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迷航”现象时有出现,如新闻失真、非法和不良信息等问题不断在网络媒体中出现。相较于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网络媒体的“把关人”角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净化网络环境,促进互联网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把关人” 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 角色 重构
“把关人”理论是由传播学领域的先驱卢因率先提出的,后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把关人”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把关人”的角色也由传统的单向传播与控制信息向多元角色转换,成为集传播与接受、调整与变革为一体的新型网络信息调控者。
一、网络媒体“把关人”的分类
网络时代,人们可以轻松地在网络上发布新闻信息和个人评论,似乎传统意义上严格的把关核实功能已失效,因此有人对“把关人”的存在价值提出了疑问。其实恰恰相反,正因为网络宽松的传播环境,才导致道德失范的现象层出不穷。网络需要把关角色实施“内净化”,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加以筛选过滤。把关力度的加大不但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能对网民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网络媒体“把关人”通常分为4类,即职业“把关人”、技术“把关人”、影子“把关人”和最终“把关人”。职业“把关人”是指传统媒体开办的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这类网站实际上是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延伸,因此把关手段主要是传统媒体的做法;技术“把关人”主要是指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网站,我国大型商业网站激烈竞争,为了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网站的信誉度,其必然会采取种种手段对信息进行把关,并且使用各种相关的网络技术或编辑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影子“把关人”是指网民,网民可以通过微博、博客、BBS及电子邮箱等网络工具发布和传播信息,因为无需经过编辑审核和总编审查即可发布,因此网民自己成了自己所发布信息的“把关人”;最终“把关人”是指政府,政府通过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设定网络信息登载的条件和信息发布的范围,为了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各国政府通过不同方式管制媒体,充当最终“把关人”,这种控制是不可或缺的。[1]
二、网络媒体“把关人”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网民的一大喜好是喜欢浏览充满新奇和娱乐性的传播内容,网络编辑为了迎合网民的这一需求,通过满足网民的阅读喜好来设置版面并采编相关内容。这种片面追求访问量的结果导致了新闻的煽情化、媚俗化,甚至还产生了“部分虚假”新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标题虚张声势、玩弄文字游戏或胡乱拼凑图片等,与新闻内容其实并无多大关系,这些做法成为一些网站提高点击率的有力手段,但它们在客观上造成了新闻部分的虚假,严格来说也是假新闻。产生这些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
1. 网络管理法制环境不完善。目前我国的网络管理法制、法规还不太完善,因此“把关人”受到的约束相对较少,导致在信息内容方面、个人隐私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以及意识形态渗透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由于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相对数量较少,“把关人”的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宽松,所以形成了网络新闻方面存在大量冗余信息、失真信息、黄色信息和暴力信息;其次,网络技术的出现为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公民的隐私一旦在网上被披露,就成为全球范围的人都知道的“公开的秘密”;再次,近年来围绕网站的知识产权官司不断,如著作权所有人状告网站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商业网站不经授权就将著作权所有人的作品内容随意发布;最后,西方国家利用他们在网络上的优势倾销西方文化和政治思想,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国家安全。[2]
2. 简化了把关程序。传统媒体的把关程序是记者→编辑→责编→总编,最少经过三层审稿程序;而网络媒体一般由网络编辑单独把关,这种简化过程优点和缺点兼备。传统的层层把关程序使得新闻稿件的质量更有保障,同时也使大量有效信息流失,降低了读者的知情权;而网络媒体则对此进行了改进,使得传播更具开放性,由此带来的新闻质量的良莠不齐也在所难免。
3. 提高了对“把关人”的要求。传统媒体对“把关人”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因为传统的“把关人”面对的信息内容相对网络比较少,主要传播媒介大多还是传统的,易掌握,且在时间上的要求也比较宽松。网络“把关人”则必须会熟练使用网络编辑技术,例如对网络编辑软件以及多种格式(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的网络内容了解及掌握。另外,网络“把关人”要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以最快的速度选出高质量的资料,这也对编辑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 网络技术尚不完善。网络技术虽在飞速发展,但不尽完善,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种技术上的问题也制约了把关效果的发挥。比如现在一些论坛虽然设有管理员和各级别版主,但是他们大多是在网民已发布信息之后才能进行屏蔽或删除等,有一定的滞后性,还有一些网络黑客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和特殊程序对整个网站或网站内容进行篡改,这在客观层面上也对“把关人”的技术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网络媒体“把关人”的角色重构
网络媒体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其本身就是“把关人”,他们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优化了信息的传播过程,这种特性决定了网络“把关人”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具有与传统媒体把关不同的新特点:
1. 从监控员向“保洁员”转变。网络传播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把关程序,网民越过“把关人”这道门槛就可以发布信息,弱化了传统媒体中的监控员角色。因此,网络媒体“把关人”还应该担负起“保洁员”的职责,日常生活中“保洁员”的职责是清除废弃物和垃圾,网络空间同样充斥着海量的信息垃圾,同时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网络空间也成为虚假信息滋生的温床。所以,网络媒体“把关人”只充当监控员的角色是不够的,还要努力在无边无际的消息海洋中寻觅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剔除虚假和垃圾信息,保洁网络环境,保洁舆论环境。[3]
2. 从编审人员向舆论“导航员”“意见领袖”转变。随着论坛、博客以及微博等的广泛使用,网民的舆论空间不断增长,且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针对某一热点话题,网民可以自由发表评论,并形成一个群体,弱化了传统媒体的“意见领袖”角色。但这个群体具有不稳定性,有时会激化群体之间和群体内部人员之间的冲突,这时就需要网络媒体“把关人”及时充当“导航员”的角色,比如从众多论坛贴子里筛选出分析理性、条理清楚、有说服力的帖子,给予置顶,扶正祛邪,让和谐、正义、人性影响舆论导向。
3. 能够合理使用网络技术。网络媒体的“把关人”不但应该具有传统媒体编辑的文字功底和业务水平,还要具备网络操作的一些基本工夫。传统媒体主要通过层层审核,即“堵”来把关。而在网络媒体中,单纯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堵”来把关显得有些行不通,网络媒体的“把关人”应能够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过滤技术,将一些具有色情和暴力色彩的不良信息进行屏蔽和删除,同时要正确使用把关软件,认识到这种软件既是技术上理性的载体,又是网民心理上柔性的载体,要把这种软件打造成饱含网民情愫、体现人文精神的有丰富含义的载体。
4. 帮助网民强化自我把关意识。在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发布人。网民所发布的信息内容和评论内容也是网络媒体整体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有人夸张地讲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文明的毁灭。当然这个说法有些危言耸听,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无序的网络环境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媒体“把关人”也承担着帮助网民提高自我把关意识的义务,应通过制作相关的视频来引导网民,通过相关的文字来警示网民,从而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崔蕴芳.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2] 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马婕.新媒介时代对传统“把关人”的重新审视[J].编辑之友,2011.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