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50例报告分析

2012-12-31 09:35:52李海梅
亚太传统医药 2012年7期
关键词:注射剂儿科口服

李海梅

(邯郸县医院 儿科,河北 邯郸056001)

近年来,随着中药及类中药提取物注射剂制剂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制剂药品被开发出来,并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1]。但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其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趋增多[2],尤其在婴幼儿及儿童等疾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较大[3]。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诊断、预防、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主要包括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反应、致畸形和致突变作用,ADR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4]。随着我国实施ADR 监测的不断深入,ADR 已经成为当今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并日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因此注射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时比成人更易发生ADR,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也更加严重[5]。为了促进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 的发生,本研究收集了2008年1月-2011年1月来本院就诊,并经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产生不良反应的患儿150例,回顾性分析和评价其临床病例,探讨其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以期为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月来本院就诊,并经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产生不良反应的患儿150例,其中男80例(53.33%),女70例(46.67%)。年龄在1~14岁,平均(6±1.2)岁。150例儿童注射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1.2 方法

150例患儿采用静脉滴注、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口服等方式给予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在用药后,特别是用药30min内严密监测患者的ADR。所有患儿均为单独给药,使用的药量均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上规定的药剂量。利用EXCEL记录和分析150例病例的不良反应种类和构成比。

2 结果

2.1 ADR在不同年龄段患儿中的分布

150例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ADR 在各年龄组的分布情况见表1。结果显示:1~3岁患儿的ADR发生率最高为46.67%,12~14岁患儿ADR发生率最低为10.00%,ADR的发生率在1~14岁年龄段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表1 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ADR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

2.2 给药方式与ADR发生率的关系

儿科中药及类中药的不同给药途径导致ADR 发生率见表2。结果显示静脉滴注ADR 发生率为53.33%,口服ADR发生率最低30.00%,静脉推注和肌肉注射分别为6.67%和10.00%。可见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 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最为常见,口服次之。

表2 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给药方式与ADR发生率的关系

3 讨论

自从使用刺五加、鱼腥草、茵栀黄注射剂等中药及类中药出现不良事件发生后,中药注射剂药物引发ADR 的报道就日益增多。儿童由于体内许多脏器以及神经系统等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功能还未健全,这让儿童更易受到中药及类中药ADR 的侵害。儿童总体液占体重的比重较成人高,对中药等水溶性药物新陈代谢较慢,因此易造成药物蓄积性中毒;此外儿童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而中药及类中药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这导致体液中中药及类中药游离性浓度升高,副作用增强;另外由于儿童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对药物排泄作用弱,致使血清药物浓度高,半衰期延长,使药物作用增强,故易发生ADR[6]。

此外,通过分析发现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ADR 的发生与给药方式有一定关系,150例ADR 中有105例是静脉给药的方式引起的,占70.00%。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注射剂直接进入血管,无肝脏滤过效应,因此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口服给药强。另外,静脉给药的配制药物浓度和药物滴注速度等可能也与ADR 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在不影响中药和类中药疗效的前提下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滴注的给药原则。尤其对于中药,因其成分复杂,配伍不明,更提倡口服途径给药[7]。

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加强儿科中药及类中药ADR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儿科临床用药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提高儿科合理用药水平,有效避免或减少ADR 的发生,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张海霞,彭翠英,蒋志平,等.125例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1,12(17):46-47.

[2] 赵泉,梁延平,程东升,等.77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学杂志,2009,19(29):1694-1696.

[3] 赵庚昊,史强,王荣乐.我院2009 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0,5(16):41-43.

[4] 张嘉丽.我院3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32):2537-2539.

[5] 欧阳珊,莫小兰.儿童用药的隐患与防范措施浅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1,7(02):178-180.

[6] 李秀梅.112例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34(5):125-126.

[7] 方琼.229 例儿科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08,12(8):767-768.

猜你喜欢
注射剂儿科口服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2:58:30
儿科专栏
口服避孕药谨防不良反应
口服避孕药会致癌吗
为口服避孕药正名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50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 07:20:11
圆梦儿科大联合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00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中成药(2016年8期)2016-05-17 06:08:44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