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永远的课本

2012-12-29 00:00:00刘武德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8期


  欧阳修,一个金玉般的名字。
  庐陵人、中国人,甚至外国人一提起欧阳修,崇敬之情油然顿生,心中闪现人类最美好的字眼:
  伟大、崇高、正直、磊落、伟岸、大爱、至善、乐观、豁达、博学、多才……
  如果说,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璀璨的星空,那么,欧公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如果说,政治是风云多变的舞台,那么,欧公演绎的无疑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如果说,中国文学是郁郁葱葱的森林,那么,欧公无疑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他历经沧桑的一生,他的传世之作,他的人品,他的文品,则是我们毕其一生也读不尽的课本。
  走进课本,品读他、认识他。在欧公身上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一个文化人,竟那么全面地展示他的才华:政治的、文学的、史学的、经学的、目录学的、金石学的等等,他编辑的人生“课本”,竟然和谐地汇合了那么多元素。品读课本,除了对美的动容,内心总有一股不可言传的温馨,并凝固成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柔、如海之深的印象。这独特的感受刻骨铭心,伴随着我们——永远。
  走进课本,我们品出欧公政治生涯中的精彩瞬间。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光明磊落,疾恶如仇。但历史烟尘浩渺诡谲,每场政治风波都透视着它的复杂、险恶、残酷、无奈甚至荒唐。欧阳修坚定地站在大宋王朝的险峰,坚持正义,对是非不辨的小人,予以痛斥:“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欧公把一个“人”字,写得认认真真,写得堂堂正正,写得气壮山河。
  走进课本,我们品出欧公的淡泊与豁达。他仕途坎坷,宦海沉浮,面对惨烈的现实,淡定从容,吟诗自慰: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欧公是“菊”是“笋”的化身。他的言行闪烁着智慧之光,令我们后人于迷蒙中清晰,于混沌中了然。
  有一位诗人说:“我将穿越,但永远无法抵达。”欧公一生追求的境界没能抵达,但他是一个失败的成功者:政治上失败,文学上却获得成功,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有着永远不可动摇的地位。
  走进课本,我们品出欧公的诗文,文简意深,清丽自然,笔随兴至,炉火纯青,彰显妙笔生花的生命力。且看名篇《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历代学子争相诵读,那是养耳的音乐,养眼的清流,养心的绿竹。难怪与欧公同代的著名诗人曾巩对他热情洋溢地评价:“四海文章伯,三朝社稷臣。”难怪前几年一个高鼻子、蓝眼睛名叫劳格文的哈佛博士,到吉安考察庐陵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宋朝庐陵出了个欧阳修,太伟大了,我们美国学者都敬佩他!”
  欧公用手中的笔,耕耘中国的方块字,直到晚年,依然不衰、不减。他留给后世丰硕的经典:散文500多篇,诗850多首,词170多首……今天,我们捧着这沉甸甸的雄文巨著,情不自禁地欢呼:“古今文雄谁敌手?欧阳修!”
  走进课本,我们品出欧公的大度与大爱。他奖引后进,不厌其烦,用心良苦。一拨一拨品学兼优的后辈,经其指点,受其濡染,从而芳名远播,登峰造极。他对挚友关怀备至,尽管自己身处逆境,举步维艰,但仍心系零落远方的知交,去信致候:“别后安否?”“旧疾平否?”“秋寒矣,千万保重。”言辞切切,爱意绵绵,柔情似湖水荡漾。
  走进课本,品读欧公,品出人格的亮光,品出人性的清香,品出催人奋进的天籁之音。
  永远的欧阳修,永远的课本。品读这课本,生命与生命对接,思想与思想碰撞,精神与精神传承。跨越千年时空,我们与欧公心相印,情相通,使命相连。我们不负欧公,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撰写自己的“课文”,编辑自己的“课本”。
  欧公的课本,代代有人读;时代的课本,代代有人写。中华则大兴,欧公则大慰!
  (此文为欧阳修故里永丰县恩江小学“名人文化校本课程”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