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技期刊承载着学术传播和发展先进科学文化的重任,在媒体融合时代更要紧跟社会发展潮流,中国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面临机遇和挑战,借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东风,抓住机遇,快速成长。
关键词:
科技期刊 媒体融合
在中国,科技期刊几十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历程。在这个最好的与最坏的时代,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从历史和社会的维度重新审视身边的各种问题和危机,并在危机中更机敏、更勤奋。
一、科技期刊的新机遇
数字出版从传统的物流转变为信息流,科技期刊已从传统出版产业转变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于非英语类小型科技期刊出版机构,这一变革带来了困惑不安、无法掌控的局面,如何来应对这场全球性的动荡呢?
1. 媒体融合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技术创新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用户体验是一种纯主观的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用户体验也因此被称作创新2.0模式的精髓。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使传统期刊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从以产品为主转变为以产品和服务为主,从基于形式转变为基于内容。[1]媒体融合则使科技期刊内容的形成、展示、推送、互动都变得简单、亲切、人性化。
科技期刊投稿审稿平台的应用,使作者在投稿时须以真实身份注册、登录,填写真实的联系方式,因他们具有良好的教育经历和高素质的专业知识,可通过网络途径被吸引参与到网站建设中;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加强与作者的专业交流,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论文撰写水平;同时交流的热点内容又可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沟通障碍,指导编辑对年度选题进行设计和规划。投稿审稿网络平台的应用提高了稿件的周转速度,便于对论文投稿、审稿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网络提前发表,使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公开发表的途径。开放存取(open access, OA)的普及,数据库建设的完善,搜索技术的优化,使科技期刊的展示度提高,编辑部由此获得更多的投稿量、点击率,从而扩大影响力,影响因子随之提高。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随着可用带宽的增加,创建科学视频的成本大幅下降,科技期刊和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将研究进行富媒体出版,即在网络上发布后,可随时随地在固定或移动设备中获得,编辑出版者已从交付印刷品,转变到只有一个强大的移动上线。如SciVee平台,一个非常活跃的富媒体科学出版物,它提供一个视频分享的平台,科学家、科学研究人员可以随文添加与内容信息有关的视频,比如实验演示、作者的说明自拍、教程等等,非常直观,更具可读性,包括PubCasts:同步的视频摘要同行评审的文章;PaperCasts:非同步的视频摘要同行审查的文章;PosterCasts:同步视频,海报或会议简报;SlideCasts:同步幻灯片演示视频。这些出版方式使观众更多地参与、有效地过滤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学术信息。作者提高了工作的影响力,出版商获得了更高的流量、文章的意见和读者的兴趣,拓宽了读者群,找到了新的服务和探索商业化的可能性。
近年来,互动媒体和工具,如科学模拟和仿真环境或动态数据可视化,成为科学普及的方法。游戏化是一个热门词,简单来说就是将游戏的思维和游戏的机制运用到其他领域,来引导用户互动和使用。科技期刊作为对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承担者,可应用游戏化,将继续教育的内容与游戏结合在一起,激发读者对内容产生兴趣,并加强理解和记忆。现在智能终端设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App应用产品开发风生水起,游戏化的互动体验使得教育应用软件得到快速发展,值得科技期刊借鉴。
2. 载体的改变或传播途径的改变
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与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期刊的出版方式和载体形式产生了质的变化。数字化期刊和大型期刊数据库的出现,可方便用户查阅文献,促进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出版降低成本。
除网络平台,数字出版的硬件部分还有手持阅读器,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成为人们数字阅读新的选择。信息移动化是大势所趋,手机阅读借助移动运营商实现最终的发行,国外期刊如《新英格兰杂志》《英国医学杂志》等都有相关的移动应用。
2003年,比尔·盖茨访问西班牙皇家学院时在新闻发布会上立下誓言:不消灭书本和纸张死不瞑目。此言一出,立刻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7年过去了,对数字阅读的敌意正在淡去,那些对盖茨的嘘声变成了对乔布斯的赞美,那些对数字阅读的抗拒变成了对新媒体的追捧。人们正在适应数字阅读,并享受它带来的便利。下一代儿童,将伴随着数字阅读成长。
3. 审稿方式的变革
目前国际上的科技期刊大部分采用的是匿名或公开的同行评议,这一方式有很多不足,如速度慢、效率低、评审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容易出现偏袒等。针对这些不足,一些国际期刊对审稿过程进行了改革尝试。Nature杂志曾尝试着公开稿件,由读者主动审稿,编辑部根据读者主动上传的审稿意见决定是否录用稿件。结果是因主动审稿的人太少,这一改革以失败告终。
2010年,3位来自芬兰的研究人员与生态学期刊Ecography、Wiley出版公司合作,开发出Peerage of Science 系统。这一系统采取的类似主动审稿的方式,实际上是一个创新的科学家社交网络。这次改革较几年前Nature杂志的办法更具可操作性,希望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虽然无法预测这一方式能否改写审稿的历史,但思路值得关注、学习和借鉴。具体操作方式是,作者的自由投稿将匿名发布到对会员(经过资质审核的审稿人群,截至2012年2月已有500名科学家)开放的系统中,系统通过论文的关键词提醒选择了相关方向的审稿人。审稿人挑选任务,对论文作出评价和修改意见(这些审稿意见称为“Peerage Essay”),同行专家对审稿意见的质量进行打分(1~5分),作者根据评审过的审稿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并在修改时引用审稿意见,原审稿人对论文修改稿质量再进行打分(1~5分),最后综合审稿意见和稿件的分数给出最终的评价分数。审稿结束之后,Peerage of Science自动将审稿结果发布给合作期刊,期刊的编辑部直接根据审稿意见决定是否发表该论文。几年前Nature的尝试因为读者不主动审稿而失败,然而在Peerage of Science系统中,科学家每完成一个审稿后,就会收到一个信誉积分,每上传一份投稿需耗费积分。这就是说人若希望自己的稿件受到评审,则须以评审别人的稿件作为回报,且系统会根据评审质量给予信誉评级。同时,审稿人的审稿意见可以Peerage Essay的形式发表,由于规定了修改稿必须引用Peerage Essay,所以审稿人还得到了另一种回报。由于Peerage of Science发表的Peerage Essay最少每篇被引用一次,因此Peerage of Science的影响因子将大于等于1,Peerage of Science作为一种出版物也可以维持下去。
二、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 排版软件的瓶颈
科技期刊有独特而严谨的排版,格式要求,大部分中文科技期刊使用的排版软件都是非开源的方正、腾飞排版软件,目前的版本无法实现一次成型、多次使用。所有的论文排版后,需要多次再次加工才能实现“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复合出版”。Word、Indesign等适宜导出数据不变形的软件尚需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应用。
2. 数据库展示不完善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包括万方、清华同方等数据库,只有电子版文件,国外的科技期刊一般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被PubMed收录后,有比较详细的英文摘要。英文的数据库有相关论文详细的出版情况,包括年卷期、页码、出版日期、参考文献均有链接,能直接指向原始文章。而中文的数据库,有中英文摘要的文章,只提供中文摘要,不提供英文摘要;文章的参考文献不提供原刊物的链接,没有网页版,给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展示造成很大的障碍,对于需要深入扩展阅读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也不完美。
3. 国家政策制度的不完善
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Nature杂志上发文,中国打开了大门,10年发生了巨变,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对科研投入越来越大,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却面临着不利环境,用中国纳税人的钱资助的基金项目产出的成果论文被鼓励在国外发表,发表时缴费,下载论文时又要向国外出版商缴费,这种政策既浪费了科研经费,又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4. 数字化出版人才要求
数字出版是以技术为依托且技术贯穿全程的出版,所涉及的技术十分庞杂,包括媒体加工技术、网站搭建技术、网站的系统构成、XML技术、数据库技术、检索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而科技期刊编辑除了要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出色的学术公关表现、公正的编辑政策,还要熟悉数字出版常用的技术框架和知识基础,并在实践中逐步拓展和提高,只有了解这些相关技术,并以此作为创意产生的基础,才能组织到更好的内容,更好地担负起科学“把关人”的职责,生产出更有价值、更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提高期刊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公益性科技期刊的双赢和持续发展。[2]
5. 盈利模式探讨
数字化是这个时代信息发展的标志,而网络作为数字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已迅速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现在,任何新产品冠之以“数字”的名头,都会产生增值效应。在此背景下许多出版社试图将数字出版作为新的盈利增长点,追求新旧平台的融合。简单的方法是在纸书出版合同中增加数字出版授权的条文。但科技期刊要适应产业发展,完成数字化转型,不仅要有更优质的内容还要有增值服务,如强化为作者服务的人文理念,开通适时查稿、在线投稿、在线交流互动及审稿信息发布等功能。[3]通过电子期刊E-mail-Alert系统自动向读者提供当期论文的目录及摘要信息,根据读者个性化定制服务推送其可能关注的论文、期刊近期的论文评比活动、基金招募、重点号预告等,使网络服务更专业化、人性化、个性化,还可通过网站、微博面向公众提供大量医药卫生和健康资讯。影响力上升时,商业盈利应该就不远了。
只有除旧布新,努力耕耘,才能在这个愈发全球化的行业里不断前进、不断超越。借用马云的话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
基金项目:精品科技期刊国际推广项目(QK2010002-B)
参考文献:
[1] Faris J, Kolker E, Szalay A, et.al. Communication and data-intensive scienc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OMICS: 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Biology,15(4)2011:213-215.
[2] 郭志菊.关于我国出版学发展定位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1(10).
[3] Brumfiel G. Supplanting the Old Media?Nature, 2009,458(7236):274-277.
(作者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期刊编辑部
于普林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