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菁
(湖北省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06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公益事业的投入逐渐加大,公共图书馆也得到资金支持,各项业务工作得以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大众对文化服务的需要也不断发生变化,公共图书馆的一些传统业务内容减少乃至消失,另一些非传统业务内容不断发展和壮大,而其中讲座便显示出鲜活的生命力。
1.1 图书馆讲座工作的起步阶段
1949年以后,图书馆面向社会大众举办公益讲座的始创者是国家图书馆。早在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北平图书馆时代,就陆续邀请了很多国内一流的学者举办一些公益性讲座,比较有影响的是“周末文学讲座”。另外,湖北省图书馆在建国初期以时事、政治形势为主题的报告会、天津图书馆"海燕文学评论社"举办的文学评论讲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讲座都是以不定期的形式存在,尚没有纳入图书馆的常规业务,因此这个阶段应该算是图书馆讲座工作的起步阶段。
1.2 图书馆讲座工作的发展阶段
1978年上海图书馆开始举办定期的公益讲座,"上图讲座"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全国一枝独秀。上世纪80年代,湖南图书馆举办了定期的"文学系列讲座",广州图书馆举办了"自学辅导讲座"。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金陵图书馆"星期天免费讲座",吉林图书馆的"休闲时光话读书"系列讲座也都在一定区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阶段,讲座工作开始定期化、系列化,逐步成为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之一。
1.3 图书馆讲座工作的高增长阶段
2006年,文化部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图书馆讲座工作的意见》,明确图书馆讲座成为图书馆核心业务之一。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公共图书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设施,举办各式各样的讲座,注重讲座品牌的塑造,树立了公共图书馆良好的社会形象。如首都图书馆的"首图讲坛"、浙江图书馆的"文澜讲坛"、辽宁图书馆的"辽海讲坛"、宁波图书馆的"天一讲堂"、山西图书馆的"文源讲坛"、福建图书馆的"东南周末论坛"、湖北图书馆的"名家讲坛"、九江图书馆的"寻庐讲坛"等等。讲座工作不仅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而且成为传播新知识、新文化、新技术的知识风景和城市文化的新亮点。
2.1 讲座专项经费的解决
经费不足是制约图书馆一切活动开展的瓶颈。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决定了其非营利性,所有的经费都由财政划拨。图书馆讲座工作对于大多数图书馆来说是一个非传统的新兴业务,多数图书馆没有讲座专项经费,要想举办讲座就得从原本很紧张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开办讲座需要邀请讲师,要想打造讲座品牌,提高讲座质量就得请来更权威的讲师,相应的费用也会更高,图书馆应该努力解决经费问题。除了向财政申请专项经费外,图书馆还可以在实践中努力整合多种资源,与相关部门、单位结成利益共同体,优势互补,开拓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如深圳市图书馆就采取承办的方式,与市委宣传部、社会科学联合会、广电集团等合作,提供场地,免费为深圳市民提供讲座服务。浙江图书馆每场讲座几乎都要寻求合作伙伴,邀请著名的作家、学者讲课时由新华书店、出版社出资换取他们的现场签名售书,或由电视台出资在讲座现场做访谈节目。在适当的条件下,图书馆还可以通过讲座工作的的自我运作,实现部分市场化经营,在确保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前提下,遵循市场化的特点,寻求资金支持和收入,以文补文。如上海图书馆讲座以公益性讲座为主,同时采取会员制,会员需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听取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效果非常好。
2.2 讲师资源的整合
讲师水平决定着讲座的质量,讲座内容需要推陈出新,主讲人也要经常更新。除了核心主讲人资源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讲座可持续发展要求主讲人来自更多领域、学科,而且还得贴近听众需求。然而数量有限的主讲人,与听众复杂、兴趣主题多样、需求变化迅速的现状不相适应。尤其是市、县级图书馆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公共图书馆应该整合资源,以图书馆讲座联盟的方式建立讲师资源库。如浙江图书馆经过多年积累,拥有了由170余位专家、学者组成的多学科、高质量的讲师队伍。为更好地服务于市、县级图书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建立了全省公共图书馆讲师资源数据库,不仅省馆有丰富的讲师资源,各市、县级公共图书馆也拥有一批在当地或某一领域较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联盟成员馆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充实讲师资源数据库
2.3 讲座人才队伍的培养
图书馆讲座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定位、选题、确定讲师、广泛宣传、组织听众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讲座工作人员的智慧和知识的沉淀。打造讲座品牌更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靠品牌的策划、设计、运作来体现持续优良的品质,更需要讲座工作人员长期做品牌的宣传工作。讲座品牌的塑造关键在于有一支各具知识领域优势的个体和个体较强互补的团队。目前,很多从事讲座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从图书馆别的业务岗位转岗,没有经过系统培训,都是边干边摸索,其专业程度和讲座发展的实际要求有较大差距。讲座工作具有灵活度大、弹性大、主动性强、综合素质要求高等特点,和图书馆传统业务工作的性质有很大差别。这个群体在图书馆整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均衡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要做好讲座工作,打造讲座品牌,必须要有相应的活力机制,一方面大力加强业务培训,另一方面吸纳优秀人才,调动主观能动性。
2.4 讲座知识版权的合理使用
在讲座工作中,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信息资源共享的一大困扰。事实上,版权法的保护版权人的利益与图书馆向公众传播信息的行为并不产生实质上的矛盾。版权保护是图书馆收藏与传播信息的基础。作者的辛勤创作是整个社会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源泉,加强对作者权益的保护,能够激发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增加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这种脑力劳动所创造的精神成果正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信息源。同时,版权法对不正当使用和传播的禁止与打击,保障了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拓宽了其信息服务领域。如图书馆讲座可以凭借其特有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的权利,在尊重主讲人的知识产权的同时,与主讲人协商,将作品上传至网络,但禁止非法下载。图书馆需要拥有较强的版权意识,把讲座的内容进行保护和开放,扩大受益群体,实现公共文化的共享。
图书馆公益性讲座一方面实现了社会化教育的使命,满足了终身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免费的文化产品;同时还可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在新形势下,讲座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
3.1 打造讲座品牌
讲座活动的持续性为品牌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成为一种新型图书馆服务的方向。讲座的品牌化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需要时间的积累,以数量为依托,以质量来提升影响力。一旦形成品牌,它就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无形资产。讲座品牌的打造关键在于公益性讲座的精心策划,注重质量。公益性讲座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三个因素,即选题、主讲人、听众。
3.1.1 要赢得听众的长期关注和喜爱,就必须从听众的角度出发,开展调查研究,在关注民生改善、关注社会热点,满足公众需求上做文章,找选题,贴近听众,贴近生活。考虑到听众不同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讲座的选题也应该多样化。如湖北省图书馆开展的“荆楚文化”、“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论语、老子、孟子、诗经、楚辞等传统经典”系列讲座,地域性强,颇受听众喜爱。深圳南山图书馆的“博士论坛”,密切结合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等教育基地的定位,其选题紧扣该区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主旋律,注重专业性与普及性、知识性与实用性,讲座内容包括科技、法律、人才、心理学、医疗保健、计算机等学科领域,寓教于乐,深受听众欢迎。
3.1.2 合适的主讲人是成功举办讲座的关键。名家本身就是文化品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多听众往往会抱着一睹名人风采的愿望来听讲座。因此主讲人首先必须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或者学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选题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另外,主讲人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善于表达、沟通的技巧也会给听众带来身心的愉悦。
3.1.3 听众热情参与是成功举办讲座的基础。图书馆可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兴趣、爱好,将听众细分成不同的群体,如学习型、应用型、休闲赏析型、研究型等,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系列的讲座。在听众组织上,一方面要倡导免收费,低收费,广听众,追求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要区分不同层次,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需求。
3.2 加强讲座的宣传推介工作
通过媒体的参与,将讲座的影响力传递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图书馆讲座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媒,向大众宣传、预告图书馆最新讲座信息、讲座内容、主讲老师等。同时,要不断加强与大众传媒的合作,宣传和扩大讲座的影响和品牌。如湖北省图书馆每次讲座前,通过馆内信息公布、网站发布、媒体预告、读者QQ群等形式,建立了多种讲座信息发布渠道,吸引更多的听众参与。讲座现场和后期,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以及报刊媒体,构筑起新型的公益讲座信息传播机制。媒体的参与和配合,使公益性讲座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效益,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增强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3.3 讲座工作形式上的创新服务
3.3.1 图书馆除在本馆设立讲坛外,还应打破传统模式,积极拓展,走出去,把讲座工作延伸至社区、学校、军营、企业、监狱等地方。
3.3.2 加强讲座的后期产品加工。利用多媒体、视频、网络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将讲座加工成产品,使讲座成果得到充分宣传和利用。还应将讲座作品提交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中心,推动优秀讲座资源的互相流动和共建共享。
3.3.3 做好讲座的结集出版工作。精选部分时效性较长、影响力较大的讲座,在征得主讲人的授权许可后,将讲座制成文献资料出版发行,通过多渠道扩大讲座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3.3.4 举办文化沙龙之类活动,加强与专家、学者、听众的互动,满足相互学习、横向交流、合作桥梁、怡情娱乐的需求。
讲座作为图书馆核心业务之一,以其题材广泛、受众面广、亲和力强而日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认同。也是当今世界走向学习型社会、阅读性社会对图书馆提出的必然要求。我们相信,经过图书馆界全体同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图书馆讲座将成为传播文化、拓展社会教育的有效方式,在建设和谐、文明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1]王世伟.对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的再认识[J].图书馆杂志,2006(6).
[2]王立军.讲座品牌: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1).
[3]陈斌.试论讲座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定位[A].全国图书馆讲座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5.
[4]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刘武宏,周余姣.图书馆讲座服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