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已经逐步在各级各类高校开设,该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提升职业素养、增强职业技能至关重要。但是,高校中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以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建设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职业”的定义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职业”是指一个人对职业工作或职业劳动所赋予的意义。而帮助大学生尽早做好就业前的准备,使他们具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掌握过硬的求职技能和入职以后的基本工作本领,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一直是各大高校努力追求的教育目标之一。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产生的背景和存在的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产生的背景
二十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就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很多高校系统地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 90年代中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社会各界开始越来越重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从1999年开始,我国推出了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随着当前我国高考扩招、高等教育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的变化,目前,教育部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意义
1、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全面的认识自我。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的规划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尝试性的价值。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优势,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的点位,从而确定自己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2、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大学生可以明确自己选择的职业方向,可以客观、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也能够了解实现职业目标的途径,从而合理安排在校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增强学习效能,加强职业锻炼,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配置,有效缩短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时间。
3、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当前的社会,处处充满了竞争,一个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比一般人更受青睐。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善于与人沟通和交往,是否对工作倾注激情与责任等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做好职业规划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形成合理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全面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高教司[2007]7号)文件已明确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独立课程纳入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对于高校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有一定现实的意义。但是各级各类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一些的不合理性。例如:一直以来实行大班制度教学,一个班级的班容量一般高于150人;忽略了学生年级,很多学校的课程设计为38课时,一般集中在第一学期和第七学期(四年制本科);没有专业区分,授课时各专业的学生共处一室,教师授课无法全面的顾及到每个专业的就业领域,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没有直观详细深入的了解,课程设计的不全面导致学生无从对职业生涯做出合理的规划。
(二)管理体系不完善
当就业难题困扰着高校时,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找到一份好工作,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这一重任往往压在了就业指导中心,目前现状是就业指导中心缺少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与依托,只针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指导,使其工作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
教师队伍不够专业,授课教师各自为战,相关部门也没有成立相应的教研室,许多院校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是由心理学、管理学、专业教师及相关部门领导组合而成,这些教师对自身专业的教授已经把握的很好,但是对学生各专业行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的了解有所欠佳。
(三)社会支持不健全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空间相对紧张,就业机会相当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几名职业规划课教师在课堂中对职场工作的介绍和引导,就能够解决的难题。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从职业生涯课程的开设到就业信息的提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类机构没有积极的参与到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这项巨大的工程上来,一直由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来担当重任,而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又存在上述第二点的有关问题。
三、全面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建立完善管理机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列工作,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及各院系与就业指导中心协作配合,包括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以及主管学生工作的各部门。整合各方资源,从各个层面给予就业指导中心支持,共享教育资源,改变就业指导中心孤军奋战的局面。此外,各个学院、系部的学生辅导工作人员也应加入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收集学生的第一手信息,逐级向上反馈,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基层的意见与建议适时对工作进行调整。
(二)优化课程设置
要实现个性发展,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再次才能对特长培养和发展。因此不能将课程全部放在第一学期和第七学期集中授课,集中授课就忽略了过程发展的规律。所以在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每学期设定一定的课时来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大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定。要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自我认识,充分了解个人的优势和特点,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所在,利于已有重点发展。大二:开设职业设计课程。大学二年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全面的认知,即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各类活动实践基地去参与实践,同时要尽可能多的开展职业调查,分析和确定符合自身的专业和职业,这些是课堂上无法获取的知识,根据调查分析数据制作个人特征与职业特征相匹配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大三:职业尝试。在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去参加各类科技活动、行业活动、职业培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从而获取基于工作实践的职业认知和经验积累。大四:求职技能培训。这是毕业生在面对求职前根据实际需要而开设的系统的求职训练。想要学生熟练的掌握求职技巧,提高竞争力,更应该通过现场招聘来展现其中的要领,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感悟求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可能面对的一些问题,提高应变能力。
(三)组建稳定专业的教师队伍
为了保证职业规划课程的顺利开设,学校在授课人员的选择上,应该有一定严格的标准,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资源,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的教师队伍。例如,在著名的康乃尔大学,所有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都具备职业规划设计、职业心理咨询和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并且在职业辅导方面已经工作10年以上。他们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为学生解决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疑惑。许多学校不能立即达到这样的标准,大可以利用现有的辅导员队伍,组建一支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现在高校辅导员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所学专业趋向多样化,这就为组建专职教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保障制度也要不断完善,在岗位设置上专职辅导员设定为教师岗位,为职业规划教师上讲台提供制度保障,职业规划课程贯穿大学四年,辅导员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和学生课外科技互动指导工作等归纳为辅导员工作量计算范畴,这样从根本上保证了职业规划课程各阶段的实施和学生课外各项创新活动的开展。
(四)寻求社会支持完善就业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要开展实战指导,就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可以邀请一些企业的成功企业家做讲座,使学生在他们的成功经验中受启发。现在的职业规划课程很多脱离实际,都是以讲授式来纸上谈兵,要让学生在低年级设定的职业规划书体现价值,学校就要把学生从单纯的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实战练习,通过企业职业化教育,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积极开展“合作教育”利用社会上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固定的实习,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将教学与实习充分结合,让学生在接受职业教学中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职业素养,增强职业技能。
(作者简介:童 磊(1985.8-),男,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助教,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