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尺寸的微言叙事

2012-12-31 00:00:00马文婷
长江文艺 2012年9期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微”产品,借助网络新媒介的力量,因其短小、迅捷、低成本、互动性强等特点,受到了当今年轻人尤其是“80后”的热烈追捧,并以无法阻挡之势,吸引着社会各界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和关注。同时也带来了媒体传播的新格局:社会信息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而是呈现“去中心化”的网状结构。个人发布的信息可被即时分享与转载,“微小”个体发挥出了强大的影响力,人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微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改变社会秩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推动时代“微革命”的可能性。
  早在2001年,为了提倡和鼓励中国油画家深入研究丰富多彩的时代生活,大胆进行艺术创造,努力超越自我,中国油画学会在北京举办了首届“研究与超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大展”。时隔十年之久,“研究与超越——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展”于2010年4月,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与首届展览相比,第二届小幅油画展依然延续了“研究与超越”的学术精神,提倡以小幅创作进行个人艺术的深入钻研与积极探索,更为主要的则是针对当时美术界普遍出现的画作盲目向巨大尺幅发展的趋势,防治油画创作中大而空的危害。
  相对于大型创作而言,小幅作品的创作更利于对艺术风格、语言和材料的研究,它可以使创作者以更为轻松的心态进入艺术创造的实践,其艺术含量与价值也绝不因咫尺小幅而受到影响。大尺幅作品由于其所具有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创作者表现力的缺陷,削弱艺术自身的一些局限性;小尺幅作品要能打动人心,经得起静观细品,体现创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准,则需要更为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反而是对艺术家功力的一种考验。
  2012年6月1日,“微艺术——武汉艺术Shopping季”揭幕。本季微艺术展亦是针对那些宏大叙事的、人类中心的、好大喜功的艺术,倡导一种小型、微叙事、节制、“去中心化”、贴近日常生活的美学观,强调艺术回到个人的微观生活。展出的作品风格多元,门类丰富,涵盖了经典与当代。既有刘一原等老一辈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还包括冷军、徐勇民、魏光庆等中青年名家的作品,以及新生代青年艺术家的作品。
  刘一原的《风景残片之二》,画面中粉、色、墨的交响,代表性地体现了其“心象风景”系列绘画的独特艺术魅力。钟孺乾的《生灵舞台》,构筑出一个恢弘而虚幻的空间,变形夸张的人物,明快、艳丽的色块和变化自如的线条,建立起鲜明的个人绘画风格。刘子健的《罗汉》,画面简阔而不失大气,极富诗意和哲理,充满质感的墨线浓淡变换,游走自如,充分展示了其驾驭传统水墨媒材的能力。徐勇民的《玉楼天》,画面正中是一位上体裸露、脖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的天人,左手掌向上,托举起一只白玉瓶,右手轻扶瓶底,视线朝向宝瓶指引的方向,面容庄重,衣带环绕飘舞,俨然敦煌壁画中超脱凡尘的飞天。谢晓虹的《戏曲人物》,略为夸大的头部,圆脸、弯眉、细眼、小嘴,于古典优雅的人物造型中,透出一种别样的气质,与时代生活中的个人经验与感悟密切相关。朱雅梅的《竹园》,格调天真幽淡,远山、竹林、小亭,似都随风微斜,云水缥缈间,世界是黑白的,宁静、清纯而又悠远,如同梦境。丁山的《沉醉的夜晚之二》,笔墨在宣纸上张扬淋漓的表现,充分显现了中国画笔墨材料的特殊美感,但从题材和表现手法上来看,并非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画脉络的直接延续,而是仅仅选择了一些笔墨美的经验,作用于当下现实生活情感的自由表达。熊明非的《你知道我在看你吗?》,是其创造的极具个人代表性的卡通猴系列之一。在他笔下进行夸张、变异后的猴,调皮中又不失稳重、安静的气质,动作和表情分明是人类所特有的。局部点缀有一些刺激、跳跃的白粉、亮蓝、鲜红、金黄色,区别于传统工笔花鸟典雅的用色,是其进行当代性探索的一部分。郝孝飞的《花季4》,繁华与少女,洋溢的是青春生命的妍丽,带有个人鲜明特点的具象水墨图式语言,有对经典人物画文脉的承袭,更多是对传统绘画切入当下语境的一种探索与创新。郝世明的《大鸟》,纷乱的线条纵横交错,在空中飘荡,飞舞,重组为一个灵动的鸟形结构体,极富创造性的笔迹,任性、自由,从内心释放出不可阻挡的情感宣泄。承续传统创新发展的新文人画,大胆突破探索实验的抽象水墨,以及发乎心性的表现性绘画,共同构成了此次微艺术展览中水墨画的丰富面貌。
  油画,自清末民初以来,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模糊了这一舶来画种原本的“西方面貌”,在技法形式和思想观念的表达上形成了“中国化”的发展趋势。本季微艺术展的油画作品,有静物画、风景画、人物画、动物画等众多类别,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郭正善笔下的静物陶罐,有着异于我们日常经验的结构造型,常常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空间幻觉,但又会自然生长出一种合理情境,耐人寻味;肖丰的《魅影路灯2012 NO.1》,在夜幕下发出强烈白光的路灯,映照着天空、树林,透出诡谲的色彩,突出体现了其魅影系列所带有的个人强烈情感寓意的语言表达;徐文涛的超写实《四月物语》,祝虹的《阴天微风》,王衍茹闪耀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山河水,以及王尊的仙鹤怪石充满表现性的语言,共同为我们展现了油画静物、风景画创作的多样面貌。陈丹青笔下带有强烈寓意色彩的诡秘人物,李继开记忆中的少年,陈波颇具古典气质的泳装美人,以及武汉当代女艺术家群体“七拍”成员王清丽、高虹、林欣笔下的女性,又为我们呈现出了油画人物画风格创新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王清丽大笔触的游弋,高虹超乎现实的色彩对人物精神世界的精微觉察,林欣数码式的另类时尚,独特的视角代表性地体现了她们源自女性所特有的艺术敏感。朗雪波的抽象表现,胡博飞的卡通趣味,更是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此次微艺术展的油画面貌与受众群体。
  冷军的《国货异质之三》,曾梵志的《狮子》,查赛的《听风》,唐承华的《无题》,作为此次微艺术展上为数不多的几件版画作品,凭借其高品质诠释出微艺术的“精深”之意。
  区别于以往不同类型的小型画展,“微艺术”带来的“微革命”让艺术不再是想象之中那么高高在上,且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特点。如傅中望的装置作品《物以类聚》,利用了磁铁吸引铁、镍、钴等金属的特殊物理性质,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根据自己的想法重新改变作品的形态。观众参与作品再创造的互动过程,同时也是帮助作者完成了创作初衷预设的这一环节。作品展示空间的布置更加贴近观众的情境,颇有生活气息,是本季微艺术展在观看方式上与以往的不同。画作摆放在沙发、橱柜等家具旁边,人们可近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