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音乐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2012-12-31 00:00:00林涵
群文天地 2012年16期


  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形成美好心灵和纯洁精神的来源。音乐教育主要是审美教育,着重使感性和理性力量达到尽可能的高尚,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意志和品格。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使心理获得“真、善、美”的进化,这是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需要素质全面、身心和谐的创新人才。要使人们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这科教兴国的时代,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激发民族文化的创造力,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有了创新文化为基础,将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而音乐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它可以培养出感知深刻、感情到位、想象力丰富的一代新人,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当下,在音乐教育中还存在职能、功能、制度、规范、目标等方面的问题;普通中小学视音乐课为娱乐或放松,专业音乐学院的教材是较强化划一的文本。少予学生以思考解疑的空间,社会音乐培训多为为了晋级等等。文章拟从少儿钢琴社会培训范畴浅谈培养创新人才问题。
  一、教师
  目前,少儿钢琴培训师资走上较为正规化的状态。师资人才多为受过音乐院校钢琴专业毕业的人为师,一改过去只要稍会弹钢琴便现学现卖的庸医治人的现象。但教师能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还须改进;教师应受过专业教育、持有效的资证。教师应掌握系统的从羽管键琴、古钢琴、大键琴所写的作品、文献和拥有从初级到高级的教材。面对琴童,不要按年龄而简单地使用同样教材,这种一刀切的方法所造成的后果是时间的浪费、童心的损害,即便是做到了教成,也是工业化产品的划一而非音乐人才的独特和脱颖。教师应是琴童幼小心灵的护卫者。在教学过程中,启发琴童的兴趣,从而增加了琴童的自信和克服厌烦情绪。
  演奏是一门艺术,是体现个性化的过程,教学却是综合艺术。教师在整个授教过程中首先要尽可能完美地演绎曲目,通过有情感的二度创作,使琴童理解乐曲的要求,提高兴奋的情绪,有利于琴童全身心地学习。教师还应为琴童创造表演的机会。
  二、学生
  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少儿学钢琴的人数剧增。在父母的祈望中,琴童承载了全家人的美好愿望。是否有兴趣,成了琴童能否完成家人付托的关键。我们认为,学钢琴也不可能人人都一定要考过什么高级的级次。由于家庭的苛求(有的家庭让孩子同时学遍琴棋书画),由于教师的严厉、由于社会议论的褒贬而半途而废。最高效和荣誉是每个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境地,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学科去学习,从各方力量支撑起孩子的热情,并在学习中去探寻音乐的奥秘,欣赏从琴声引来的想象力,从而使琴童培养学琴的意志。儿童期是一个人形成个性和技能培养的极好时机。
  三、家长
  “望子成龙”自古以来都是中国家长的美好愿望。而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成了当代年轻家长中的普遍认识。有不少家长让孩子同时学许多技能:画画、书法、围棋、武术、钢琴、弦乐、民乐、民族舞、拉丁舞……。耗尽了孩子们的时间,抽空了儿童的童真和愉快。家长与家长之间拿孩子们互相攀比,给琴童砸下重压,本来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兴趣和能力就不可能一致的。家长对钢琴考级的顶礼膜拜,高考中能加分等等都成为孩子们身上的桎梏。孩子从懂得好坏和美丑始,爱面子是孩子正常的情绪表达。无数的打击使孩子心烦意乱,甚至因在人前抬不起头来而影响了学习和生活质量。学琴是获取音乐知识的进步过程,是学习和掌握一门科学、一种学问、培养文化品格的过程,家长应该不苛求孩子所用教材的高度和速度,更应静下心来陪伴孩子走过练琴、复课的美好时光,不是逼着孩子去接受某种如噩梦的课时。让孩子通过弹奏钢琴而懂得乐音、乐律、和声和和谐的人格。
  四、社会
  我们要将琴童培养成才(不单指能从事专业的人)需要很长的路程。而健康和谐人格的塑造其周期更长。和谐人格是一种情感丰富、深刻和审美化的人格。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将音乐教育的功能定义为: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作冲动,升华精神,提高生活质量。当今,学钢琴者与日俱增,购钢琴数量逐年飙升,民间培训机构火速发展。这种兴旺态势的出现,难免会产生急躁行为;有些培训机构择师资时择优也择对薪水要求低者,考级机构为了扩张名气争取更多考生而在考级过程中将条件和水准放低,钢琴老师为使学生晋级而提高了学生力所不能及的教材档次,有些家长心急火燎地逼迫孩子超能力的攀高等等。音乐——是情感的语言,音乐是人类精神的反映,是人类情感和思想展现的场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旅程中的文化现象。无论在古典音乐的浪漫情怀中还是在莫扎特、贝多芬的乐谱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音乐对人们灵魂的熏陶。从悠扬恬静的《牧童短笛》到慷慨激昂的钢琴协奏曲《黄河》都让中国人擎起了坚毅的民族自信。我们希望社会各界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职责,优化琴童学琴的社会环境,并不断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在较缺乏杰出的创新型人才的今天,着眼于培养人的文化自觉,着眼于培养人的道德文明、健全人格,从少儿钢琴教育做起。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