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在今天看来,这已然是一部具有独特文学魅力的传世之作,但在上世纪初,却被列为禁书,这与其中露骨的描写不无关系。在解禁之后,众多文艺评论家的焦点大体都放在用俄狄浦斯情结来分析书中的母子关系和书中表现的女性主义思想上。文章尝试着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重读这一著作,以期通过伦理的视角,对这部著作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劳伦斯;伦理环境;伦理困境;伦理选择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风靡至今,魅力不减。但在二十世纪60年代,这本书曾因其中露骨的描写而被列为禁书之一。解禁之后,人们用更开放和从容的心态,挖掘其中的文学价值,并给重新给这部作品定位,从而使这部作品能够作为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之一而被流传至今。
一、伦理环境的重现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社会转型和变革的重要时期,从亚历山德拉·维多利亚继承皇位到她辞世,英国的经济、科技、政治等各方面都经历了空前的繁盛,思想和文化领域也相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观念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劳伦斯见证了它最后30年的发展和发展之后遗留下的种种历史痕迹。正是在新与旧的激烈交锋中,劳伦斯冷眼观察周遭的种种变化,对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新的思考。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来说,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它在帮助人们把生活变得更便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人们受到令人窒息的束缚。人造之物没有人的情感,冰冷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霸占了人类千百年来维护的生活空间,吞噬了人类淳朴的心灵世界,动摇了人类长久坚持的信仰。传统受到质疑,原有的禁忌被打碎,新兴的生活方式冲出重围,放纵地叫嚣着解脱。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失衡、两性之间关系受到资本主义力量的摧残、人的本性挣扎着做着困兽之斗,这些都构成了当时有别于传统的伦理环境。生存大环境的变化引起了作家的思考,深刻影响到了作家的创作。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人的思想陷入的迷惘和困惑之中,现实和理想之间隔着千万条鸿沟,让人类不得不向自己发问,到底是思想本身的复杂让人无法自拔于斯芬克斯之谜,还是千百年来坚持的信仰本身就是虚无,亦或是残酷的现实把人们的心灵打磨得失去了原有的润泽。两性之间尖锐的对立、灵与肉的互相排斥、理智与情感的激烈交锋,都构成了当时独特的伦理环境。具有独特审美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劳伦斯带着所看到的满目疮痍的印象,深入现代人的心灵王国,努力寻找着人类精神秩序发生改变的原因和救治的良方。
二、伦理困境中的艰难挣扎
小说是以莫瑞尔一家为中心而展开,家庭矛盾最先出现于莫瑞尔先生和莫瑞尔太太之间。从根本上说,莫瑞尔先生和莫瑞尔太太的结合一开始就面对着门不当户不对的伦理挑战。
莫瑞尔先生身份低微,只是卡斯特·魏特公司的一名普通的矿工,伴随资本主义工业化而来的巨大的作业压力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使他过早地消耗尽了身体的健康,他厌倦了生活的情趣,变得越来越粗鲁、脾气也日益暴躁。而莫瑞尔太太出身于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中产阶级家庭,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向往纯洁、浪漫的情感。夫妻之间精神上的巨大差距导致这场婚姻在激情退却后迅速名存实亡,虽然他们都曾经努力过,想要达到灵魂上的契合,莫瑞尔先生努力用自己的方式挽回这段婚姻,莫瑞尔太太想按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丈夫,企图让他达到一个他无法达到的高度。两个来自完全不同的世界的人,既要面对这样失衡的家庭关系,又要应付生活的重压,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无法达到精神层面,也注定了他们无法走出这样的困境。
无独有偶,莫瑞尔太太的儿子保罗也一度陷入了肉体与精神分离的伦理困境之中,但不同的是,保罗并没有无休止地放纵自己的欲望,而是努力在两性的对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米丽安是保罗青梅竹马的恋人,两人交往密切,志趣相投,但保罗还尚未意识到这并不是真正的爱情,他喜欢和米丽安在一起,因为米丽安总是鼓励他,支持他,他也总能从米丽安身上获取生活和创作的灵感,他们在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亲密无间,但是,米丽安对宗教几近于痴狂的虔诚和执着让保罗陷入了痛苦中,米丽安只想要精神上的契合,而排斥肉体的接触,她总想把保罗引向精神层面,即使在她预感到会失去保罗时,她仍是责备保罗粗俗的要求,即使在她决心顺从保罗时,她抱着也是牺牲的想法,而不是出于爱的初衷。但在保罗看来,爱情中灵与肉两个部分是不应该被分割的,两人观念从根本上的对立,使这段维持了七年的精神爱情夭折于惶恐之中。
在遇到克拉拉之后,保罗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的困境中,保罗与克拉拉之间完全没有精神上的融合和交流,只限于肤浅的表面接触,这种联系无法升华,也就容易让人厌倦,最终不堪一击。保罗和克拉拉之间的联系带了点莫瑞尔先生和莫瑞尔太太的影子,最初都为彼此的风度所吸引,都在基本的生理需求中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保罗追求的不止于此,因此,保罗和克拉拉之间所谓的爱情也终止于两人根本的对立中。
三、理智与情感的伦理选择
两性对立的伦理困境让人物陷入了慌张失措的情绪里,莫瑞尔太太在婚后才意识到她的婚姻的不合适,但在当时的社会,离婚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她就只能选择日复一日地忍受下去,同时把注意力从丈夫身上转移到儿子身上,关注着威廉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威廉去世后,又把这样的爱加倍集中到保罗的身上。受到父母关系的影响,孩子们从小更亲昵于母亲,疏远于父亲。保罗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在这样亲近母亲远离父亲的家庭关系中构建起来的。
首先是母子之间理智与情感的伦理选择。母亲一开始是把关爱集中在威廉身上,威廉在兄弟姐妹中具有了相当的权威,每当莫瑞尔太太情绪低落时,孩子们会把目光转向威廉,对于已经不再寄希望于夫妻感情的母亲来说,威廉身上寄托着她对家的感情,威廉甚至成为了家的代名词。因此,当威廉去世,这种沉甸甸的感情全部转嫁到保罗身上时,母亲对于保罗加倍紧张的心情就可以理解了,那是一种在失去丈夫的爱、失去儿子的爱之后更深层的害怕。而保罗对于母亲的依赖可以看做母亲对他加倍关注的产物,这种依赖也成了保罗性格上的缺陷。在成长之后,保罗的生活中依然处处透着母亲的影响,但他也意识到,和母亲的交流无法满足自我精神的需求。一方面是对于母亲无法割舍精神联系,另一方面是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需求,让保罗在这二者的夹缝中左右为难。对于母亲的情感和对于自己人生追求的理智,保罗艰难着寻求着二者的平衡。保罗欲摆脱母亲影响的努力均是徒劳,但在母亲生命即将终结之时,保罗一方面忍受着母亲受病痛折磨带给自己的精神煎熬,一方面也冒出了想早点结束母亲肉体上的痛苦和自己精神上的折磨的念头,在深层意识里,或许他已经意识到,只有真正摆脱母亲的束缚,他才有可能开始另一段人生。
其次是父子之间理智与情感的伦理选择。保罗对父亲的感情是复杂的。父亲的粗暴言行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就给他们留下了心理阴影,炉火不旺、饭菜不好、孩子哭闹,都会是他大发脾气的借口,一方面保罗不喜欢父亲回家时沉闷的家庭气氛,不喜欢父亲喜欢的风声,不喜欢父亲粗俗的吃相,不喜欢父亲酗酒后的高声咒骂,甚至偷偷祈祷让父亲死去,但另一方面,也希望父亲高兴的时候,能和他融洽相处,在父亲还没回家时,又偷偷祈祷别让父亲死在矿井下,喜欢看父亲制作导火索,也喜欢听父亲讲故事。保罗的性格缺陷固然也要归咎于父亲对家庭和谐氛围的破坏,但当父亲老去的时候,保罗对父亲在厌恶之余,也多了一点怜悯。在情感上,保罗无法把莫瑞尔先生和父亲这个词等同起来,但在理智上,又无法把莫瑞尔先生排除在家庭成员之外。
最后是恋人之间理智与情感的伦理选择。保罗在米丽安与克拉拉两段爱情中一直举棋不定。米丽安能和保罗有共同的喜好和精神语言,能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这种契合对于逐渐成熟的保罗来说,他能够获得一种支持和帮助,但这种精神的交流无法满足保罗全部的欲望,保罗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感情无法长久维系。克拉拉和保罗之间的交往也是年轻的保罗所渴望的,保罗曾迷恋于对克拉拉的感情,克拉拉释放了保罗身体里沉睡着的另一个自我。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保罗也意识到这种激情只能让他获得一时的满足,无法让他的心灵得到安宁,最后的厌倦也就无可避免。情感与理智的天平不断摇摆,保罗也一度迷失,但他始终都明白自己期盼的感情是什么样子的,因此,即使在米丽安和克拉拉面前,他的情感能得到暂时的释放,他也没有被这肤浅的满足感迷惑,而是离开了这两个女人,在爱情道路上继续探索。
通过文学伦理学的视角重读《儿子与情人》,让我们对这部作品有了新的认识。人物之间的恋爱关系,无论是精神之恋亦或是肉欲之恋,不能单纯地扣上不伦的帽子,而应从当时的伦理环境出发,考察主人公所处的伦理困境,才能对人物所做出的伦理选择有恰当的判断和评价。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N].文艺报,2008(5).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 ).
[3]李升炜.从残缺的爱到理想的爱——<儿子与情人>的主题重释[J].社科纵横,2004(2).
[4]孙胜中.从灵与肉的分离走向灵与肉的结合——评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
[5]张建佳,蒋家国.论劳伦斯小说的性伦理[J].外国文学研究,2006(1).
[6]陈娟,唐海鹰.自由的进行时态——<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心路历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7]陈红.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成长[J].科技信息,2008(10).
[8]刘竞.<儿子与情人>的家庭系统观——关于保罗·莫瑞尔的成长发展[J].安徽文学,2008(10).
[9]白杨.<儿子与情人>并非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验证[J].安徽文学,2010(6).
[10]郑达华.<儿子与情人>并非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作者简介:陈 婧、杨 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