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报告文学是一种新闻体裁,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写好报告文学不但要关注他的新闻性,更要关注他的文学特征。对此,本文认为报告文学的文学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鲜明的文学政论色彩;二是生动地写出现场实感;三是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研究,论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特征。
关键词:报告文学特征;文学政论色彩;文学性特征
报告文学由新闻报道演变而来,它既具有新闻性,和报刊、广播、电视等现代宣传工具相结合,拥有非常广泛的读者;同时又具有文学性,可以使人们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因此我们说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双重特征。作为新闻性和文学性有机结合的报告文学,真实性和及时性是它的新闻性特征。报告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真和快,以真感人,以真服人,以新以快取胜。同时,它作为区别于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电影的独立文学形式,应该具有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从新闻工作的实践角度来看,其文学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鲜明的文学政论色彩
从“古典报告文学”到今日的报告文学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它不仅用叙述事实,而且用政论性的语言,有时简直是用论战的笔调来说服读者。它那生动的事实叙述、优美的哲理语言、巧妙的逻辑分析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战斗的风格。报告文学的文艺性政论是它的文学性的独特风格,是它诞生以来就具有的特点。报告文学创作当然也应该让政治倾向“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但它还允许作者直接站出来品评人物或事件,作者的热情、爱憎、政治观点可以通过充满激情的政论语言抒发出来。那么,这些议论会不会与作品的文艺性发生矛盾呢?法国马克思主义者拉法格曾经说过:“发议论——是人的特点和他的精神上的快乐。不发议论的作家——只是个手艺匠。”别林斯基也说:如果“没有任何发自时代的主导思想的强有力的主观冲动……如果它不是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那么,这样的艺术作品就是僵死的东西”。这些道理对报告文学尤其重要。《震撼世界的十天》用事实的叙述和对俄国各阶级动态的分析、评论,向读者报告了十月革命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形势,显示了十月革命胜利的必然性。《包身工》既生动地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更愤怒地斥责了殖民主义者的残暴,宣判了殖民主义制度的死刑,庄严宣告“黎明的到来还是没法可以抗拒的”。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所以能使读者产生共鸣,是因为作家根据事实发自肺腑的呐喊。报告文学的政论,只要不是脱离形象、场景、事件去空泛说理,而是将形象、事件同作者的感受、激情、品评熔于一炉,它就是有机的、生动的。因此说,纵论时事,品评人物,以影响说服读者,是报告文学的特殊手段。如高尔基在《列宁》中对列宁的评述;斯诺在《漫长的革命》中对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等亲密关系的阐释。前者气势磅礴,后者亲切感人,都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印象。
二、生动地写出现场实感
报告文学不仅要求事实真实,而且要通过语言文字生动传神地写出现场感,要求造成鲜明的视觉形象,使人产生身历其境、亲临现场的真实感受。它在人物描写、环境渲染和选择典型细节同时,都要求造成这种现场实感,要求白描那样简洁、鲜明,而不允许象小说那样过多地进行艺术渲染。早期报告文学作者都非常重视到现场进行调查采访。我国作家周立波指出;报告文学作者要靠“调查研究来积蓄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容、现场的实景审查清楚了,然后才提笔伸纸。”
报告文学中所写的场景,并非都是作者亲历目见的,在许多情况下,现场早已消失,有的甚至要追溯到遥远的年月。这就需要作者要认真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依据事实,艺术地再现出历史的场景,也同样可以起到实感作用。
三、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
由于报告文学是近代产生的艺术形式,所以它很敏感地吸收了短篇小说的描写与结构的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和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比如小说结构中使用悬念的手法已经广泛渗入报告文学的写作当中。它一开始就揭开紧张的场面,或提出引人注意的问题把读者吸引住,然后顺着这个问题展开,把各种事实巧妙地安排进去,使事物的描写中不时出现紧张气氛,紧紧地粘着读者的探求与好奇心理。
报告文学还吸收了电影特写镜头的表现方法。捷克记者、报告文学大师基希最先将电影艺术手法移植到报告文学的写作中,他写的《列宁同志问候你》是成功运用电影分镜头手法的代表作。高尔基和我国的老一辈报告文学家夏衍擅长于使用电影分镜头手法。《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在结构和布局上成功地运用了电影镜头的组接,用一个接一个的画面推进情节,显示出“抢救”战斗极其热烈紧张和助人为乐的感人气氛。现场描绘造成视觉形象,产生了银幕上画面一样的效果。这些都为我们写报告文学提供了成功经验。可惜,这些好的技巧和经验,到我们现在的报告文学没有很好地继承和运用。报告文学同其他文艺形式一样,应该有多样化的风格。我们看到,近几年来的报告文学有气势雄伟的政论和浓烈抒情相结合的风格;有登高望远的格局和壮丽朴实俊逸的笔调;有爱憎分明、尖锐泼辣、切肤剔骨、切中时弊深刻分析;有细腻描画、温柔抒情和清泉流水般明丽的语言。真是丰姿多彩,逸韵万端。报告文学的确是新闻与文学嫁接而产生的艺苑新花。
(作者简介:周 勇(1972-),女,汉族,吉林洮南人,现任职于吉林省通榆县新闻记者站,研究方向为新闻稿件采编、撰写及文学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