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影响力的加大,高校中以不同方式学习的来华留学生人数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从而扩大了各高校在世界上的影响,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经济效益,但其在经费管理方面还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本文拟就来华留学生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革与完善来华生经费管理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留学生;经费;管理
随着来华留学人员的不断增长,给个高校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然而有关留学生经费管理工作这一意义重大的工作却未被足够重视。针对目前留学生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措施,搞好留学生经费的管理,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目前国内各高校不仅在招收公费来华留学生,而且自费来华留学生人数也日益增多。
一、经费管理形式
1、奖学金生。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的来华生,这部分来华生是国家教委根据政府间交流协议或国家教委与外国机构的谅解予以安排。我国政府奖学金有两种形式:一是常规的政府奖学金,目前,大部分奖学金生享受的是这一种;二是多种项目奖学金,如: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中文教师奖学金、优秀生奖学金、特别奖学金、HSK(汉语水平考试)优胜者奖学金、第三世界智援奖学金等。奖学金生除享受免交学费、住宿费、医疗费、教材费、实验费、集体旅游费外,每月还可领取一定的生活费,主要来自第三世界国家。
2、半自费生。根据政府间协议或双边教育合作的需要而定。按协议规定享受奖学金生的某项免费或某几项免费待遇。
3、自费生。在华学习期间的一切费用均由本人负担。自费生缴费项目主要有学费、杂费、住宿费、申请费和伙食费、医疗费、教材费、旅行费等。
4、短期学习班。这里主要指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研究学者等。举办学习班的时间也从暑假扩大到一年四季,类型主要为汉语学习班、中国文化班、中医学习班、法律学习班、书画学习班、古建筑学习班、烹饪学习班、体育学习班等。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整的经费管理制度。现行的管理办法在过去学生人数少、结构和层次单一的情况下是可行的。随着来华人数的迅速增长,生源结构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已由单纯的奖学金生发展为奖学金生与自费来华生并存;类别上,已从本科生发展到有携带家属同来的学者、博士生等高层次人员。
2、来华生拨款标准太低,不能保证各项开支。根据国家教委和财政部颁发的《外国来华留学生经费开支标准及管理办法》,目前,来华奖学金生经费拨款标准为:文科类本科生每人每年8,000元补助;普通进修生、硕士研究生每人每年为1万元;高级进修生、博士研究生每人每年为1. 2万元。然而,近几年,由于物价上涨,来华生教育层次逐渐提高,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铁道部相关部门对来华生的购物、教学和旅行等采取优惠政策在实际中并没有落实。
3、生活费标准偏低,无法维持其基本生活。目前,奖学金生的生活费标准为大学本科生每人每月400元;普通进修生、硕士研究生为450元;高级进修生、博士研究生为500元。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现已不能维持留学生的基本生活。
4、我国奖学金外延太窄,与国际惯例不一致。
5、预算的覆盖面较窄,缺乏执行预算的约束力。
6、资产管理不规范,内控制度不健全。
7、缺乏教育成本管理意识。
三、经费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留学生经费应属专项经费,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任何人无权挪作他用。留学生经费的使用应本着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用于扩大留学生办学规模,以及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1、完善留学生经费管理制度,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对留学生的财务活动进行集中管理,对财务收支核算,实行“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
2、加强预算管理,提高留学生经费使用效益。
3、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科学配置资源,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进行留学生教育成本核算。
5、适当控制来华生规模,以保证经费供应和来华生的基本生活水平。
6、改暗补为明补,扩大奖学金外延,规范奖学金的内容,与国际惯例并轨。针对经费不足的问题,个高校应采取一系列新的管理方式,如对学生宿舍采取公寓化管理、对学生的实验与上机收费等等。
7、建立起新的来华生经费拨款机制,从根本上规范政府与学校之间的经费领报关系。具体就是建立固定的经费分配机制,规范政府与学校之间的经费领报关系,同时在学校内部对享受政府奖学金的来华生进行规范化管理。
8、深化奖学金制度改革,完善奖学金体系。在目前政府设立的奖学金中,改变单一性,逐步多设一些项目奖学金,增大项目奖学金所占比例。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要发展,要国际化,留学生一定要放到首位。大量自费留学生的涌入,促进了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缓解高等院校教育经费紧张起到一定作用,为此,采用科学、合理的留学生教育经费管理,不仅为高等学校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对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红.基于收费政策的中国本科生教育成本初探[J].教育研究,2002(6).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