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数字化的时代,各种媒介作为我们身体部位的延伸,给我们带来了多种便利和享受。电视是我们视觉的延伸,电话是我们听觉的延伸,电子阅读器则集合了视觉与触觉的延伸,智能手机更是以其功能的综合性,便捷地带给我们视听触觉的多方位感受。这些媒介的延伸也验证了传播学集大成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媒介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历史上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新方式”。
将此理论应用于出版业,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其发展有超越传统出版的趋势。数字化的概念最早是在1955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葛洛庞帝在其新作《数字化生存》中提出的。他认为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数字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排列从而被数字化。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数字化产物越来越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作为人类重要活动的阅读行为,也依托着数字化的平台由传统出版走向数字出版,并依靠各种不同形式的终端载体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①
由于数字出版主要依托于科技的平台,数字出版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说法,随着科技发展,数字形式的多样性使得数字出版的定义随之改变。目前较被认可的说法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研究室主任张立给出的定义,突出技术在数字出版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数字出版是指用数字化的技术从事的出版活动。②
媒介的变换带给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新方式的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人类亘古以来长期形成的传统阅读习惯。根据2012年4月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对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情况进行的分析发现,2011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具体来看,2011年有27.6%的18—70周岁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10年的23.0%增加了4.6个百分点;有5.4%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2010年的3.9%增加了1.5个百分点。③
由此可见,各类数字化阅读已深入国民生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的接触和阅读率逐年递增。当电子阅读器方兴未艾之时,智能手机的兴起以其多功能的优势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带着体温的媒介”。那么,二者作为数字出版的重要载体形式,各自的发展有何优劣势呢?是什么决定了受众的选择呢?我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性价比影响选择
数字产品,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性价比问题。电子阅读器又称为电子书,是一种专业数字内容,如电子图书、电子报纸和电子文件等内容的专业承载终端,以亚马逊Kindle阅读器为代表。第一代Kindle于2007年11月在美国发售,最初售价为399美元,后降至359美元,现已停产,被2009年发售的Kindle2取代。Kindle2最初售价为299美元,后降至259美元。相比于同行业,亚马逊的在线阅读资源优势有助于其不在终端设备上获利,而将产业价值链的重点置于利用终端销售电子书从而盈利。国内电子阅读器以汉王为代表,汉王电纸书的售价一般都在1000元人民币以上。就目前而言,一本中端电纸书的售价堪比一部高端手机或者上网本的价格,相较于其较单一的功能,这样过高的定价与普通消费群体期望的价位差距太大。
智能手机的兴起让其价格也不断跳水,手机的技术问题不像电子阅读器那些明显,如阅读器的屏幕E-ink技术长期由台湾元太科技垄断,导致价格始终无法亲民。而由于手机技术比较成熟,市面上一台中端智能手机的价格在1000~2000元,具有的功能更全面,手机阅读只需一个软件下载电子书即可,从这个角度而言,手机的性价比稍胜一筹,因此也可以解释为何智能手机的销量不断上涨,而电子阅读器的成长之路倍感艰辛。
2、使用感受差异
若只论阅读这一种功能的话,电子阅读器也有手机不可比拟的优势。正如上文提到的,目前主流的电子阅读器屏幕采用E-ink技术,能做到“不伤眼”的绿色阅读,而且电子阅读器屏幕尺寸多在6英寸以上,与普通书本大小相似,阅读起来更清晰省力,配有手写笔方便做笔记,并具有自动书签、自动翻页及跳至指定页等功能。相比之下,手机阅读仅仅是手机的多种功能之一,目前的智能手机屏幕大多在3~5英寸,采用的是液晶显示屏,长时间使用会引起眼睛疲劳等现象,相对较小的屏幕和字体也不适合年龄稍大的人群使用。
此外,电子阅读器一般支持WOLF、TXT、HTML等格式的电子书,并且许多电子阅读器还内置大容量英汉、汉英字典,可以进行即时的英汉、汉英互译,给阅读外文图书增加了便利。相较而言,手机虽也具有阅读功能,但不足之处较明显,一是可支持的文件格式较少,二是字典功能词汇量和便捷性都无法与阅读器抗衡。因此,作为专为阅读而设的电子阅读器无疑有更好的使用感受。
3、便捷性差异
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由传统的深阅读转为浅阅读模式,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碎片式的浅阅读,一来给自己进行充电,二来打发各种零碎时间,将时间的利用价值最大化。电子阅读器的设计比较适于携带,在等车、乘车过程等时间内都可进行浏览阅读。但相比于手机这一“带着体温的媒体”,恐怕不是每个人都会带着电子阅读器出门,但几乎每个人都会随身带着手机。并且手机还有接收彩信、手机报等功能,能更精简地抓住重点进行浅阅读。
4、电池续航能力差异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电子阅读器的电池续航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以亚马逊Kindle3为例,在对初级产品的不断完善后,实现了在关闭wifi的情况下可待机一个月,开启时也有10天左右的续航时间,能满足一般的阅读需求。
而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的工具,其使用频率较高,打电话等常用功能消耗电量较多,尤其是以安卓系统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基本需要一日一充,如果长时间外出需要携带备用电池或者移动电源以维持其续航能力,这个不得不成为手机阅读的一个阻碍。
5、受众使用接受程度差异
从客观角度而言,电子阅读器与手机阅读都是数字阅读的重要载体,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使其具有较大的差别。从受众的主观角度而言,人们的接受程度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手机作为生活中必备的媒介已经得到了最广泛的接受,而电子阅读器以其专业性和相对高的价位还未能普及到生活中,更多的是以礼物的身份存在。
以“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为例,中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13.53分钟,比2010年的10.32分钟增加了3.21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3.11分钟,比2010年的1.75分钟增加了1.36分钟。从新兴媒介的增长幅度来看,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的接触时长增幅相对较大,分别为31.1%和77.7%。④
从中可以看出,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是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的四倍多,说明手机的使用接受程度较电子阅读器高很多。但同时我们也可看到,电子阅读器接触时长的年增长率是手机阅读的两倍多,证明了电子阅读器处于有利的市场增长期,发展态势良好。
从上述几点来看,电子阅读器与手机阅读各有利弊。电子阅读器应抓住自身的专业性,走细分受众市场的道路,将主要功能细化,可以研制商务人士量身定做的商务专业类阅读器;为法律人士开发的涵括各种法律文典著作的阅读器等。例如,以“易博士”电子阅读器为典型进行的行业细分,推出了针对棋谱、司法的行业产品,虽然小众,但针对性强、竞争力小,收获颇佳。对于手机而言,若要走好手机阅读的发展之路,必须提高技术以改善受众的阅读体验。此外,手机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与电信运营商广泛合作,在获取图书资源及收费业务上更为方便等。
正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所说,“近几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每年增长都超过60%,预计这个趋势还将持续。”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的主要趋势,作为数字出版主要载体形式的电子阅读器和手机阅读还有较长的发展之路。从上文的分析来看,二者各具优劣势,对其发展有较大影响。电子阅读器与手机阅读应扬长避短,增加图书资源、改善阅读感受、优化发展模式,方能走出一条成功的路。
注释:
①尼葛洛庞帝,胡泳.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②徐丽芳.数字出版:概念与形态[M].武汉:出版发行研究,2005.
③④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图书阅读率为53.9%[DB/O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4-19/3832813_4.shtml
(作者简介:周小琴(1988.1-),女,汉族,重庆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