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内容创新探析

2012-12-31 00:00:00刘淑颖
群文天地 2012年16期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多元文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即存事实。多元文化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高校德育为适应新形势必须有新内容,这就要求德育内容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创新。本文从传统文化、普世价值和媒介素养三方面阐述高校德育内容创新,力求切实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多元文化;挑战;创新路径
  高校德育与文化息息相关,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文化的每一次深刻嬗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高校德育上的震动与变革。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当代高校德育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等,对高校德育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德育内容作为德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须自觉地把它纳入到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创新,才能使德育具有时代特征,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多元文化的内涵
  “多元文化”这一术语,在西方二十世纪2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它作为一种思潮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多元文化”指代的是两种文化现象:一是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会的文化。二是指不同的民族文化。在此以后,“多元文化”的含义开始由仅关注宏观层面——种族、民族差异,逐渐进展到涵盖微观层面——价值规范的差异,开始越来越多地与“文化”自身的含义相对应。也就是说,“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①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多元文化也逐渐成为事实并且朝着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多元文化在我国这个特定的系统中,“主要指由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等构成的文化共存系统,表现为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态度取向、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是其核心。”②
  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虽然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说的充满了各种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对抗与冲突,但也确实体现和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它一方面对文化自身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的诸多方面构成了冲击,另一方面也对教育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③一方面,它有利于我们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不断补充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不足,进而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它对我国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给高校德育带来困惑与挑战。
  二、多元文化对高校德育的冲击与挑战
  多元文化是新与旧、传统与现代重叠交错,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碰撞交融,它的形成使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更加自由、开放,大学生可以自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在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社会伦理、特别是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挑战。
  (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想观念汇聚、冲突,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大学生无法判断什么为善、什么为恶,该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致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缺乏目标,大学生的精神被溶解,理想遭放逐,甚至出现了理想道德信仰危机,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淡化,对政治理念的追求只停留在表面,不能从深层次上把握政治理论的内涵,缺乏一定的政治鉴别力。不知道如何设计和把握自己的人生,精神空虚、颓废,对生活缺乏热情。另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多元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形成多元价值观,受西方文化与市场经济等的影响,当前大学生价值观中出现了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mJq+xM7w4dyVfe9f0ur1A==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奉献精神,一味追求时尚消费和享受,不求上进;在利益选择上,过分看重物质利益而忽视道德、民族利益,缺乏对智慧、美好情感和友爱人际关系的追求,功利倾向明显。这使得传统德育内容中的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了严重影响,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二)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行为失范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发生着激烈的冲突,如祖先崇拜与现代自由意识的冲突、重农抑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冲突、因循守旧与现代社会追求革新创造精神的冲突、道德本位与现代社会追求科学理性观念的冲突等。这种由于传统的价值观念大厦已被摧毁, 而新的信念大厦尚未建立而引发的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的局面, 将人们拖出了“诗意的栖居之地” , 使得现代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无所归依的状态, 使为数众多的青少年学生丧失了对善恶美丑的应有的道德判断力,”④再加上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缺乏积极的道德情感,更愿意生活在自己狭小、封闭的空间里,使得崇高的道德人格不再奉为楷模,道德失范行为不再感到内疚甚至无动于衷。价值选择的迷茫、道德评价的紊乱,进而导致大学生做出种种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德育上的新出路。
  (三)心理素质脆弱,心灵家园空虚
  西方文化、大众文化等带来了形形色色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大学生对文化选择上的困惑与迷茫也随之而来,不免出现思想混乱、心理失衡,再加上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和学习、就业的压力,大学生本身就已经心理负荷超重,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容易急躁,好感情用事,不善于用理智去控制情感,缺乏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自我调适力,心理素质凸现脆弱。特别是现代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每天面对各种主流的与非主流的思潮和观点,虚无空洞的文字,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使大学生更倾向于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从而造成对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疏远,冷漠对待现实人际关系,出现人际社交障碍。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造成大学生心理的异化,现实生活中经常有报道大学生盗窃仅仅是为了一种冒险心理的满足,有的则是出于无知、无聊而走向犯罪道路。所以,在文化信息多元大今天,大学生也会陷入失落和空虚中,荒芜的心灵家园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去修复、去滋养。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内容的创新路径
  面对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传统的高校德育内容凸现出诸多的缺失和滞后,因此,高校德育必须积极应对挑战,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在德育内容上进行优化和创新。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能力
  文化自觉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解释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⑤文化自觉是人们在文化发展中的理性思考和自由选择。“文化自觉要求人们以世界文化的总体趋势为参照系,审慎地分析我们民族文化在其中起到了多大作用,具有多大能量,从而更好地确立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与世界文化潮流保持一致。”⑥因此,在高校德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我国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道德观念和精神。例如,精忠报国、顾全大局的高尚情操,讲究礼节、注重修养的道德品质,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奋斗精神,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自然观等等。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孝悌、敬业等等传统精神和传统道德被伦理学家们称为中国的“第一精神”,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域外人士吸收其而成为治国安邦的法宝。高校德育要充分汲取其精华,批判创新,将其纳入德育内容中,加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更应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在对民族文化“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与不同文化进行交流、沟通和对话。
  (二)进行普世价值教育,拓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往范围
  “普世价值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根源于人类现实生活所形成的一种全球性的价值共识,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实践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这些价值观念经过实践的考验被各国人民共同认可,比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诚信、法治、民主等,都是wLQ39rRnG4a+pM+yffqwdg==现代社会普遍推崇的社会理想,被赋予了普世价值的意蕴。价值通常代表一种需要、肯定和追求的意向,普世价值就是全世界人民都普遍需要、肯定和追求的意向。”⑦当今世界,普世价值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例如,在日本特别重视对大学生的国际意识教育,强调“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⑧多元文化背景下东西方价值观念、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冲突、融合,给价值观正处于整合、巩固时期的大学生带来困惑与迷茫。因此,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对大学生除了进行主导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外,还要对其进行普世价值教育,使大学生在树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对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的理解与把握,超出民族的狭隘视野,具有世界胸怀和世界眼光,以更加积极地姿态参与世界文化沟通和交流,并树立起对人类整体前途与命运的责任感。学会从全球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世界范围内存在的问题。因此,进行普世价值教育,使高校德育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使我国的大学生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
  (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质和修养
  媒介素养教育是是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于二十世纪30 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介所传播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⑨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大学生正确地对待和批判性地使用大众传媒,使大学生能够自觉防范大众传媒的错误影响和不良侵蚀,不断提高媒介辨析能力和媒介素养,从而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当今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大众媒介的迅速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大众媒介使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文化得以传播,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使得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铺天盖地的向大学生扑来。一些大学生盲目追随大众文化、非主流文化的潮流,批判精神弱化,文化趣味降低,也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混乱、心灵空虚。因此,在高校德育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通识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等,帮助大学生理智地认识媒介的功能,增强辨别媒介信息和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特别是要注重提高网络道德自律能力,自觉地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另外,高校可以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参与到媒介产品的制作,使大学生真正发现媒介的价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质和修养。
  结语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内容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德育工作改革的需要,是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坚持主导德育内容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德育内容,真正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开创高校德育的新局面。
  注释:
  ①③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②⑥杜时忠,卢旭.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④王学凤.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2005(6).
  ⑤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⑦田慧.论普世价值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J]. 思想理论研究,2009(2).
  ⑧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刘淑颖(1986.9-),安徽砀山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