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还未有较为完善的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体系,《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的推出对于定量评估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有开创意义,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及《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对学术期刊走向国际有促进作用。本文分析探讨了该评价体系的意义及完善方向,并从办好中文期刊、重视计量评价工作、客观对待评价指标、提高学术论文质量、重视编辑力的提升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办好学术期刊,使其走向国际。
关键词:
国际影响力 学术期刊 CAJ-IJCR 定量评估 引文数据 编辑力
一、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选的意义
我国学术论文的产量已排到世界第2位,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数量仅排第9位,国际影响力较低。如何提升中国学术论文的国际影响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术论文的载体,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对学术论文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有积极影响。如何衡量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如何使我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进而走国际化发展路线?这些问题随着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选的开启带给我们新的思考。我国学术期刊从关注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已走过十余年历程。[1]而大家所做工作以及关注点,还停留在定性评估,或者是个别期刊在做定量工作,没有上升到对整个中国学术期刊界进行定量评估。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联合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简称2012年CAJ-IJCR),通过定量的方式让期刊界清晰地认识到各自期刊在国际上的传播情况,有利于了解国际读者和用户需求,准确把握国际化发展方向和出版定位,全面提高国际化办刊能力,更好地走科技强国之路。在其基础上又评选出了《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及《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本次CAJ-IJCR对5000余种学术期刊的国家影响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这一工作具有开创意义和实际价值,对我国整个学术期刊界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大事、实事、要事,有助于定量化深入了解国际读者和用户的需求,准确把握国际化发展方向和出版定位,进一步加快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步伐。
二、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选体系进一步完善方向
1. 扩大引文数据库来源
2012年CAJ-IJCR引文统计源仅采用SCI(科技类)、SSCI和A&H(人文社科类)收录期刊,EI、SA、CA、JICST、ISTP、ISR等其他世界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期刊则未被纳入统计源,而这些检索系统收录论文的状况是评价国家、单位和科研人员的成绩、水平以及进行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显然,目前CAJ-IJCR 引文统计源仅采用SCI影响了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因此,其他几家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期刊应当列入引文数据库来源。
2. 增加计量评价指标
2012年CAJ-IJCR以载文量、可被引文献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作为计量评价指标,而北大图书馆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评价指标是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推出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则采用了多达22项评价指标。[3]尽管评价指标的多少不能说明评价体系的客观及科学,但在分析研究影响力的时候,选择的评价指标尽可能囊括对影响力有关的指标进行考量则是必要的。2012年CAJ-IJCR评价体系对“引文”过于偏重,如5个计量评价指标中的可被引文献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4项内容直接关联“引文”,显然这种情况很难客观反映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其他计量指标如被索量、被摘量、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web下载量等也能很好地反映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3. 合理划分学科
2012年CAJ-IJCR总共设置了50个学科分类,而《要目总览》(2011版)则设置了74个,[4]《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版)为61个,[5]可见三者之间对学科分类的划分标准尚存在争议,而2012年CAJ-IJCR设置50个学科类别确实不能准确描述个别学科交叉期刊的类别,如《体育学报》《管理工程学报》等。而学科划分不明确,直接影响该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期刊的定量评价工作,毕竟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评选是按照学科分类来分别遴选的。
三、提升影响力办刊思考
1. 办好中文期刊也可以提升国际影响力
2012年CAJ-IJCR评选出的 “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中文科技期刊占70.6%,中文人文社科期刊占95.6%,说明中文期刊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影响力。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国际影响力的大小并非由期刊语种决定的,英文可以,中文也可以,走向国际并非一定走英文化路线,关键还是要看期刊论文内涵。好的论文反映了所在领域的研究水平、技术水平。只有整个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升了,研究成果才有参考引用价值,影响力才会得到提升。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做好局部内容英文的处理工作非常重要,如文章标题、摘要、参考文献的英文处理等等,这些是一个窗口,是提升影响力的便捷途径之一。
2. 重视计量评价工作
2012年CAJ-IJCR给出了5025家中国学术期刊国家影响力引证报告,而我国学术期刊数量远不止这些,如此庞大数量的学术期刊要想全部获得高影响力是不现实的。根据“二八”定律,20%的学术期刊将占80%的影响力份额,而这次CAJ-IJCR给出的影响力评价数据也基本验证了这一认识。显然,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不会平均到每家期刊。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如何提升自身期刊的影响力,计量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提升国际影响力应先稳固国内市场地位,再进军国际市场,其中,计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取非常重要。立足国内应从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计量指标入手,提升内涵质量;面向国际应从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指标入手,提升影响扩散力。评价方法最好采用归一化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各项指标影响力的大小赋予不一样的权重,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合理。
3. 客观对待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是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的比,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可以评价各种期刊,同一学科下,影响因子越大该刊的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目前期刊评选的主要评价指标就是影响因子,如中文核心期刊的遴选,这也导致了目前各数据文献情报系统、读者,以及期刊本身过于强调影响因子的作用。很多期刊把精力放到影响因子的提高上,滥引、错引、自引现象日益严重。如某石油天然气工业类老牌杂志,1992年至2004年一直是北大图书馆评选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选,但该刊把提高影响因子的措施用到加大自引上,自2009年至今他引率低于0.5,于2012年跌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教训深刻。中国知网的研发者对影响因子指标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分别从复合类、综合类、基础研究类、技术研究类等方面计算影响因子,客观上促进了业内对影响因子的认识。其他计量评价指标如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也应辩证对待。学术期刊应当正视各评价指标不同带来的差距,认真分析总结,寻求解决办法,把论文质量放到第一位。
4. 提高学术论文质量
计量指标都是外界对学术期刊的评价,而真正影响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内在因素是学术论文质量。当然,二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论文质量高,会促进计量指标的提升;而计量指标的提升,会吸引高质量论文。如何提高学术论文质量?首先吸引、培养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吸引优秀稿源。一方面加强与研究院所的教授专家沟通联系,保持约稿;另外一方面挖掘培养有潜力的年轻人,在论文写作上给予指导,并提供适合成长的平台。其次,完善论文评议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不能保证期刊的正常运转。通过同行评议,借助同行外脑作用,可以加强对论文质量的监督,并能够提高论文质量。在同行评议过程中,注意回避原则、匿名原则。第三,借助网络信息资源。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已为业内人士所认同,在学术不端检索方面也出现了很多资源,期刊杂志社应用好这些资源,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一方面净化学术论文环境,另一方面提升期刊品位,在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动。
5. 重视编辑力的提升
目前业内对编辑力提升方面的研究探讨较多,取得了较多成果,[6-8]在此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编辑力的提升对影响力的加强起到正相关作用。排版精美、策划精细的期刊更利于传播。
在2012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的名单中,《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再次入选,这是其继2008年来连续3年与“百杰”无缘后的首次入选,与该学报一贯坚持的办刊理念密不可分。该学报强调编辑力对期刊质量提升所发挥的举足轻重作用,具体做法是:[9]从初级产品的编辑加工入手,提高期刊论文的层次;通过组织同行评议和编辑的编修指导,将一般性的文章提升为较高水平的论文;努力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借助编辑出版特长来帮助青年学生和教师,将比较粗糙、幼稚的文章提升为严谨的学术论文。可见,编辑在科学技术传播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编辑的劳动创造对技术论文的传播起到增值作用,反映编辑处理能力的编辑力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因此,科技期刊在重视专家作者群的同时,不能忽视编辑队伍的培养,在“内外兼修”的情况下期刊才会有长足发展。
结 语
事实上,期刊的发展与否取决于期刊本身的质量,期刊的影响力也取决于期刊本身质量,做精品论文、精品期刊,是期刊的责任。在立足国内影响力提升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还有一段较为漫长的路走。当然,我们也希望有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发展环境,这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晔.提高我国医学科技期刊质量,努力增强国际影响力[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5):109-111.
[2] [4]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6] 李军领.编辑力“五力模型”试探[J].编辑之友,2011(4):71-73.
[7] 糜倩,万山.编文与做人——对提高编辑力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0(7):82-84.
[8] 贺圣遂.编辑的信仰、能力与服务精神——从《编辑力》看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现代编辑[J].编辑之友,2007(5):13-16.
[9]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再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EB/OL].http://www.jdxb.cn/news/ default/71.aspx,2013-01-16.
(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中国海上油气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