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死”的委婉语及修辞作用

2012-12-31 00:00:00王丽娜
群文天地 2012年16期


  摘要:委婉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委婉语用较婉转、文雅的词语表达了人们所忌讳的、不便于直说的隐私或某些粗俗的事物。本文主要以表达“死亡”的各种说法为例,阐述委婉语在修辞学范畴内的作用。
  关键字:死;委婉语;修辞作用
  一、委婉语的产生
  委婉语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语言交际中使用广泛。委婉语使用广泛,受大家欢迎,原因在于每一种语言,每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语言的禁忌。在谈到这些事物或话题时,人们一般会采用迂回委婉的说法。委婉语也就顺应人们交际的要求而产生了。
  中国人关于死亡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如:去世、过世、谢世、辞世、死去、离世、长逝、死亡、老了、去了等;婉称的如:永眠、长眠、永别、仙逝、归西、千古、光荣、照山、合上眼、永远地睡着了等。这些词语都表示同一个意思,但是在不同的场合他们所表达的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举例如下:
  依我早年的火性,恨不得把你送去见阎王。(周立波《山乡巨变》)
  她就这样着带了寂寞离开了人间。(茅盾《<呼兰河传>序》)
  反法西斯的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罗曼·罗兰,是在十二月三十日逝世的……现在,正当法兰西获得解放而法西斯强盗的末日即将到来的时候,罗曼·罗兰——这位反法西斯的巨人和老战士却以七十九岁的高龄谢世了。(茅盾《永远的纪念和景仰》)
  这三例子中的“见阎王”、“离开了人间”、“仙逝”和“谢世”表示了三种不同的感情色彩:贬义、中性和褒义。
  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它的产生受到民族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及价值观体系等一系列超语言的人文因素的影响。中国人说话比较委婉,尤其是再不好的方面,不习惯直接指出,这就是中国汉族心理层级体系中“忌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心理特征的存在,在语言方面的表现就是直接推动了委婉语的产生。
  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直接动力,又由于汉民族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言语交际中避俗求雅、力图含蓄,这是委婉语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委婉语在当今社会的使用,除了上述两点外,还有力求礼貌幽默、模糊感情色彩、淡化政治军事局势严重性等的原因。
  二、“死”的各种委婉说法
  “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不愿意提及一个的词,但又是无法完全避开。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非常多。在古代,由于等级制度的不同,不同等级的人死去有不同的说法,是不可以乱用的。在《礼记·曲礼下》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新唐书》也说“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由此可见,在古代宗法制社会中,死的不同说法是有尊卑之别的,带有一定的政治等级色彩。
  古代“死”的委婉语有的还受到一定程度的宗教思想的影响,如“入灭”、“入寂”、“迁寂”、“涅槃”、“升天”、“灭度”、“圆寂”等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上仙”、“仙逝”、“仙去”、“仙游”等是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坐化”、“羽化”等少数词语是佛教道教通用的。
  到了近代的小说中,关于“死”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说法,如“归天”、“断了气”、“见背”、“享年不永”、“亡化”、“去世”、“倒了头”、“已做故人”、“命绝”、“出了事”、“放了命”、“永不瞑目”、“永远的合上了眼”等。这些词语所使用的场合以及所表达的内容是不同的。
  三、“死”的委婉语的修辞作用
  委婉语在文学修辞中常给人一种含蓄的效果,委婉语用较温和的词代替粗鲁的词,不改变原文的基本意思同时达到避免刺激产生一种含蓄的效果。
  有些词语的使用,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更加有力的表达了作者或读者的感情,喜爱或厌恶,强烈或轻淡等。
  说是还有一个闺女来,路上又饿又冻,得了病撂了。(柳青《创业史》)
  反法西斯的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罗曼·罗兰,是在十二月三十日逝世的……现在,正当法兰西获得解放而法西斯强盗的末日即将到来的时候,罗曼·罗兰——这位反法西斯的巨人和老战士却以七十九岁的高龄谢世了。(茅盾《永远的纪念和景仰》)
  总的来说,委婉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避免刺激,给人以安慰,如“老了”、“走了”、“去了”等婉转的表达了死者的离开,使死者的亲人易于接受。二是消除粗俗,给人以文雅,如“仙逝”、“壮烈了”、“光荣了”、“兰摧玉折”、“巨星陨落”、“驾鹤西去”等用一些文雅的词语表达死者的离开,这些词语一般用于褒义。三是摒弃陈腐,给人以新颖,如“见马克思去”、“永远的合上了眼”、“永远地睡着了”、“清净了”、“享福去了”等含有一种俏皮的幽默感。
  总之,由避讳“死”而产生的众多的委婉语辞,一方面使人们在交际中易于接受,避免了情感上的刺激;另一方面,委婉语是使用同义表达的一种,避免了用词的重复单调,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姿.从修辞、交际性语言角度谈委婉语的用法[J].怀化师专学报,1998(12).
  [2]袁本良.汉语“死”委婉语的片谈[J].语文研究,1985.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