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

2012-12-31 00:00:00张智华
群文天地 2012年16期


  摘要: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近几年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成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开发新型的节目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更是当前时代的需要,本文就是创造性的开发了《美剧连连看》这一期节目,希望能从美剧的角度对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一些实践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美剧
  大学生是我们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群体,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大学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一、选题缘起
  我针对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了前期的调查分析,首先在中国知网上查询了相关的文章,发现有很多现有的关于大学生现有的媒介素养调查现状的,表明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都聚焦于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含义、重要性、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网络媒体、手机等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过个案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国外媒介素养现状等,多是综述性质的论文,此外,还有些调查研究报告,如韩燕等进行的《杭州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甘彩霞进行的《北疆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以及张学霞开展的《宁夏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与思考》。在这些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有的学者提出将大学生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教学相结合。
  有学者提到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是:强化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制定并且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政策;在大学里设置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切实落实媒介素养教育;童淑娟认为只有科学系统的学校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两种方式互相补充,才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
  以上学者更多的是指出应该在高校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而有很少的学者提到了应该充分发挥传媒机构的作用,忽略了传媒机构不仅是媒介信息的制作播出机构,也应该是全民媒介素养的教育机构。李军林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在加拿大,媒介机构还制作了许多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影视节目在全国播放,并创办了“电视、我、儿童万岁”的有关媒体和生活方式的教育节目。而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主要由大学来完成,媒介机构参与的并不是很多。我国各级传媒机构可以根据自身媒介的特点应该制作出符合时代特点的精品,从而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如上面对现有研究资料的总结所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的,比如可以开展对媒介素养专职教师的师资培训,开展对媒介素养教材的编写,还有是针对不同的群体举办讲座,这些措施都可以对提高媒介素养教育有很大的贡献,但是我认为在我国的媒体机构中还很缺乏一些节目来推广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因此还应该在电视上开发一档栏目,利用电视视听结合的方式,凭借电视便捷的可接近性,来开办这样的一档栏目,希望能够吸引大学生的观看,尽管有人会质疑,现在大学生用的更多的是手机,经常上互联网,关注的更多的是互联网上的信息,那我想解释的是,电视作为一个和互联网相比,显得有些“过时”的媒体,它自身还是具备自己的优势的,并且互联网上的节目,包括视频、播客等等,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节目的播出平台,我在这里更多的还是在探讨节目的内容,因为我觉得一个节目,它的收视率好不好,引起了多少人的观看,这个不在于节目的播出平台,而在于节目的内容,看它是否具备了优秀的节目内容,尤其在现在这个信息冗杂的社会里,信息在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过剩,实际上是因为优秀的、好的信息很少。
  在做完上述的分析之后,笔者针对所在学校中国传媒大学的大学生开展了随机采访和有针对性的座谈,涉及专业不限,通过和他们的交流,了解到大学生其实更多的时间还是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并非整天泡在网上,当然玩游戏之类的只占用少数,和他们沟通,了解到他们现在观看的电视节目一般集中在《天天向上》、《康熙来了》和《快乐大本营》等,此外还有一些求职类节目,比如《职来职往》和《非你莫属》,还有一些观看的是以《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等为代表的相亲类节目,他们表示也很希望有一档全新的节目来满足他们的收视需求,同时他们对于媒介素养的定义不清楚,在宏观向他们解释了什么是媒介素养后,他们纷纷表示希望有这样的节目出现,然而现有的相关的电视节目很少。
  之所以选择从美剧角度开展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因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网络的日益普及,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变得容易起来。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网络的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跨文化传播更加便捷。美剧之所以如此风靡,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在故事情节、叙事和表演等方面的诸多特色与表现迎合了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善于接受新思想,勇于尝试新挑战。因此,我选择这个和大学生生活极为贴近的主题,从美剧的角度展开对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探讨。
  二、切入角度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是指教育学生了解熟悉大众传播资源的内容,理解大众传媒的本质,掌握运用传媒的基本技能,学会管理自己的传媒事务和传媒生活,建立与传媒合理互动的关系。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美剧的观众群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因为这些观众往往比较能够接受和认同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美剧的制作人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格局中将自己的意识,思维和文化观念“强加”到观众的脑海中,成为一种看不见的“霸权”媒介,而这种“强加”,不是依靠武力和强迫,反而是观众的认可。表面上观众在消费剧情,实质上则是受众的价值观的逐渐认同了美剧的价值观。在让大学生在接受特定的信息时能较为充分地理解媒体信息传播者的意图,对待某些特定的媒体信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方面,我们就要将美剧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告诉大学生,比如在《Gossip Girl》中,就要让大学生看到这个是属于美国的上流社会的生活,尽管画面中全部都是美好的情界,但是真实的生活中并非如此,让大学生向往剧中那样的生活也仅仅停留在观看的过程中,而不会认为这个就是他们实际的生活。这样美剧背后的东西才更加应该引起关注,对节目进行制作和设置切入角度时这个是节目的核心。
  结合约翰·彭金特(John Pungente)提出的“八大理念”和莱恩·马斯特曼(Len Masterman)就媒介素养教育提出的18项基本原则,在节目设计中先截取美剧的一部分,向受众展示这样的一个片子,即谁生产媒体文本?如何生产?文本形式如何?如何再现真实?如何理解文本的真实含义?也就是帮助受众从媒介机构、媒介类型、媒介技术、媒介语言、媒介受众和媒介表达等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思考。
  三、具体节目
  《美剧连连看》就是在上述的宗旨下诞生的,节目分为以下几个板块:首先是针对时下深受大学生喜欢的美剧做简单介绍,目的是唤起大学生的兴趣,例如以对美剧《The Big Bang Theory》进行解构分析,向受众展示这个剧想传达什么,目的是什么,这个剧的热播迎合了受众什么样的收视需求,这个剧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使用的拍摄和制作手法是什么,谁创作的这个剧,如何创作出来的,是否再现了真实,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服手法,如何理解这个文本的含义,背后有着什么样子的中西文化差异,暗含着什么价值观等等,在我自己设计的节目《美剧连连看》中,就是把这些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展示给受众,希望经过这样的训练,大学生可以掌握这样的分析方法,从而提升在接受特定的信息时能较为充分地理解媒体信息传播者的意图的能力,能够批判性的对待媒介信息,从而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男星,王炳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J].大学,2008(9).
  [2]童淑娟.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途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2).
  [3]李军林.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的借鉴与建构[J].传媒观察,2012(01).
  (作者简介:张智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2011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