形成针对商业利益集团影响政治、社会公共事务行为的相应成熟的实践管理机制,使得为了寻求更高的利润而利用网络空间和错误诱导或歪曲网络民意的行为屡见不鲜,并且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与制裁,从而影响了公民对于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和可靠度的评价。因此,商业利益、市场经济法则纯粹驱动下无节制无规范的牟利手段,毒化了网络政治参与系统运作的外部环境。而这一问题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大,乃至上升到了中国国家战略利益高度,“中国B2B研究中心在近日发布的《中国网络外资控制调查报告》中称,外资在中国的控制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大型网络企业,而是全面投向有一定市场地位和影响力的成长性网站。这无疑是一个警钟,无国界网络也许并不如想象中美好,继制海权、制空权、制天权之后,中国制网权的缺失正在引人深思”。[3]

(二)政治、文化环境

1. 政治环境宽松推动民主观念的网络扩散。在经历了数十年国家自我封闭式发展的教训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除了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勇于摒弃陈腐、自我扬弃之外,在民主政治建设上也展开着持续的创新与尝试,在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巨大的推动力及其所带来的各种外部世界的新的价值观、政治文明的新成果,中国国内的政治环境日益宽松。大禹治水的秘诀在于“疏”,而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政治环境的把握上,也逐渐认识到“疏”乃是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方式,是应对社会、民生、政治问题的根本解决之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网络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信息潮流,信息获取和网络交流的简易性,对中国政治环境的宽松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随着网络民意的汹涌,政府信息、政府政务公开成为政府治理的热议话题,并且促成了国家一系列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出台。

2. 文化、价值理念多元交流促成网络参与活跃。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飞速发展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且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带来了外来世界的资金、技术、管理人员,也带来了外来世界的价值观和对国人来说极为新鲜的各种理念。作为拥有数千年文明辉煌历史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世界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各种形式,尤其是通过高速的信息传播方式,几乎是即时性地影响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之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与由西方传播而来的市场经济价值体系下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等或冲突或摩擦或融合,在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影响之下的中国社会和公民个体,尤其是中国网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与信息空间,这种可选择性和多样性奠定了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充满活力的基础。

3. 中国国际地位变化要求网络政治参与的深化扩展。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到“文革”前后盲目自信地“超英赶美”和闭关锁国,而发展到21世纪则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硬实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软实力上却有所欠缺。软实力多来源于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和说服力,而非单纯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可以促成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实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其主要目的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借以提升中国的软实力,重塑中国的国际形象。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现象从实质来看,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新进展,也推进了中国软实力建设。

结语:网络政治参与系统有序运行亟待推进

网络政治参与系统中的互动、传播、反馈及输出对于当前面临经济全球化、文化及价值观多元化挑战的中国意义重大。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参与在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在影响公民价值观、道德观、执政公平、社会正义平等、政治文化的培育养成、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等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但当前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运作受相当多的因素影响,并且从当前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来看,有些因素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所起的作用与西方国家网络的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运行模式和实现目标有着质与量的双重差异。在中国这一系统还处于初创阶段,由于核心要素自身存在各种问题,因此系统的失衡、关联断开、等级结构不清晰等问题较多,维持系统的良性运作难度较高,推动与研究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系统有序运行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理工大学科研启动费资助研究成果(AE88324)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13-15.

[2] Kenneth L. Hacker, Jan van dijk. Digital Democracy: Issue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GE Publications. London,2000:55-59.

[3] 中新网.MSN事件敲警钟 中国“制网权”缺失惹人忧[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t/2009-06/09/content_11512358.htm,2009-06-08.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