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的名篇。标题可作如下题解:邹忌,美人也;讽,美言也;齐王纳谏,美政也。全文以邹忌问美开篇,继以入朝美言进谏,最后使齐国战胜于朝庭美政收尾。一个“美”字贯穿全文,一气呵成。
一、美人
美人——邹忌,鼓琴自荐,被齐威王任为相国。“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美在其“貌”;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出来,自以为不如徐公美,有自知之明,并能实事求是总结原因,不被假象迷惑,善于思考,美在其“思”;设身处地,由己及人,让齐威王欣然接受建议,广开言路,除弊迁善,完成进谏使命,美在其“言”;能直言“王之蔽甚矣”,有非凡的勇气,最后能让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不费一兵一卒,使齐国“战胜于朝廷”,邹忌功不可没,是他与齐威王君臣上下身体力行的结果,美在其“行”;由个人比美一件小事联系到国家大事,这是他一心匡扶明主,建立霸业的爱国忠诚所致,决非偶然,美在其“心”。这样,一个立体的丰满的邹忌就站立在我们面前。
二、美言
美言:首先体现在邹忌的讽谏艺术上,其次体现在文章人物对话上。
先看邹忌的讽谏艺术。
首先一个“诚”字:“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一表言辞之恳,二陈事实之确。而妻、妾、客“皆以美于徐公”,一“皆”字极言此事之谬。一“诚”一“皆”形成强烈对比,表明事态严峻,引起威王高度关注。接着以“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说明齐国幅员疆域之广。继而连用三个“莫不”,极言看威王脸色求威王办事人数之多,说明威王权势之重。如此论述,一来讨威王欢心,二来坚威王称霸之志。这样经过两层铺设最后笔锋一转言归正传“王之蔽甚也”,极言危机四伏,危害之大。同时邹忌在讽谏时采用了三大技巧确保此次进谏成功。
1.推己及人,现身说法。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他采用迂回战术避免直谏的风险,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
2.设身处地,先颂后谏。其谏一赞齐国地大城多,有霸业之基;二颂威王志存高远,有称霸天下之志。称霸天下是君臣达成的共识,也是终极目标。围绕这一中心议题,进谏无后顾之忧。进谏始终从君主角度出发,这样其言句句肺腑,字字珠玑,中肯中听,并让威王认识到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3.只指弊政,不开药方,授之以渔。邹忌从自身的经历中总结一条经验是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他只指出齐威王的弊政,却不开药方。这样把主动权还给君主,一来树君主之威,以下的所有作为,都是君主所为,体现其英明果断;二来以求自保,这种革新除弊行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将受到重重阻力,一旦船倾人翻,自己是脱不了干系的,不开药方,也是明哲保身行为。
再看人物对话。
全文只有三百四十三字,是古文中的名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对话极具特色,形象生动。开篇三问三答,通过片言只语主要人物跃然纸上。首先在顺序上先问其妻,再问妾,后问客,这样安排合情入理。问自己与别人究竟谁漂亮,本是一种生活小事,但这毕竟也不是很大雅的事,所以应该是选择最亲近的人先问,今天刚好穿戴完毕,照着镜子,此时妻子又在身旁,所以先问其妻。对于妻子的回答,邹忌是不自信,感到怀疑。于是他便想到妾了,对妾的回答还是感到怀疑,于是乎将目光转向外人,因为外人是相对公允的,恰好客来。这三问话中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亲疏关系。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对妻)
“吾孰与徐公美?”(对妾)
“吾与徐公孰美?”(对客)
对妻与对妾的问话,本质上只是一个字的区别——“我”与“吾”,(城北徐公与徐公,城北两字只是承前省略而已。)“我”与“吾”词义上没区别,第一人称,但在使用上有特殊含义,“我”是口语,“吾”是书面语。亲疏关系因一个人称而变得泾渭分明。妻的地位高,与自己身份近,且朝夕相处的时间长,感情深,关系好,用了口语化的“我”,显得亲切、自然。妾的地位低,相处的时间短,感情也次之,同时为了保持自己主人的身份地位。用了书面体的“吾”,显得庄重严肃。对客人的问话与妾的问话区别关键是“孰”字的位置,“孰”在前,表示一种急迫的心情,主观意识比较强,语气强烈,是在提问;“孰”在后,语气委婉,主观意识淡化,是在征询。客人面前必须保持自己体面身份,说话自然讲分寸,所以必须将“孰”置后。最后三答中展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答)
“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答)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答)
妻子与妾的回答区别只差了三个字“君美甚”,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妻说是你漂亮多了,言下之意就是这个问题没有悬念,夫妻间有深厚感情,说的话带有感情成分,妻与妾的回答应从身份上来区别,与提问者的关系上来比较。再看妾与客的回答主要区别:一个是“何能及”,一个是“不若”;一个反问句,一个肯定句。反问句式当然比肯定句式语气强烈。“何能及”与“不若”在程度上有深浅。妾的回答首先有感情因素;其次,处境原因,邹忌是堂堂相国,身为奴隶的妾面对主人的提问,只能用“何能”,回答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就不一样,客人的回答则明显流露出奉承的意味,但如果客人也用“何能及君也”来回答,显然不妥,所以用“不若君之美”,恰到好处,其义有三,一是表明你们俩差不多,都是人中极品,值得一比;二是相比而言,还是你略胜一筹;三是保留个人意见,可能人家会说徐公美,甚至大多数人都会这么认为,但个人认为还是你美一点。这就纯属个人爱好,至少你在某些方面比徐公优秀,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既讨了主人欢心,又完成了差事,客人的回答可谓天衣无缝。
三、美政
美政主题一以贯之,非常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齐威王着一“善”字,历经三令三赏三期三变,终使齐国大治,“战胜于朝廷”,以美政收尾。同时文章成功塑造了齐威王从谏如流,励精图治开创富国强兵美政的一代明主形象。另外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很多,首先是治国方面,要实现清明世道,就要广开言路、除弊革新,做好这二条的根本保证是重视人才,唯才是用。“君之所以重于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齐权也。”(《战国策》)“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墨子》)
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只要抓住三个词:美人、美言、美政。
一个人物,极具战国策士之风的美人——邹忌,我们依稀还能看到从邹忌身后走出一大群人物:苏秦、张仪、鲁仲连、唐雎等等。他们凭借机谋智慧、口才辞令,四处奔走游说,纵横捭阖,周旋于各政治集团之间。
一篇美文,质皆美,尤以言胜。从邹忌的讽谏艺术中,从本文的对话语言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其言也凿凿,其情也切切,并能体会一言以兴邦的美言威力。
一个主题,高唱主旋律的美政主题。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广开言路。我们眼前似乎还再现出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广开言路,以求治国安邦之道,展开招揽人才大战,人才一度得到最充分的尊重,人的才能也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作者单位:宁海县潘天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