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泛在学习是指无处不在的学习,即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本文分析了泛在学习的涵义、特征以及泛在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主要对泛在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泛在学习;泛在学习环境;教师角色
一、 引言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已对人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泛在学习方式逐渐流行,并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泛在学习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它的发展必然对传统教学方式产生影响,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与传统学习环境下所不同的要求,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怎样的转变,这是泛在学习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探讨了泛在学习的涵义、特征以及泛在学习环境,泛在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换等问题。
二、泛在学习
1、泛在学习的涵义
泛在学习(U-Learning),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的一种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身边的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
2、泛在学习的特征
泛在学习的主要特征: 永久性、易获取性、即时性、交互性、教学活动的真实性、适应性、协作性。
(1)永久性:学习者可以将每天的学习进度记录下来,在不删除的情况下,学习者永远也不会失去学习进度;
(2)易获取性: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控制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文档、数据或者视频资源;
(3)即时性:无论学习者身处何地,他们都能即时获取信息,这为学习者即时解决问题提供便利;
(4)交互性:通过同步或异步的交流方式,学习者可以与专家、教师或者学习伙伴进行交互;
(5)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学习可以真实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面临的问题或习得的知识是自然世界里真实可信的;
(6)适应性:学习者可以在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获得正确的信息;
(7)协作性:学习者可以在计算机支持的泛在协作学习环境中实现社会知识建构和共享的社会认知过程。
三、泛在学习环境
泛在学习环境(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是支持泛在学习的一个整合的学习环境。泛在学习环境包含了无所不在的感知环境、智能化的学习设备以及泛在学习支持系统三部分。泛在学习环境具有泛在性、智能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学习者可以积极主动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利用他们所需要的文档、数据和视频等等学习信息进行学习。如:多媒体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不仅能提供图文声像,还能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基于Internet的网络环境,也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作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世界各地的教师、学生或其他参与者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实时交互,互相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这种新的教育和学习环境中,不仅使教育的模式和观念将发生变革,而且使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
四、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被定义为教书匠和讲解员,教师仅仅把自己掌握的书本知识转授给学生,师生双向交流可有可无。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地应用,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已发生很大改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已有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因此,在新的学习环境下,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泛在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如下:
1.由 “灌输者”转向“促进者”
在泛在学习环境下,教师不再局限于将已有的知识清晰地讲解或呈现出来,更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并且尽可能的组织协作学习(开展学生之间讨论与交流),引导其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如提出有创新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尽可能把问题一步步深入分析,以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由 “授业者”转向“研究者”
在泛在学习环境下,教师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在对某一门课程的教学上,应该不仅仅局限在确定出某门课程应进行的时数,或某一门课程适宜划分成几个模块;给学生布置多少任务等具体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确定新的教学方案等等。教师要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就需要开展教育研究。因此,教师必须把教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教师研究是对实践的研究,在实践中的研究,为了实践的研究。
3.由“传授者” 转向“引导者”
在泛在学习环境下,个别化学习是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为了促进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教学帮助,使每个人的潜力都能得到最大发挥,教师还要扮演学生的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如帮助学生确定完成学业所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选择适合其学习的学习方法;指引学生不断扩充知识深度;及时检查和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等,最终目的在于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
4.由 “传道者” 转向“心理保健者”
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护健的角色。教师要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还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给学生以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支持。
5.由“执行者” 转向“设计者”
在泛在学习环境下,为了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知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资源,确定学习时所需要的资源种类等等。为此,教师自己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网络技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还要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根据学生兴趣、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来设计学习资源和课程,帮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资源方法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
6.由 “个体” 转向“协作者”
泛在学习环境强调交互性和协作性,强调各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因此就需要各科教师从个体走向协作,与其他教师协作,同学生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积极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评论。教师由过去的主角转为学生的伙伴。除了师生间的协作学习外,教师之间通过网络通讯也可进行超越时空和地域界限的协作。
五、结语
虽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泛在学习的开展,给传统教育带来根本性的挑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如今教师将自己简单的限定为学习的指导者、知识的传授者、课程的执行者和教学的管理者,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不重要了,相反,为了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而且要熟悉学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充分利用人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文静,赵爱红. 泛在学习融入传统课堂中的学习模式设计[J].教学园地,2009.
[2]付海东,泛在学习网络环境中的技术支持[J].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3]杨现民,余胜泉.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信息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0(9).
[4]张洁,王以宁,张晶.普适计算支持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5).
[5]徐晶晶,新媒体环境下的泛在学习研究[D].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 2008.
(作者简介:程艳静(1986-),女,汉族,陕西富平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邹策千(1959-), 男, 内蒙古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