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呢?
一、任务驱动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学生自主学,教师点拨教,课堂精准练,辅导面对面”,因此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就要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的核心是: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中心,以追求课堂的最大实效性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倡学生主动求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任务驱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主旨,就设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刘兰芝被婆婆遣归,临行前“严妆”那部分,思考:梳妆是女子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为何作者要着意渲染呢?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针对这个任务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目的就在于推动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理解主题。如此聪明贤慧,才、貌、品三全的女子却遭休弃,这样美好的女性,被封建礼教活活吃掉了!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怎不令人发指!把兰芝写得越美,她的毁灭就越震撼人心。
要做好任务驱动这个环节,必须做到下面两点:
1.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任务
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需要,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一个个的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与技能。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实际水平,提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必须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渐进性和启发性。
如学习《祝福》一课时,我设计了“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春天”为四季之首,“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明媚,充满活力,可祥林嫂就怎么没有呢?激发学生急于读下去探个究竟的兴趣。
2.渲染教学氛围,创设任务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渲染教学氛围,创设任务情境,把任务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所以,需要渲染和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
二、自主学习
近段时间听课发现,我们有的教师在预习检查完之后就立即投影思考题,让学生讨论探究,而且还不断催促要抓紧时间,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学生还没有对问题进行很好地思考,怎么能够讨论好呢?正确做法应是任务出示后,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要求时间充足,环境安静,不进行讨论,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学生明确任务后,就需要认真阅读文本或借助其他资料来完成任务。同时教师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对学生加以适时、正确地引导和激励;把握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
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设置了一个思考任务:“完璧归赵”情节是如何刻画蔺相如形象的?学生一时难以解决,我就给一定的提示:文章是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来刻画的,那么文章共通过哪些细节和几组对比来刻画蔺相如形象的呢?经过这样提示,学生就容易解决了。
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中心,学习过程更多由学生自主控制。教师从知识的主要来源者转变为指导者、点拨者、学习策略的服务者、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此外,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设信息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其中思考、探索和进行知识的建构。在学习中,学生和教师、信息资源、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相互作用、交流互动时,学生便自觉进入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状态。
三、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就要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间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彼此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合作与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迫切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的氛围。在合作探究中,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尤其是对这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通过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需教师做全面的讲解,避免了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
如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我根据文本设计了以下“合作探究”内容: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死因一直不明。一个世纪以后,2011年秋天,范水高中同学们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调查设计四个选项: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死者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运用这种别样的小组侦查的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无形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后,教师要引导各组的学生进行大胆的展示探究成果,与全班同学共享。
合作探究内容一般带有“全局性”,讨论的结论和讨论所引起的思维开放效果,对学生后续学习具有深远影响。
四、交流点评
在合作探究后,全班各组进行交流点评。学生可以在交流点评中得到帮助和启发,并能就其他人的交流提出反馈性意见。这种交流点评过程是全开放式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全方位交流,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在交流点评中产生出的智慧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并适时调整教学目标。有的教师会束缚于预先设计好的任务活动,缺乏创新性和生成性,总是期望学生能按要求设想作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任务的角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课前设计的活动只能是预设,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交流成果,及时调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理想的对知识的渴求状态,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讨论交流荆轲的人物形象时,大部分同学都认同荆轲勇敢、无畏、仁义等特点,其中有一个学生则就易水诀别一节分析了荆轲具有任性、鲁莽的个性表现,其理由是:仅凭太子丹的怀疑,他就不顾刺杀秦王的条件具备与否,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可见他就是个缺乏谋略的人。这里,对这位同学独到的见解要及时点评,我不去讨论学生认识的对错,仅就一个高中学生而言,能向古代英雄发出疑问,这一点的知识储备和鲜明情感体验及勇气,就是难能可贵的了!
五、点拨提升
所谓点拨,就是指点学生思路,拨正思维方向,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高水平的点拨艺术,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丰富联想和知识的迁移,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品格,还常常给学生带来一种成功的喜悦,得到美的享受,所以它是实现课堂高效和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保证。
通过班级各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环节,教师就要对知识重点进行强化,对知识难点进行突破。教师点拨提升要注意:根据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的情况,教师对知识通过设问、出示习题等形式进行升华。精讲释疑: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教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
如执教《赤壁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感情,在学生齐读第一节,明确重要词句之后,我以自己特有的激情,用自己的话把苏轼所描之景给描绘出来,学生在聆听当中不自觉地走进了那如梦的美景,真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而在学习第二节时,对“美人”等重点词语作了解释之后,我让学生读这段文字,学生没有读出那种节奏那种悲来,于是我又作了语速、语气、节奏等方面的点拨,让学生再读,效果明显增强。最后我要求学生齐读,然后师生共读,教师声音大,学生声音小:“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朗朗的读书声当中,悲凉品味了作者的感情。
六、反馈巩固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教师点拨提升之后,还应设计一定量的达标练习,起到查漏补缺以及巩固延伸的作用。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习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如我在执教《江南的冬景》课后,就精心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用心感悟家乡大自然之美,小到田埂上的野花、溪畔上的蚂蚱、水中的游鱼,大到风景名胜。运用对比或虚实结合或色彩描写等手法写一段文字。
“对比或虚实结合或色彩描写”等表现手法是《江南的冬景》所用手法,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我设计这个练习目标明确,一是看看学生究竟有没有掌握本文的写景手法,二是学以致用,巩固提高,最终我完美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宝应县范水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