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的魅力

2012-12-31 00:00:00冯彤
群文天地 2012年16期


  摘 要:《汤姆叔叔的小屋》是斯托夫人有名的作品,本部小说通过对几个对比鲜明的人物的描写,揭露了作者反奴隶制度的思想,加速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到来和奴隶制度的瓦解。文章将从此部小说的现实性和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剖析小说的魅力。
  关键词:汤姆叔叔;现实性; 奴隶制度;人物形象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女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的经典之作,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至从其出版以来,销量巨大,至今仍受世界各国许多读者的喜爱,它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戏剧在多国的荧幕和舞台上演,其永恒的魅力感染着喜爱它的读者。本文将从该部小说的现实性、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2个角度对其魅力进行剖析。
  一、现实性
  十九世纪的美国南北方矛盾尖锐,北方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大量自由的劳动力、充足的资本以及广阔的市场。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盛行,贩卖奴隶贸易兴盛,限制了美国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以及市场的开阔,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南方为了获取廉价劳动力肆意贩卖黑奴,许多奴隶主还因此大发横财,但却导致了许多黑奴悲惨的命运。斯托夫人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小说中,作者描写了惨无人道的奴隶制度和贩卖黑奴活动,奴隶只是主人的财产,他们就像牲口一样任由奴隶主使唤和屠杀,他们做着最肮脏、最笨重的活,还不时遭受奴隶主残忍的鞭打,例如,小说中的汤姆叔叔最终被残暴的奴隶主雷克鞭打致死,还有普儿的主人因看不惯其喝醉,便不断地鞭打普尔,又将她关进了地下室,最终导致了普儿的死亡。在小说中,另一引人注目的情节便是黑奴买卖,黑奴随意地被自己的主人转卖或拍卖,子女常和父母卖给不同的主人,导致了黑奴的骨肉分离,小说中的乔治和他的母亲便分别卖给了不同的主人。也有年轻貌美的黑奴沦为其主人的性奴,供残暴的奴隶主发泄兽欲,这些都是对女性的摧残。整部小说都真实再现了罪恶的黑奴制度和黑奴贸易,从而引起了北方开明之士的愤怒,加速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与反抗奴隶制度的运动。
  二、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作者主要一两条线索来描述整个故事,第一条便是勇于反抗不公的命运的乔治夫妇,第二条则是善良忠厚顺从命运的汤姆叔叔。同样身为黑奴,但对待命运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结局。前者一家团聚,以圆满的喜剧收场,后者则凄惨地死去,以悲剧收场。小说中的丽莎是一个勇敢、善良的女性。当她得知赛尔比先生要贩卖自己的儿子哈里时,她毅然决然地带着哈里逃亡以拯救自己的孩子。面对着漂满浮冰的俄亥俄河时,她不愿向命运屈服,河面的冰冻得她脚冒鲜血,但母爱的力量使她神奇般地穿过了俄亥俄河,逃脱了奴隶主黑利的追捕。她的丈夫乔治则是一个敢于争取自由,聪明机智的青年,他不愿忍受奴隶主的鞭打与欺凌,拼尽全力逃脱奴隶的命运。他是一个有着强烈存在感与自尊心的人,他曾对威尔逊先生说过“我和其他的人有什么不一样?”(斯托夫人2000,52),可见他始终追求着平等与自由。通过他机智的乔装与奋力地反抗,他与妻子丽莎最终获得了自由。然而,当汤姆叔叔得知赛尔比先生要贩卖自己以抵债时,他没有逃跑而是坚决地说“不,我不想走……我愿意牺牲自己。” (斯托夫人2000,24),他的善良让他留了下来帮助主人还债。而当他被贩卖给了凶恶的奴隶主雷克后,他因拒绝鞭打另一个柔弱女奴而被雷克打地半死,凯西曾让汤姆叔叔和他们一起逃亡,但他拒绝了,因为他相信上帝最终会来解救他的,表现了其虔诚的宗教信仰,最后汤姆叔叔在上帝的光辉中结束了生命。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都表现了作者对奴隶制的强烈反对以及对基督教中自由平等博爱的宣扬。
  小说还展现了不同的奴隶主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有心地善良的克里亚先生,他从不鞭打和凌辱奴隶,并愿意给奴隶自由。他的女儿吉琳是个活泼可爱、单纯善良、虔诚的小女孩,她感化了调皮的黑奴小女孩托蓓茜,让她对生活充满希望并做了一个听话的乖女孩,她让父亲买下了汤姆叔叔,并让汤姆叔叔有了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她还让每个人都相信上帝会来帮助他们的。乔治·赛尔比是汤姆叔叔最初的小主人,他与汤姆叔叔情同父子,在汤姆叔叔死后,善良的他解放了家里的所有奴隶。小说中还描写了一位心底善良、反对奴隶制的人物,她是赛尔比夫人,当得知丈夫要贩卖汤姆叔叔和小哈里时,她坚决反对,并认为奴隶制野蛮、落伍,还暗中帮助丽莎逃脱了黑利的追捕。与之相比,冷酷无情的奴隶主黑利的形象也随之凸显,为了利润,他贩卖了汤姆叔叔,还私自贩卖了露西的孩子,最终导致了露西跳海自杀。雷克生性残暴,他无情地鞭打种植园里的奴隶,最终汤姆叔叔被他折磨致死。这一系列善与恶的对比,既给了人们生的希望,让人们相信人间也有温情,同时也揭露了奴隶制的腐朽,它终将被推翻的大趋势。
  《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其独特的现实性唤醒了沉睡中的黑奴,让他们起来反抗不公的命运,也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到了奴隶制的残暴,加速了黑奴制度的瓦解。小说中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感动着许多读者,它的魅力至今犹在。
  参考文献:
  [1]胡荫桐主编.美国文学新编[M].外研社,2001.
  [2]金元浦,孟昭毅,张良村.外国文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康世才.简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历史影响力[J].克拉玛依学刊,2011(4).
  (作者简介:冯 彤(1990-),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本科生,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