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应积极融入微博时代时

2012-12-29 00:00:00智峰
中国检察官·司法务实 2012年5期


   一、微博时代值得注意的几个特点
   (一)微博具有超強的开放参与性
   微博又叫微型博客。中国微博的应用发展,紧密与无线手机结合,玩手机发短信就能即时分享身边的人与事,限于手机短信字数限制,故又称为“140字符的革命”。
   微博属于博客,二者本质上没有区别,较大区别是博文字数限制不同。2009年微博出现后,其超強的“草根”性,实现了全民“记者”,通过电脑、手机等即可随时随地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切,“沉默的大多数”网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以至于新浪微博宣称注册用户超一亿。
   (二)微博创新了人际交流方式,突显民众围观性
   与博客上直面交流不同,微博上是“背对脸”的交流,比如你在电脑前通过微博发表意见,从你背后路过的人看着你,而你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你的意见。当你在微博中看到你感兴趣的人或事后,两三天就会上瘾。2010年微博热议的上海大火、“李刚”、“360大战QQ”等事件,推动更多网民加入微博论战,这样的网民参与度是新闻媒体,论坛不可比拟的,“围观改变中国”也成为新的网络流行词。
   (三)微博产生大量“意见领袖”,左右着舆论导向
   微博里,“意见领袖”是最受高度关注的一些人,有专家、学者、明星等等,他们的“粉丝”高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相应他们有很強的“粉丝”动员话语权。《2010年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报告撰写负责人谢耘耕教授披露,2010年影响较大的74起与微博相关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五成存在明显的意见领袖。他们通过微博转发和评论,可以将某一事件迅速推至舆论高潮,也可以设置议题,改变公共舆论议题走向。比如2010年“打假斗士”方舟子(60多粉丝万)在自己的微博上指出唐骏的博士学位造假,不久唐骏在舆论面前被扒去了成功“青年偶像”的外衣。
   (四)微博日益成为网民参与社会政治和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方式
   据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发现,微博已经成为继新闻、论坛之后中国互联网第三大网络舆情源。“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2009年河南工人张海超 “开胸验肺”事件、2010年春节“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等影响巨大,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
   今年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管理创新提出“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和官员纷纷开通微博,并实名认证,与网友主动交流,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应对各种网络事件。今年5月河南三门峡市委书记李文慧离任用微博留言告别引发4万粉丝关注,并获得了网友的理解和好评。政府参与微博,运用得当,对于提升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将起到重要作用。
   (五)微博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易形成“网络暴力”
   微博用户的广泛性和即时性,导致微博很容易爆出虚假信息、不实言论,犹如“病毒”一样到处传播。2010年微博疯传“金庸去世”事件、今年“盐荒事件”等,都被证实为谣言引发的。
   谣言可怕,比谣言更可怕的是网络阴谋。很多网络事件起因都很简单,但经过一些人组织策划,一般事件经过“挖掘”“升华”,传播速度之快、蔓延范围之广、升温幅度之大,令人“目瞪口呆”,能使“草根”成为“明星”,“感性”抑制“理性”,“丑恶”扼杀“善良”。比如“孙倩倩事件”中的“孙倩倩”证实是虚拟人物,是“网络推手”为提升某网上社区知名度策划炒作的,可惜现在还有人相信有这样一个人。
   微博时代,西方媒体利用微博工具对我国不断制造舆论压力。国外一些西方媒体、政治势力利用微博新平台宣扬西方文化,借助网络舆情事件批评中国,加之网络政客推波助澜,给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借以影响中国的发展进程。
   二、检察机关如何运用微博服务检察工作
   (一)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交互工具,能够成为检察机关参与虚拟社会管理的前沿阵地
   微博时代,检察机关传统单向宣传职能将面向与大众互动交流的职能转变。近年来,公共关系作为检察机关与公众环境之间的双向沟通与受益的管理职能,检察机关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微博给检察机关提供了一个前沿的公共关系平台,政法舆情很容易在这里成为舆论焦点。不会运用博客、微博等工具与网民面对面沟通,不关注“意见领袖”的看法,不注重检察公开的互动性等等,检察机关参与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的力度和深度将停留在表面。有的检察机关与当地有影响力网络媒体合作,开通检察互动专栏,通过网上宣传、检察长与网民互动等形式,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微博作为密集信息共享的平台,检察机关可以大量收集社情民意,推进检察事业发展
   网络是个虚拟空间,网民都可以匿名表达自己意见,通过网民围观特定的话题或者事件表达出来的“民意”,并非都是真正的民意,但这不妨碍检察机关接受网络监督,广泛收集网民检察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最近几年,检察机关通过检察开放日、网上直播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运用微博等工具创新检务公开方式,检察机关整体上还很少,但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如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开微博助力阳光检务受到了网民的热捧。
   (三)“微博问政”需要引起检察机关高度重视,检务公开透明度需要加大
   微博已成为最新反腐“利器”。比如今年4月13日安徽省利辛县国土局工作人员周文彬通过微博直播其向亳州市纪委自首的过程,引发“微博自首”事件。一个政府工作人员自首可能还不算“新”闻,借助微博就能成为一个反腐新闻事件,这足以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微博对于检察机关而言,可以成为检务信息公开、收集案件线索、澄清相关谣言、加強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等方面的有力武器。“微博问政”引发的涉检网络舆情事件,多数是由检察人员言行不当、执法不规范、检察官特殊身份、案件细节等引发的。
   三、检察机关如何应对微博时代带来的挑战
   (一)检察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识到“微博不微”带来的危机感和使命感
   检察人员善于运用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对于提升检察官形象、机关公信力起到不可估量的意义。比如淳安“上厕所”事件在网络上披露引起围观质疑后,淳安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哲峰研究后果断登录19楼网站跟帖回应网友质疑,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诚有度,最后赢得了网友的理解,提升了检察机关形象。
   检察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用好微博,至少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多关注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多总结网络事件基本规律。我们应该从“看热闹”提升到“看门道”的水平,这样应对网络突发事件才能有的放矢;二是多学习网络语言,掌握网络沟通语言方式方法。上微博看不懂网络语言,发言内容带着官腔官调等等,就不容易和网友深入交流。把自己“草根化”,语言表达大众化,拉近与网民之间的距离;三是多与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加強联系,推动检务公开透明度。
   (二)加強基层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和保障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
   面对微博时代的挑战,检察机关要重点加強基层院建设,按照高检院部署的“四化”建设要求,为检察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达到政治思想坚定、执法能力过硬、领导班子坚強、队伍素质精良、管理机制健全、检务保障有力、社会形象良好的建设目标。
   构建网络舆情问责机制,加強“忠诚、公正、清廉、文明”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主动接受公众监督,杜绝检察人员由于个人不当言行引发网络突发事件。纵观大大小小的网络舆情事件,举报检察人员违法办案而引发的舆情事件所占比例不多,而检察人员因为日常行为引发的舆论却影响极大。
   (三)加強检察机关公共关系建设,扩大民意畅通渠道,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机制
   检察机关拥有自己的微博交流平台不失为一种畅通民意的新平台,但无疑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开博利弊衡量标准、日常交流能否到位,举报线索信息是否足够保密,网友提问是否及时给予满意答复等等。当然,好的经验做法也可以借鉴,比如整个地区集体组织开设官方微博群、实施微博网上办事服务、微博发布会、网上舆情网上回应引导等。
   微博时代,检察机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机制,突出预防为主、积极应对的特点。一方面构建的机制要紧跟时代要求,可操作性強,制度执行力強。另一方面构建的机制要有组织,有计划,队伍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