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六大召开,到党的十八大即将举行的今天,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2012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在这10年中,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一直不懈奋斗;在这10年中,我们战胜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10年来,中国以让世界震惊的速度,迅猛发展。10年前,中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10年后的今天,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二,即将接近50万亿;10年前,中国才完成与美国和欧盟的艰难谈判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的今天,中国贸易额和GDP仅次于美国;10年前,下岗、失业带来种种转型阵痛,10年后的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逐渐覆盖亿万人民。……
《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详尽的数据,向人们展示了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连续10年保持了10%以上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中国经济总量2005年超过英国和法国,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在世界的排序从2002年的第六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二位;自2006年11月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以来,外汇储备一直居世界第一,综合国力连续迈上大台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生活持续显著改善
10年来,我国在民生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进步不断,成果喜人。
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相继公布,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此后3年共投入资金达8500亿元。
二是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此前已经免除。
三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006年至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000万人,其中,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
四是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各地普遍较大幅度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1年人均增加1680元,5700多万人受益。
2005年年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这一决定,是这10年中央大幅提高民生投入的一个缩影。
2007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财政全年安排农村低保补助资金30亿元;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而2004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为2626.2亿元; 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高,实际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意味着我国至少有上亿低收入人口将享受到国家的扶贫优惠政策。
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增长1.8倍,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
五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
六是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71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全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32万套,到2011年10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超过1000万套,“十二五”期间总的计划数为3600万套。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超过50%,而2002年为39.1%,实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
民主法治持续进步,人民依法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发挥
10年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渠道不断拓宽。党政干部走进基层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充分运用网络问政于民,公民通过媒体和网络发表言论、表达利益诉求,促进了一些法规的废止和出台,网民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生力量。“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物权法颁布实施。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好保障。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通过强国论坛与网民面对面交流。2009年2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在线交流。
据统计,目前我国互联网的上网人数已达5.13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38.3%,到2011年11月,中国微博用户已经超过3亿人。大量政府机构和官员推出了经过认证的实名微博,政府机构首次大规模参与和普通网民的直接互动,普通公民积极参政议政。在国内事件和国际事件中,中国网民的讨论也热情高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道德的形成,盲从宣泄、自负狭隘、简单片面逐渐被平和理性、自信自强、辩证客观所取代。
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人民享有愈来愈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10年间,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空前繁荣,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2011年,全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和地方有线电视网络等领域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取得可喜突破,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完成。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并驾齐驱。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和大型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我国日报总发行量、图书品种和总印数、电视剧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位居世界前茅,进入了新闻出版影视大国行列。
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住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中国优势在国际比较中集中彰显
这10年是荣耀和磨难并存的10年。在这10年中,我国一是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是建立和实施了应急反应制度和机制,有效应对了非典、特大地震、雨雪冰冻、特大干旱、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创造了一系列灾后恢复重建的人间奇迹。
三是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西方经济深陷困境、全球经济普遍疲软、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出台并不断完善稳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使我国经济率先回升向好,并向内生自主增长方向转变,成为世界经济恢复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器,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经济不仅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而且实现了新的跨越。危机发生之前的2007年,我国人均GDP为2456美元,2011年则已跃过5000美元大关,只用4年时间,就翻了一番。
四是排除了境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依法处置西藏拉萨和新疆乌鲁木齐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迅速控制事态发展,保卫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一系列推动西藏、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政策举措,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呈现出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喜人景象。
五是 “神舟”飞天、“嫦娥”揽月、“天宫”对接、“蛟龙”探海、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
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彰显,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实现历史性进步
这10年是复杂多变的10年,面对复杂的转型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现实的认识无比清醒。党中央更是不断向全党强调“忧患意识”。
2002年12月5日,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来到西柏坡,在这里,他重温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号召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告诫全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2003年的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又提出,“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当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为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科学发展观以其对时代风云的准确把握、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座里程碑。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主题不断展开,认识不断深化,内涵不断丰富,日益深入党心民心,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乘胜前进。
在2009年7月1日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在危险和考验面前,党中央确定了坚定的方向。
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发展道路吸引力增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第五大对外投资国和最大新兴市场,2003年至201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坚持维护联合国及安理会权威,积极承担应尽国际责任,在反恐、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成为国际协调与合作的重要一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平等、更加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
※ ※ ※ ※ ※ ※
回顾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民族复兴展现出无限光明的前景。这些成就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也雄辩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科学发展观是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科学理论。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2008年12月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和2011年7月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均发表了重要讲话,两次提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这两个宏伟目标,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以十八大召开为契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昂首阔步奋勇前进。(参照《人民日报》、《求是》、《南方日报》等整理)
(责任编辑: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