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小学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广为传颂、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目,接触和积累这些传统诗词,不仅能让学生对古代诗文有初步的了解和感知,而且能充分感受到古代诗文形神俱美的艺术品质。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仍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读通读顺、肢解分析,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教学共性是指多数教师所共同具备的概括化了的教学倾向。它是教学个性(即教学风格)产生、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著名语文教师的教学共性经历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理论的论证,是合乎科学的语文教育规律的体现,笔者在关注语文名师教学课例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上课的风格虽各不相同,但对古诗文的理解及引导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一、重朗读,训语感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诵读古诗,要读出韵味,读出情感,熟读成诵,重视积累。经典绝句,一经背熟,便会终生不忘。重视朗读、吟诵可以说是特级教师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达成的最大共识。他们成功的课例都是伴随着大量的诵读,以致学生加深了对诗的语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戴建荣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就别具一格。他把教学过程设计为:读诗、唱诗、吟诗。
师:怎么读?两个字两个字一读。渭城连着读,朝雨连着读,浥单独读,轻尘连着读。读的时候按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之为平仄的规律。(板书:平仄)
……
师:同学们,当诗人的感情——读啊读,读到一定程度,他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的那一刻,读已不足以表达他的这种感情,这时我们就要来唱了。
(第一遍学生先听师和乐唱,第二遍可继续听唱或跟师唱,第三遍师边做手势边唱,生小声跟着唱。)
师:同学们,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我们来读,(师读)和着《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师唱)把两种混在一块儿就叫做——
生:吟。(师板书:吟)
师:什么叫做吟?半读半唱就是吟。吟是诗歌最好的体现,吟是情感最丰富的体现,吟诗是自我陶醉的体现,所以我们古人这样说——吟诗作画,诗就是吟的。
课堂上用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读、怎样唱、怎样吟,特别是教师读、唱、吟的示范,对学生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随着对诗句语言的理解,学生读得有板有眼,读出了节奏,读出了语感,读出了韵味。
很多老师在古诗词教学时读的量也很大,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关键在于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开来了。
再看汪秀梅老师执教《忆江南》的教学片段:
师:诗人感慨:“能不忆江南?”这是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请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从这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不能不忆的极度思念之情。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之情。
生:(读)能不忆江南?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无限眷恋!
师:请你读出无限的眷恋!
生:(读)能不忆江南?(深情地)
生: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赞叹之情。
师:请你赞叹!
生:(读)能不忆江南!(强烈地)
师: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
师:我听出诗的赞扬之意。还可以怎么读?
生:江南好!(小声叹)
师:我听出诗人的向往之情。就这样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诵读,不同的诵读,就表达出不同的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内涵、节奏、韵味、美感,以读来检验对诗的语句理解,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二、抓语言,感意境
1.扣诗眼,促理解
对诗的语句理解是体会古诗的基础。古诗短小精悍,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锤炼后敲定的,特别是其中一些关键性的字词更是考究至极。我们在讲解古诗文时应该重视字词的教学,并通过理解关键字词,引导学生体会意境。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把诗眼定位在“愁眠”上,不仅如此,在课堂上,王老师还要求学生给“愁眠”找近义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孙双金老师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则抓住“喜”字,支玉恒老师在教学《暮江吟》时则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