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才去留辨

2013-01-01 00:00:00聂震宁
编辑之友 2013年4期

“得人才者得天下”,已经成为古往今来成大事者的不二法门。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开国皇帝刘邦,平定天下之初,便唱出著名歌辞《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在其开国征战史上,演绎过许多人才故事,诸如“韩信拜将”“韩信点兵”“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等。一部楚汉征战史,几乎就是一部人才争夺和人才制胜的历史。

人才对于出版企业的重要性,更不必赘言。出版业是内容产业,内容产业的第一资源就是人力资源,第一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就是人才。作为一社之长、一集团之老总,得优秀编辑人才者得好作者,得优秀营销人才者得好销货店,得优秀创意人才者得产业新项目,因而,延揽优秀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留住优秀人才几乎是第一位的工作。然而,延揽优秀人才不易,发挥人才作用更不易,留住优秀人才则更其困难。依笔者之浅见,延揽优秀人才要有慧眼,发挥人才作用要有慧心,而善于留住优秀人才者,则要有大智慧。

人才既来之,无故不会离去,这是寻常道理。人才要走,优秀人才留不住,除了人才日常生活方面的具体原因,大都是为更激动其心的事业所吸引,为更好的企业所盛情邀约,或是为更丰厚的报酬而动心。也不排除,是眼下所在企业的环境让他感到生存困难乃至生存危机,是眼下企业的领导不识才、不用才或者武大郎开店、嫉贤妒能,说高了去,是眼下所在团队难以满足自我实现的愿望,总之,无非是此消彼长,此低彼高,人往高处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面对人才离去的种种复杂原因,倘若企业领导人想行挽留之事,自然要借助大智慧,要辩证施之,对症下药去解决问题。先是要有爱才之心,要有一番“月下追韩信”的感人之举。或许还会出现倒逼机制,从优秀人才离去的原因里,找出出版企业在机制上、制度上以及出版品质、经营质量、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以及时作出调整,这也是常有之事。这就看领导人有无大胸怀、大境界,特别是有无大智慧。即便此人才已走,然而彼人才还在,领导人要避免出现连锁反应,提防彼人才生出二心,及时亡羊补牢,作出相应调整,也不失为大智慧者。

当今时代,市场经济社会,争夺人才更是常常不择手段,难辨正邪。“春秋无义战”。这时候,再大的智慧也难敌狗偷鼠窃之事。为此,需要求助于有法律保护的人才用工的契约操作,所谓“先君子后小人”,从法律意义上保住用工的权利,从经营管理上维护好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尽管,这时候也许留得住人留不住心了,但或许能给领导者一些调整人才管理乃至企业管理的时间。

即便一切手段使尽,人才还是去意已决,这时也要以平常心处之。一个开放繁荣的社会,人们的迁徙应当是自由的,人才的流动和职业的转换也将频繁、畅通,并得到应有的尊重甚至是提倡。这就需要领导人具有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曷不委心任去留。”委顺自然,旷达处之,友善待之。人才是出版企业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人才进入兄弟企业,倘若带去的是原先企业好的作风、行为做派和业务水准,也是对原先企业品牌的一种宣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首先还是要把企业办好,营造让人心情舒畅的环境和气氛,办得让人才愿意来,来了能做事、做成事,走了也还有念想,对企业的正面形象有所传播。在正常的人才去留之间,把企业的损失降到最小,这才是更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