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情绪研究现状

2012-12-31 00:00:00李精华
群文天地 2012年16期


  摘要: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外学业情绪研究进行梳理,从学业情绪的定义、研究方法、相关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对未来学业情绪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的学业情绪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业情绪;成就目标;学业成绩
  一、引言
  (一)学业情绪
  Pekrun,Gortz,Titz 和Raymond(2002)明确提出了学业情绪(academic emotions)概念,它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和气愤等。学业情绪不单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
  (二)研究方法
  由于学业情绪多样性、情境性、动态性的三个特征,所使用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最常用的便是问卷法,《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采用理论与工作分析的方法编制,问卷由羞愧、焦虑、气愤、兴趣、愉快、希望、失望、厌烦、自豪、放松10个分测验组成,信度检验结果α系数在0.641~0.887 之间,重测信度在0.563~0.866 之间。《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将学业情绪确定为积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消极高唤醒、消极低唤醒四个维度,通过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结构效度和校标效度的检验,表明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具有较好的理论构想、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此外还有大量学者编制了有关学业情绪的问卷。如广泛采用的Pekrun 等人在2002 年编制的学业情绪问卷,小学生学业情绪的问卷编制等。
  鉴于学业情绪概念的特点,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来检验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即学业情绪可以对学业成就产生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成就目标、学业效能、学习策略等中介变量对学业成就产生间接影响。另外还有大量研究关于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以学业情绪问卷结果作为中介变量,来探讨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及学习成绩等问题。
  二、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自我认知、成就目标和认知能力三个方面。自我认知方面,在研究基础上,通过控制价值模型来探索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控制和价值的评估是学业情绪的主要来源,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任务很有兴趣、认为自己有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并且认为所学的东西是很有价值的时候才会产生积极高唤醒的情绪;成就目标方面,那些追求高掌握目标和同时追求高掌握高成绩目标的学生体验到了更多的高兴情绪,报告了较少的厌倦情绪。而追求成绩目标的学生比高掌握目标的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焦虑情绪,但在焦虑维度上与追求高掌握高成绩目标的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认知能力方面,逻辑能力高水平的学生体验到最多的情绪是高兴,低水平学生报告了更多的焦虑和愤怒情绪,而中等水平学生则报告了最多的厌倦情绪。因此,逻辑推理能力不同的学生会体验到不同的学业情绪。
  (二)教师因素
  王俪嘉的教师课堂理答方式对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中结果显示,教师的课堂理答方式与初中生的学业情绪呈正相关,即如果教师在理答和反馈中投入的情感为积极正向的,学生的学业情绪更倾向于积极正向,可以说教师的理答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情绪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
  一项关于初中生学习情感的研究发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影响学习情感的因素很多,有的是对学习情感有直接影响如教师的授课水平、学习内容等,有的对学习情感有间接影响,如社会环境、班风校风等,通过对文献中提及的学习情感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对学生的访谈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最后得出初中生学习情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5 种:学习成就、父母因素、教师因素、学习内容。
  大学生学业情绪、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业情绪中的积极高唤醒与积极低唤醒情绪和学校归属感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消极低唤醒与消极高唤醒情绪和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统计结果显示,积极学业情绪高的大学生,其学校归属感也高,消极学业情绪高的大学生,其学校归属感低[8]。
  三、学业情绪的应用
  (一)学业学习
  杨心德(1994)等关于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焦虑情绪进行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中高焦虑和低焦虑者明显多于学习优秀生,并且学习困难女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生。吴汉荣(1998)对小学四到六年级学习困难学生的厌学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厌学情绪明显高于优秀组学生,并且发现儿童的厌学情绪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性格、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同学关系等。
  (二)课堂教学
  学业情绪存在年级差异,孙士梅在研究中也发现,对恐惧类、焦虑类和惊讶类学业情绪来说,初中生体验最多;对悲伤类和厌恶类学业情绪来说,高中生体验最多。也有研究结果显示,男生的积极学业情绪多于女生,女生的消极学业情绪多于男生。这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一定意义的启发作用,即针对不同的年级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学业成绩
  董妍、俞国良以1209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结果发现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没有直接影响,它可以通过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学业效能和学习策略来间接对学业成就进行积极预测;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直接积极预测学业成就;消极高唤醒与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直接消极预测学业成就,总之,学业情绪可以对学业成就产生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成就目标、学业效能、学习策略等中介变量对学业成就产生间接影响。学业情绪对学业成绩具有预测作用,而学业成绩对学业情绪具有反馈作用。学业控制感和成就目标通过影响学业情绪来影响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四)考试
  大学生考试中的主要学业情绪有7 种:愉快、自豪、希望、焦虑、羞愧、失望和厌烦,各种情绪在考试过程中的变化特点为:愉快、自豪、希望在考后高于考前,而考中相对考前略有下降;焦虑和厌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羞愧和失望随考试的进行而升高,失望在考后达到最高。此外,考试成绩低分组学生的各种消极情绪均明显多于其他学生;希望和考前焦虑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学习兴趣高的学生成绩优秀,考试时的愉快情绪多,厌烦情绪少。从考试焦虑来看,整体上女生考试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水平。王忆军等人(2005)研究表明,中学女生考试焦虑平均水平大于男生;女生较低、中度和较高考试焦虑者的构成比大于男生,女生较高考试焦虑者的比例占到36. 1%。这对于我们理解学生在考试阶段表现出的各种学业情绪有很大帮助,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考试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参考一依据,使得辅导工作具有针对性。
  四、总结与展望
  (一)理论研究
  针对学业情绪研究的理论探讨相比于情绪还不是很完善,学业情绪与一般情绪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对学业情绪的概念和内涵、结构成分和具体表现等尚未达成统一认识,虽然目前对学业情绪的定义已扩大到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但是仍然有学者对词概念提出异议,其主要原因可能与“学业学习”这一概念模糊有关。
  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到,大多集中于学业情绪在学习中扮演的动力角色,但是从情绪智力理论的能力模型中,我们知道情绪也是智力能力的一部分,因而情绪管理学习也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之一。学生的学业情绪更多地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习得的,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情绪管理教育,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实践应用
  学业情绪的问卷测量中,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学业情绪维度是Pekrun提出的以愉悦度和唤醒度为主的二维度模型,并把学业情绪分为以下四类:积极高唤醒度的情绪、积极低唤醒度的情绪、消极高唤醒度的情绪与消极低唤醒度的情绪。但是情绪是不稳定的、易变的,学生在学业学习的不同时刻、不同科目上情绪体验可能不一样,因此情绪的稳定性或者说确定性也应该作为学业情绪的维度之一。
  虽然愉悦度作为学业情绪维度的一极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学业情绪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消极情绪上。联系实际来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因此,积极情绪的特点和培养机制的研究应该被重视起来,并且应该成为今后学业情绪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除了现有的自我报告纸笔测验方式之外,对学业情绪的测量和评定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如情绪的生理指标、情绪影响下的认知加工倾向等。总之,有关学业情绪的进一步了解和理论体系的形成,还需要研究者们继续展开丰富且深入的研究,在对学业情绪的应用上,应该更多的联系实际,结合现实教学实践,从学业情绪的角度进行探讨。
  ( 指导老师:熊俊梅)
  参考文献:
  [1]董妍,俞国良.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5(10).
  [2]马惠霞.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6).
  [3]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J].心理学报.2007(5).
  [4]徐先彩,龚少英.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09(1).
  [5]王俪嘉. 教师课堂理答方式对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张瑜.初中生的学习情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赵联防. 大学生学业情绪、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陆莲.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9]孙士梅. 青少年学业情绪发展特点及其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10]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4).
  [11]孙芳萍,陈传峰.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10(1).
  [12]马惠霞,聂胜昀,苏世将.大学生考试情境下的学业情绪[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3).
  (作者简介:李精华(1990-),女,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人,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09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