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数学奥林匹克专家裘宗沪认为:“如果你想学好数学,首先要会算,而且要算得好,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要熟练和准确。”是啊,计算正确对孩子们学好数学来说,很重要!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孩子们在计算方面的表现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一则案例。
那日,以前的一位同事,面露难色地对我说:“我家晓晓,才上一年级,怎么就害怕数学上的计算了呢?从学校回到家,我想着再让她练习几道计算题,可她一看到我出的是计算题,就一题都不想做了,勉强做几题,也是错误百出……”
要说这个晓晓,可是学校教工子女里非常优秀的孩子,能歌善舞,幼儿园时还是大家眼中的“小童星”呢!做什么事儿,都特别带劲儿。可孩子今年刚上一年级,怎么就产生了对计算的畏难情绪呢?难道计算真的就那么“难”吗?
再看一看,何止是上一年级的晓晓对计算有畏难情绪。其实,大部分孩子都对计算有着“恐惧”心理呢!面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适时激发兴趣,让计算“可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刚刚从拥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的幼儿园跨进小学,原来20分钟的一节课一下子变成了40分钟。此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孩子们对计算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对、算得快的目的。
例如“3+2=( )”这类题,作为一年级的孩子来讲,在他们眼中绝对不能只是干巴巴的数字在相加,需要将数学情境与计算融为一体,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创设恰当的练习情境进行计算兴趣的激发。可能是一次可爱的气球宝宝旅行,“气球宝宝们想一起旅行,先是前面的3个气球宝宝一块儿来了,看,后面又来了2个气球宝宝,你们认为,这次一块去旅行的气球宝宝有几个呢?”也可能是一次可爱的苹果宝宝聚会,将情境这样创设:“星期天,苹果宝宝们要聚会了,这边有3个苹果宝宝,那边有2个苹果宝宝,你能说一说一共有几个苹果宝宝来参加聚会了吗?”
面对如此可爱的情境中的数学,孩子们对计算兴趣盎然,所以,对这些刚刚处在计算起跑线上的孩子,请多创设些情境,多激发一些兴趣。当然,也可以开辟另一些激发兴趣的途径。比如,集体游戏中快速抢答、小组中接力口算竞赛,自编计算题等方式。多种方式进行兴趣的激发,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还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计算习惯。相信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一定乐于计算、计算准确。
二、巧妙利用资源,让错误“妙用”
这些可爱的一年级孩子,在注意的广度和稳定性上的发展很不完善,再由于某些急躁和粗心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观察抽象的数字和运算符号时,往往眼中只能注意到一些所谓的“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