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的民意表达 武汉电视问政价值评析

2012-12-31 00:00:00刘敏智
群文天地 2012年16期


  摘要:去年发韧的武汉电视问政,以其犀利辛辣,真格问政获得如潮好评。创造条件让群众监督政府,推动政府执政力提升,电视问政背后,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变革,也是地方媒体实现大民生新闻观的尝试和创新。本文通过对电视问政发端、发展和展望的细部梳理,探析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创新的新路径。
  关键词:民生新闻;电视问政;武汉模式
  2012年6月26日至7月4日,武汉市2012年“十个突出问题整改”电视问政如期举行,29名政府官员接受现场质询。连续五场电视问政,犹如“火烤官员”,在武汉的炎炎夏日里成为千万市民乃至全国媒体热议的话题。作为开展行风评议、民主监督重要抓手的电视问政,武汉广播电视总台《百姓连线》栏目已连续6年承办。从2009年的《区长百姓面对面》,2010年《行风连线五周年电视直播特别节目》,到2011年《兑现承诺优化环境》,再到今年的《十个突出问题整改电视问政》,形式和内容上不断丰富创新而臻于成熟。作为一档大型直播政务类访谈节目,它没有同类的节目样态可供借鉴,也没有现存的套路可以遵循,只能通过自我扬弃和创新,造就电视问政的武汉模式,开创电视问政这种时政性、政务类访谈节目的风气之先。
  一、电视问政是民生新闻坚守与创新的新路径
  电视问政以民生问题为出发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也是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具体体现。
  其一,电视问政植根于民生新闻的现实土壤。为什么问政能得到百姓的鼓与呼,就在于栏目定位、素材选择,以及反映的问题植根于民生新闻的现实土壤,聚焦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内容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曝光短片是电视问政的一大亮点,这些选题经过民生新闻《百姓连线》栏目充分调查,通过长时间的动态跟踪,让新闻事件呈现出线性的多维视角,使短片立得住、站得稳。正是这种新闻存量的二度开发,老大难问题的再度追问,在特定的情境和场合被二次曝光和放大,才会引发社会共鸣和持续思考。
  其二,电视问政拷问执政能力,提高公众知晓度和民意支持度。从主体看,电视问政将“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作为坚定不移的理念,除演播厅主会场外,还分别在高校和社区设立分会场。同时,开通热线电话和微博实时互动,使场内场外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多方呼应的整体。市民主导提问话筒,成为问政的绝对“主角”。从客体看,被问的一方是政府及官员,并且是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掌握着重要公共权力的政府部门的“一把手”。电视问政让群众和领导面对面交流,体现了对市民知情权、话语权和参与权的充分尊重,领导干部的个人魅力、应变能力、形象气质也让市民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让被问政官员学会走出办公室在聚光灯下工作。
  二、电视问政是公共政策的对话,是协商民主的创新
  电视问政,充分发挥电视所独具的媒介优势,构建实时交流的谈话场,能够进行公共政策意见的同场协商、筛选,从而达到共识。
  其一,电视问政是公共政策的民意协商过程。在多元媒体环境下,特别是新媒体的影响下,地方电视台一直在寻求突围,如何扛起主流舆论的大旗、保持权威性和公信力?电视问政提供了大众参与公共政策协商的平台。话题的制定,新闻短片的选择,就是对群众诉求汇集、筛选、以形成民意的过程。每一个新闻短片所反映的问题,力图以小见大,以点代面,既要考虑全局,又要兼顾利益诉求,让市民百姓真正感到电视问政的成效,更看到政府部门关注民生践行承诺的诚意。通过官民互动,达成公共政策决策的民主协商,通过电视对话推动公共政策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以及民意协商的良性互动。
  其二,电视问政是传媒议程、公众议程与政策议程的互动。议程设置是西方传播学领域的重要思想,简单说就是“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电视问政就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6月28日,人民日报以《武汉电视问政再续麻辣风格,“一把手”直呼惭愧》对2012武汉首场电视问政进行了报道。同一天,新华社发出消息《武汉电视问政启动 两位市领导领衔出镜应考》。除了中央媒体,每场电视问政所反映的内容都占据第二天本地媒体的头版,成为当天城市街道巷议的热点,直接影响了社会的议程设置,有些问题还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去年电视问政曝光的保障房质量问题直指竣工验收环节,政府今年出台配套纲则,为政策查漏补缺,并公开承诺质量终身负责。这些都实现了电视问政从传媒议程到公众议程再到政策议程的良性互动。
  三、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打造《电视问政》品牌
  电视问政的影响力、关注度、传播力,除了节目本身的创新与创意之外,更多地被社会各界解读为舆论环境优劣、民主开放程度高低的测试。电视问政开通了新的民意渠道,提供了一个执政过程百姓参与、执政效率百姓评说、执政结果百姓监督的良好氛围,抓住了民主执政的核心与根本。但对于一档电视节目来说,除了政治性,它必须坚守电视表达的文艺性和新闻传播规律的自觉。探索电视问政的品牌打造,实现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就要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打捞沉默的声音,把问责与问需、问计、问谋结合起来,在党心和民意间找到共鸣点,通过理性的对话,凝聚人心,广纳共识,唯此电视问政才能永不落幕。
  (作者简介:刘敏智(1981.11-),湖北武汉人,男,武汉广播影视局编辑,研究方向:民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