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江泽民同志也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的阐明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一部分学校为了追求高效率,提高分数,提高升学率,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语文教学仅仅是为考试服务,学生在禁锢的空间内成为了一部机器,生活在记忆、考试、再记忆的恶性循环中,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是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结果。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而作为众学科之首的语文教学应当首当其冲,在教学中打破以往墨守成规的教学原则,将语文教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语文从生活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不遗余力的做好这件事。
一、用生活来教学,把语文知识生活化
任何人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而且必然要首先接受生活世界的教育,老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者,要善于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语文教学内容,用于无限的生活情境中。如我教《笑》这篇课文,因为它是科普性质的文章学生接受起来比较抽象,我经过分析选了某天的下午来上这节课。在上课时我没有马上进入课文的讲解,而是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我见到的搞笑事件,同学们听后笑的前俯后仰,不亦乐乎。这时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笑是怎么产生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起问题来,不多时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学生在幽默诙谐的气氛中把我们的这课难点就掌握了。我们既加强了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又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又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现。”这句话具体写出邱少云和战友潜伏任务的艰巨。
二、借助生活予以教育,将生活问题语文化
教育把人引入人的生活,引导人在生活中展开为人,展示人的积极的生存状态,展示人的创造性,使人是生活经由创造而得以不断丰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生活问题语文化就是指由生活中具体事物中抽取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的语文对象。中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了他们获得的大部分语文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的提取,从而形成概念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把对语文知识的理解Sq65aJQ7gNsHZXQPrvnkXw9BJB+1aulZ+DkSyYiGbMM=,融入自己生活之中,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思想。
第一,在语文能力化过程中解决生活问题。教育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方法。构建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们适应经验世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学生在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同时时,语文知识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比如,课堂教学中学到新的词语,好的句子,先要求学生用词造句,再要求学生把这些词句写日记本上,并且用于以后的作文当中。又如,要求学生给同学或父母写信,参加各种写作比赛,学生在这过程中不仅提高了知识和运用的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在语文知识化过程中解决品德问题。教育不仅引导人去生活,而且引导人去感受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善、安宁、和平、正义、自由、健康、诗意,感受生活的幸福,从而不断获得生活的意义,并积极创造、践行生活的意义。目前教育界公认的定义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语文与其他学科比较具有它的显著属性——文道结合。它把课文的内容通过教学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从一个不完善的人逐渐走向真正的人。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学的内容生活化,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把语文知识传授和能力、品德的内化过程有机的结合。
比如我们在讲解《期行》这篇文言文时,我们除了要学生掌握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它的寓意:诚信。以此来教育学生做人要讲究诚信,让学生从中获得深刻的感受。
三、语文引导生活,生活重现语文
怀特海曾经说过:“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语文教学应力求将知识成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去经历生活的一切,去创造生活,学会感受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不断领略并获得生活的意义。
首先,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习语文中,汲取他人的生活经验和教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指导自己的生活。比如在《狼》这篇文章中,我们要从猎夫的教训中总结出:不要轻易相信像狼一样狡猾、凶狠的人。教会我们以后应该如何来应变这种情况。
其次,鼓励学生用语文知识去探索生活的奥秘,发现生活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认识并践性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的生活世界不断充盈。而学生在用语文知识引导生活的同时,也是语文知识重现与不断提高的过程。
总之,我们应当把生活世界引进教材,让孩子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学到更多,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作者简介: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石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