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战后南京地区民众政治心理变迁的意义(1945—1949年)

2012-12-31 00:00:00王慎
群文天地 2012年16期


  抗战胜利伊始,沦陷区的各阶层,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欣喜若狂,正如民谣所表达的那样——“盼中央,望中央”。似乎国民政府一旦复员,民众将不仅彻底摘除了“亡国奴”的帽子,期待已久的和平、幸福生活也即将实现。然而,随即而至的残酷现实,令原本生活在日军铁骑下的民众逐渐失望,“日本在时盼中央,盼来中央遭了殃”。对国民党政权不满的政治情绪经过催化和发酵,最终转变为绝望,“糟中央,烂中央,中央来了没时光”。依据政治心理学可知,人的行为受其心理支配,政治心理必然影响着政治行为和社会变革,如促进政治认同,稳定社会情绪,维护政治安定等,相反,负面的政治心理也可以制造社会的混乱和动摇政权的统治基础。显然,战后的1945至1949年间,民众不满的政治心理是导致国民党政权败亡的关键性环节。
  1927至1937年国民党人选择南京作为首善之区和国家政治中枢,其间,南京地区民众的政治心理被再次塑造和强化。因此,战后的初期阶段,较之其他沦陷区,南京民众对国民党政权的政治的“期待”更加浓厚。不过,“中央来了一扫光”的现实却促使他们的心理转向,其结果也是政治上的“背离”。所以,选取南京地区作为考察中心来研究战后沦陷区民众的政治心理变迁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至于这项研究的意义,兹分述如下:
  第一,延伸和深化了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的研究
  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在国内民众中的威望达到其顶峰;但是,转瞬之间,国民党政权便在大陆覆亡。对此,近数十年来,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给予了各式样的解释。然而,无论大陆、港台还是海外学者,在探讨该问题时,其考察的层面大都局限于宏观政治和精英阶层。例如经济崩溃说、腐败说、私有制说、失去农村(民) 说,即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迅速崩溃,源于农村问题、特别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未被有效解决;以及全能主义政治推行失败说和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等等。显然,以上几种主要观点都是从大处着眼,认为那些都是国民党南京政府迅速覆亡的原因。不过,对于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环节,即民众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目前学界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譬如,虽然权力阶层存在普遍的腐败,但是,这个负面因素在社会中产生了怎样的效应,普通民众对此持以怎样的态度,等等。因此,视角下移,探究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亡的民众的政治心理因素,动态认识其整个过程,可以补以往学界研究之不足。
  而且,“视角下移”的方法是当前学界研究的趋势,“历史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上层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层面,只有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才能取得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
  第二,拓展了政治心理学的研究界限
  政治心理学科发轫于1920年代,它的出现与发展和西方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1985年前后,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政治心理学,此后,该学科迅速发展。综合国内研究政治心理学的成果,依据类别划分大致有如下两种:综合评析国内外政治心理学研究状况的论文和与现实政治心理相关的独立研究文章。至于后者,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类别。微观层面的研究是指一些学者运用政治心理学理论对政治人物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政治人物的性格对政治结局的作用。中观层面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研究一定区域内总体政治心理的特征;其二,借助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具体事件予以解读;其三,探讨特定群体的政治心理,如青年学生、农民或者公务员群体等。
  根据上面的论述可知,近些年的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存在以下两点不足:其一,关注1949年以后,特别是当代国内各类群体政治心理的成果居多,对历史事件的研究不够重视;其二,对政治系统和政治心理的相互影响及其结果的研究比较薄弱。所以,在抗战胜利后的这个大背景下,以南京地区为考察中心,运用政治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当时的民众在1945至1949年间的政治情绪,既可以丰富对国民党败亡大陆原因的认识,补以往研究之不足,还可以拓展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界限,推进政治心理学科的建设。
  第三,这项研究将是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历史资源,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
  该项研究成果能够给当下的政治生活提供借鉴,因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轨迹可循。进行社会建设,维持社会稳定,必须时刻关注民众的政治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对之疏导,将其引向积极的渠道。目前的国内正处于社会的急速转型阶段,纠葛、矛盾和冲突交织于一起,广大民众立足于自身的环境,通过自己对社会的理解,以各种方式认知社会。这样的政治认知是政治心理形成的基础,由此,逐渐产生出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政治心理经过积淀,将对政治活动产生影响,进而成为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再分配的重要精神前提,其作用的性质也难以预料。
  中国古代思想及孟子曾阐发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管仲则探讨了政治心理与政治秩序的关系,指出“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韩非子研究了政治心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认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民主主义政治家孙中山曾专门探讨心理建设问题,指出“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所以,维持社会稳定,必须先维持“人心”的稳定,在根本性矛盾尚无法解决之前,对民众的情绪进行安抚,对其心理予以积极疏导,亦可对政治变动起到缓冲作用。虽然国共两党的那次系乎中国命运的决战已过去60多年,但是,再次考察那个阶段民众的政治心理变迁对当下的社会管理和建设,仍将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王 慎(1978-),男,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