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国写意花鸟绘画中的基础画理,如:章法、笔法、墨法、设色四个方面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各个时期的绘画特点和名师大家对此的艺术观点,对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基础画理进行简单、概括的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写意花鸟的艺术特点进行更深更广的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写意花鸟画;画理
在浩瀚的艺术海洋中,中国传统绘画无疑是博大精深、绚烂多彩的,而写意花鸟画更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一朵奇葩,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当中,通过艺术家们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种类,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艺术成就。
一、章法的解读
“章法”或称为“布局”这一传统中国绘画中的称呼,在当今时代也被称为“构图”,一幅好的构图是经过画家的深思熟虑和长期绘画经验所得的,是对生活和艺术审美的提炼与取舍,是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所以在创作中章法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写意花鸟在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的特殊性,在构图上有其特有的规律。
主次呼应,每幅画都一个主体表达的对象,同时有辅助主体而存在的其他表现对象,如果有主没有宾的话,画面就会显得孤单,如果有宾无主,就会显得凌乱,如同红花还需绿叶配,主宾相互作用才会呈现完美构图;均衡稳定,章法上的均衡是通过巧妙的安排画面中的内容位置来实现的,如:花鸟画中画枝子的时候,常常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在矛盾中保持一种平衡;穿插交错,花鸟画中常通过画面内容的穿插交错来表现空间感,如:兰叶的“交破凤眼”等就是古人对穿插经验的完美总结;开合起结,“开合起结”如同写文章的“起承转合”,从布局开始到中间的起伏跌宕再到收尾,画面首尾呼应,气聚合一,笔尽意犹;疏密聚散,国画中的“疏”“密”疏相对而言的,花鸟画中的这种疏密无处不在,古人常这样来形容疏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同时又疏中贯气密中有理;藏露向背,明代唐志契云:“景愈藏则景界愈大;景愈露则景界愈小。”[1]这使得花鸟画画面的情节和意境生机无限,含而不露,以少胜多,意味无穷;大小相间,画面内容需要有大小,画面通过点线分割的空间也要又大小,否则画面会显得呆板、平淡、单调;题款钤印是花鸟画构图的重要部分,好的题款会让画面增色不少,题款钤印的形式很多,但总的要求是成为画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笔法的解读
中国传统绘画最基本的艺术特点就是以墨线为主,这与中国画的使用工具有关,也和中国书法艺术密切相关,把书法艺术性的线用在绘画当中,使得画面拥有千变万化的笔墨情趣,花鸟画也不例外,所以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吾国绘画,以笔线为间架,故以线为骨。骨须有骨气;骨气者,骨之质也,以此为表达对象内在活力之基础也。故张爱宾云: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2]
在中国画中以墨线为主,点面为肉,通过墨线决定画面布局、造型、气势、精神状态等。因此在中国画中线起到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花鸟画中亦是如此。
中国绘画关于“形神论”的说法有史已久,人常说中国画只要神似就可以,事实上形与神同样重要,明代朱同说:“虽然徒取乎形似者,固不足言画矣。一从事乎书法,而不屑乎形似者,于画亦何取哉!斯不可以偏废也。”[3]所以形似与笔墨情趣两者不可偏废这就是“兼重形神”之法,在“似”之外力求“真”。并且中国画有“一墨”造型的意境,通过少的笔法,表现多的内涵。
关于花鸟画的用笔,不同的笔锋会呈现不同的效果,加上运笔的快慢、转折会呈现不同的趣味:浑厚、拙朴、清秀、豪放、飘逸、寂静等等。主要用笔有:中锋、侧锋、露锋、藏锋、逆锋、顺锋、聚锋、散锋等。主要的画法有:折笔、颤笔、转笔、勾、皴、擦、染、点、丝等。
三、墨法的解读
离开了用笔和用墨便不能称其中国画,那论到用墨,古人说到墨有“五墨”、“六彩”的说法,“五墨”是指墨分焦墨、重墨、浓墨、淡墨、清墨,“六彩”是指黑、白、浓、淡、干、湿,当他它们被交错运用的时候,墨色的变化就及其丰富。墨从笔出,所以用墨讲究小心用墨,又要舍得用墨,并且墨法妙在用水。关于用墨有几个技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焦墨法、蘸墨法。
四、设色法解读
中国画中的着色又被称为“设色”或者“布色”,设色的方法是“随类赋彩”,这来源于国画颜料的特殊性,从原料上中国画颜料分为矿物质、植物色和化学合成的颜料等,植物色又称“水色”,是从植物的根茎叶片中提取制成,易渗化且透明,如:胭脂、藤黄、花青。矿物色又称“石色”,是从矿物质中提取,有厚度且不透明,覆盖能力强,如:石青、石绿朱砂等,并且中国画颜料有片状、块状、粉状等多种形态,在写意花鸟画中因为落笔就无法改动,颜色的厚薄决定了画面的精神,所以用色要小心。
中国画的艺术创作是在扎实的笔墨基本功上,加上对客观事物本质结构的理解,综合画家本人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及感情的抒发,表现出妙趣横生、个性张扬、耐人寻味的画面,写意花鸟画亦是如此。
注释:
[1]唐志契(明代),《绘事微言》之《丘壑藏露》。
[2]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
[3]朱同(明代),《覆瓿集论画》。
(作者简介:范楚月(1979.12-),女,陕西兴平人,本科,助教,200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任教于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研究方向:传统绘画、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