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刻,公民教育面临着挑战,同时也存在机遇,怎么样抓住机遇,迎接公民教育挑战以提高公民教育的成效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公民教育;机遇;挑战
一、新时期我国公民教育面临着发展机遇
(一)我国前期的公民教育相关理论探索为今后公民教育发展打下了良好理论基础
我国前期经过对公民教育各方面的研究,公民教育理论体系初步建立。这些研究与探索包括公民教育概念的厘清、公民素质构建及培养、对中国公民教育史的研究、对港澳台地区公民教育实践情况比较、对公民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比较、对世界其他国家公民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教育等等,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紧紧围绕公民、公民素质、公民教育等内容,积极与国外、港台的专家学者展开交流,同时吸收中国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借鉴西方公民教育的宝贵经验,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比如,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共有20部与公民教育直接相关的著作出版。
(二)国家大力支持公民教育研究,为公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比如国家级各类社科基金对公民教育相关课题的立项支持,2000年以来,在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及教育部批准立项的课题中,与公民教育相关的各类课题69项;从 2001年开始,教育部开始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 2003年底,已经有3500万小学生、初中生进入新课程,约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8 .6%;2001年,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中心整合了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研究队伍阵容宏大,整体素质较高。2003年,中心通过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论证,被批准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公民教育学科唯一的省级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的论证,成为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三)人们开始重视公民教育为公民教育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宽阔的社会空间
公民教育的理论探索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不能向纵深发展;公民教育的实施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也不可能取得实效。随着改革开放,人们采取多种途径丰富公民知识,以各种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比如2007年7月郑州大学公民教育中心网站访问量突破 160000次,这极大的推动了公民教育的实施,表明了人们开始重视公民教育,为公民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
(四)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公民教育向前发展的助推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政治空间和社会空间被释放出来,人们对于参加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迫切想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同时,随着中国发展,社会对公民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民素质影响着公民自身的发展,影响着公民参与国家公共事务参与率和参与效果,而且合格的现代化公民的培养也是早日实现我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发展,公民教育也势在必行、大有可为。
二、 新时期我国公民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公民教育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成为公民教育理论发展和实施的短板
虽然,我国前期对公民教育的研究有一定的成绩,对于公民教育概念的厘清、中国公民教育理论框架的建构、公民素质建构及培养、对中国公民教育史的研究等等有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当前, 在我国公民教育的研究领域,对“究竟什么是公民教育”、“中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中国公民教育基本框架构建”、“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等这些基本的理论问题的争论是十分激烈的;关于公民文化、公民社会、公民政治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与中国实际相适合的有中国特色的的公民教育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完整建立起来,公民教育的实施缺乏完备的理论体系的准备,这成为当前中国公民教育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公民意识的提高是长期的过程,制约了公民教育的实施
公民意识是公民实现其权利和履行其义务的思想基础,公民意识的建立与否制约着公民主体性、积极性地提高。长期以来,由于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人治”思想的深远影响,我国的公民意识相对薄弱。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治民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们的主人翁观念得到极大的加强,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自己的政治利益,迫切想参加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但是,我国现实中政治制度的不完善、经济的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都制约着人们参与政治生活。与此同时,人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一定时间的发展和完善过程,公民意识更是需要时间才会慢慢形成。所以,加强公民教育应该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
(三)新时期我国公民教育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公民教育的实施难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同时, 我国社会阶级、 阶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使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复杂性甚至一定程度的对抗性,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难度加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等等,这些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又交织在一起,给我国的公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具备全局的观念,协调社会矛盾和冲突,为更有效地实施公民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西方公民教育研究的高成效给我国公民教育带来极大的压力
主要是因为当前国家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在于公民素质的竞争,而素质的提高在于公民教育的施行,但是,国外公民教育理论比较完善,体系比较成熟,因而,国外更能培养有素质的公民,我国在国家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公民教育是现代国家主义的产物,从十八世纪末开始,西方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家、思想家们便纷纷主张对民众实施公民训练。二战后,公民教育发生根本性转变。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一步改革公民教育;另一方面,公民教育的实践在地域上进一步扩大。二十世纪 80年代以来,各国普遍重视国家对公民教育实施更为直接的影响。[5]在公民教育理论研究和公民教育实施方面,发达国家都以走在了我们的前列,在世界公民教育运动如火如荼的今天,我国的公民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 新时期应加强公民教育
(一)首先应该加强我国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公民教育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也指出:“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我国前期公民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研究深度还不是很够,需要积极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与个体发展相适合、与世界公民教育潮流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的理论体系。因此,我国首先应立足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国情,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公民教育行之有效的经验教训,构建全方位的公民教育体系。公民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对公民教育概念的界定、公民教育理论基础的确立、公民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公民教育地位和作用、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公民教育评估、公民教育队伍建设、中国公民教育的理论框架、国外公民教育、国内外公民教育的比较研究等等。只有有了完善的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进行公民教育。
(二)将公民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联系起来
以公民教育学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为出发点和归宿,将公民教育纳入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教育体系;加强公民教育的学科建设,设置公民教育课程,传授参与公民国家和公共生活必不可少的法律、道德、政治、经济、卫生知识,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实现社会和谐的能力;加强公民教育训练,超越长期以来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以语言传递为根本特征的“接受教育”、“灌输式”教育模式,建构起强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培养公民的公民意识为重点、以促进公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公民训练课程,让受教育者在活动中进行公民自我认知、公民自我体验和公民自我控制,从而强化公民意识。只有将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实施国家的公民教育。
(三)积极发挥个人、学校、国家、社会四位一体对公民教育的作用,形成公民教育最好合力
公民教育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中的重大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以及每位公民的相互配合、大力协作。要探索加强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国家应立足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国情,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外公民教育行之有效的经验教训,构建多样化、多样性、全方位的公民教育体系。另外,家庭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要件,学校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社会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发挥国家作用的时候也要发挥这三者的重要作用,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国家教育的四维立体网络,努力加强对普通民众的公民教育。
(四)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施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的公民教育也只有与当今中国时代、实际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不断向前发展。要不断从社会、生活中提取鲜活的素材,不断在理论上有新突破,增强公民教育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和价值创造力;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多手段广泛宣传,不断扩大公民教育的影响力;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重研究新形势下的公民教育的难点和重点,不断开拓实施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质的新途径。加强公民教育,造就现代公民,是现代社会要求对其实践主体的必然要求。中国的公民教育担负着造就中国现代公民的重要任务,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不断向前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公民教育要有的放矢,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雪,宝晶.关于加强我国公民教育的思考[J].改革开放,2009(4).
[2]吴琼.关于开展我国公民教育的思考[J].社会观察,2006(5).
[3]刘争先.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改革开放30年,2009年
[4]张素蓉.西方公民教育的发展探析[J]. 教育评论,2009(6).
[5]别红喧.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价值与反思[J]. 理论纵横,2009(13).
(作者简介:文 科(1985.7-),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