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2-12-29 00:00:00郑谦
党史纵览 2012年10期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可以说由来已久。能不能够、善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着中国共产党和现代中国的命运和前途。从中国共产党成立那一天起,实际上就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探索出两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总结建国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90多年的历史、3个历史时期、17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在曲折中不断地走向高级形态,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探索出两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创立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解决了和正在解决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性任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90多年历史可以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这个3个大的历史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以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个历史时期:1921年到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8年中,党共召开了7次全国代表大会,解决了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一个历史性任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1921年7月召开的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探索。党的一大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因当时党还处于幼年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理解及两者的结合都知之不多,不懂得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不懂得需要经过什么步骤才能最后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懂得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所以,一大主张在中国直接进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制定出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明确纲领。
  1922年7月,在经过一年实践基础上召开的党的二大,不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还是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都较一大有了长足的进步。二大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特点,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各个阶级的政治态度,科学地确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提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党在现阶段的基本任务和斗争策略。与一大相比,二大提出的统一战线思想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发展了一大党纲,对于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表明,党在中国革命最主要的问题上,已经开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为继续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础。
  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基于对中国国情进一步深入的认识,确定以国民革命为党的中心工作,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第一次战略转变,即由反封建军阀的工农民主革命为重心转移到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轨道上来,由以反对资本家阶级为目的的工人运动转到以反帝反封建为核心的国民革命运动上来。三大对中国的社会性质、阶级关系、革命对象和革命动力,特别是党在国民革命中的责任等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都做了比较明确的阐述。三大强调: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同时又强调应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党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形式的确定,使党“已经找到了实际工作的正确道路”,开启了党的统一战线的先河,为党走上更广阔的舞台,扩大各地组织的活动范围和为党的组织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5年1月召开的四大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地)参加,并且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大会强调了农民问题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阐明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四大在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同时,也强调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1927年4至5月在武汉召开的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央的右倾错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批判,为3个月后的八七会议最终结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央的右倾错误准备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五大发展了四大的思想,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要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实现。五大还提出建立革命民主政权和实行土地革命等一系列重要原则,这些都是符合中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为后来的土地革命做了认识上的准备,被以后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6至7月,党的六大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于莫斯科召开。六大正确地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形势,肯定了中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确定了当时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批判了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实行土地革命,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号召发动群众和武装斗争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以工农为代表的苏维埃政权;明确了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具有非资本主义的前途等等。这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在当时党内思想十分混乱的情况下,大体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但是,六大仍然存在着对革命的长期性认识不足,主张城市中心论,对中间阶级两面性、反动势力内部矛盾缺乏认识等缺点,因而提出过一些脱离国情的策略主张。其原因就在于照搬马克思主义某些原理,对中国国情特点了解仍不深入。
  六大以后,经过7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党在土地革命战争中逐步走向成熟。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实际上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从低潮转向胜利准备了条件。但这个确立还只是开始,到完成还要有一个过程。此后,在克服了王明路线右的方面的干扰后,到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和他所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会上,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这是一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事情。他针对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倾向,鲜明地提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928页)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得到党内普遍的赞成,增强了全党克服教条主义思想的自觉性。
  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到抗日战争后期的10年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对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规律有了更为深刻和完整的认识。10年探索使党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明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比较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历史性大飞跃的10年。
  在抗日战争接近最后胜利的前夜,为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做准备,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胜利召开。七大制定了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路线、方针、政策,它在组织和党的建设方面的重大建树,对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反映出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更加成熟了。毛泽东在论述七大提出的政治路线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论述就是这种成熟的结晶之一。他指出:党的革命目标,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而不是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因为“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只是完全的空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他提出发展生产力是检验政策优劣的标准,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从国情出发,他还特别强调了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必要性。这些都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全面的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目前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继续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经过党的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所接受并且被写进了党章。
  七大以后,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辉煌胜利,创建了新中国,解决了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一大历史任务。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最伟大的实践成果。
  第二个历史时期: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处于两次飞跃之间,即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召开了4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作为一个执政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改革和全面建设。1956年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党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结合上下工夫,“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吴冷西:《十年论战》,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1956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时也是在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重大历史转折时刻所举行的一次大会。大会总结了七大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分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八大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新形势和国家面临的新问题,明确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要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建设上,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八大肯定了“三个为主、三个补充”的方针(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补充;在生产的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开始了突破苏联模式的尝试;在国家工作方面,大会提出在继续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的方针,号召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在党的建设上,大会提出在全国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等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是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起点。八大前后,党还提出了许多具有积极探索意义的新方针、新设想,开启了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但是,八大后不久,特别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受到“左”的错误的严重干扰,党和国家受到严重损失。“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实际上违背了八大的路线,这一‘左’,直到1976年,时间之长,差不多整整20年。‘左’的极端是‘文化大革命’”。(邓小平:《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1987年10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4页)
  1969年4月召开的党的九大,是在“文化大革命”这样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召开的。对马克思主义极端教条化的理解和对国情错误认识的结合,使“左”倾思潮泛滥,“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内占了主导地位,党内外民主遭受严重破坏,使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损失。
  贯穿九大政治报告的基本思想,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九大通过的党章否定了七大党章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定义,提出一个新的、完全错误的定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时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定义不仅错误地判断了时代特征,而且离开了同中国实践的结合来谈马克思主义,只能带来思想上的混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否定和摒弃了这个定义,重新认识和定义毛泽东思想,回到把毛泽东思想定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轨道上来,回到党的七大刘少奇论述的轨道上来,也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上来。
  九大党章还对八大党章的正确内容作了错误的修改,把“继续革命”的理论写进总纲,而只字不提发展生产力,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取消了有关党员权利的规定。党章还把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这种完全违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的做法,在党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在筹备九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极其错误地批准了对刘少奇的审查报告,宣布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这是党的历史上、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起最大的冤案。
  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内的地位,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1973年8月召开的党的十大延续了九大的错误。大会通过的由张春桥等人负责起草的政治报告和党章,没有正确地分析林彪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必要的教训,反而肯定“九大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都是正确的”;仍旧号召全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坚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大报告还把“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过七八年又来一次”认定为“客观规律”,预言“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将长期存在”;把批判林彪的“极右实质”列为首要任务。在这样的“左”倾错误方针指导下,只能使“文化大革命”愈拖愈长,破坏性后果愈来愈严重。
  第三个历史时期:1978年至现在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二次飞跃。30多年来召开了7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后,经过近一年在徘徊中的前进和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大于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
  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十一大是一个集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于一身的大会。它的积极方面体现在: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对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做了一些正确的探索,对形势和任务有一定的正确认识和判断,为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准备了必要条件。其中,特别是邓小平的正式复出和其他许多党的负责同志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和重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此后拨乱反正的完成奠定了基础。十一大的消极方面是:大会的主要文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指导的,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对形势的分析仍然不能摆脱“左”倾思想的羁绊;经济工作中还存在求成过急和其他一些“左”倾政策;没有完成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任务。
  十一大后,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随着邓小平等一大批老干部的复出,经过一系列调整,各方面的工作都出现了明显的转机。在这样的基础上,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的错误,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会后,根据时代和国情发生的重大变化,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努力和邓小平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的结合重新起了头,奠了基,开了路,开始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进程。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围绕着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了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里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1982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经过全面拨乱反正和局部改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条战线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要命题为指导召开的。大会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确定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党在新时期的任务与纲领,并为实现这个纲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从而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大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了以往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许多教条,在诸如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等重大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会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为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创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自从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我党和我国理论界使用最频繁的一个关键词。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大会。大会的突出贡献在于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大会从指导思想、历史阶段、根本任务、发展战略、主要矛盾、总体布局等方面,勾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在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探索出两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的重要思想。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基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条件、基本内容和伟大意义作了展开论述,使这个理论形成规范化体系,并把它表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四大首次确立了这个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高度评价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大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党的十五大立足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进一步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作了深刻的阐述,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十五大报告还进一步深刻地展开论述了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历史巨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思想。
  于200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更加明确地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和内涵。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六大将“三个代表”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发展的、前进的,昭示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品质。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大会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报告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三大理论创新成果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
  90多年来,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经历了17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总结与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理论基础和生动写照。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没有结束,这是一个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十七大之后,这个历史进程仍在不断发展和深化之中。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
  (责任编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