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物访问更加真诚与真实

2012-12-29 00:00:00陈玲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1期


  【摘要】笔者以在台湾撰写《浙江人在台湾》的亲身体验为例,针对人物访问所需要的真诚度与真实感指出,会追问,是深化采访的重要技巧;会质疑,是深入访问的重要手段;而用真心体味被访问者的感受,用真情、真意打动和征服被访问者,取决的则是访问者的人文素养。笔者用真实经历和真实感受诠释如何让人物访问更有真诚度与真实感。
  【关键词】真诚;真实;深度;厚度
  不带录音笔,是笔者多年的访问习惯,每一次与受访人物结束对话时,通常笔记本电脑上已经将对话纪录全部敲打完成。这些文字,是除了对方语气词之外的所有话语。这种方式不仅提升效率,更让对话保持了原汁原味,后期的文字处理可以保留更多的真诚与真实。追求访问人物本身的真诚与真实,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特色选用不同思路连贯而成访问稿,是笔者实践了多年的人物访问体验,也就此有了些许感悟。
  确定基调,秉持特色,是访问之灵魂
  《浙江人在台湾》一书2010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人物访问的方式,撷取了台湾社会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浙江人。笔者访问了16位人士,完成14篇文章,简单的人物访问,却都是不简单的人。希望通过这些人物,揭开台湾神秘而敏感的面纱,感受时代动荡中赴台一代人的思绪和奋斗经历,让所有的中国人聆听海峡对岸要求和谐发展的声音。
  在这些撷取的人物中,包括蒋家后代——蒋方智怡和她的儿子们;两岸关系——海基会原副董事长邱进益;慈善公益事业——“台北市荣誉市民”毛葆庆;基层从政人员——现任新北市市长朱立伦之父朱樟兴;传媒界——联合报创始人王惕吾的长女、现任《联合报》发行人王效兰;教育文化界——中国文化大学董事长张镜湖;国民党名将后代——胡宗南长子胡为真;政坛——以实际行动捍卫原则的戴瑞明;军界——原台湾国防部部长蒋仲苓;商界——拿下台湾陆上交通运输半壁江山的叶国星;两岸交流——吕秋文、陈友旺。[1]
  笔者在台湾人生地不熟,最开始的人物选择与访问相当艰难。在边摸索边实践中,不同领域与特色的撷取便成为提纲的基本框架,同时人物的选择上,笔者确定了一个基本的政治概念,即坚持中国与中国人的理念,也就此将该书定下最初的基调与灵魂。
  真诚沟通,做足功课,是访问之前提
  访问者必须在短时间内获得对方的信任,坦诚相待最为重要。访问,首先要付出真诚。这个真诚包括你选择访问对方的真诚度、你在访问过程中付出的真诚度、访问结束后成稿过程中的真诚度等。这些不同阶段的真诚中,无疑真诚的沟通、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是前提。
  访问胡宗南将军的儿子胡为真先生得益于海基会原副董事长邱进益先生的引荐。事先笔者从网络上搜索到胡先生的照片,因此,他一进茶馆,我立刻迎了上去,倒弄得他很讶异。一落座,胡先生就开口问:你父亲做什么的?母亲做什么的?你为什么要做舟山撤退这个课题?你为什么……一连串的问题把我的神经立刻绷紧了。眼看似乎我不回答就无法与之交流的架势,我只好从命,末了还加上一句:“要不要汇报我的政治面貌?”我嬉皮笑脸,原本严肃的气氛,就在我们的笑声中开始转变。胡先生说:“你的问题好多、好细致,好吧,我都回答你。”这个起初把我吓得不轻的胡先生,而后给足了我面子,耐心回答了我所有的问题。
  最初接触蒋家的媳妇蒋方智怡,是因为我想查找《蒋中正日记》完成一份课题研究,初衷没实现,倒是意外实现了将其作为《浙江人在台湾》的访问对象之一。第一次见到蒋方智怡是在台北宁波同乡会的会员大会上,作为会员的蒋方智怡真诚地问候大家,温婉而干练,亲和而不矫情。有了第一次寒暄和合影的接触后,第二次见面就随意了些。“我该称呼您什么比较好?‘蒋女士’这个称呼太严肃太书面了。”第二次见面时,我问。“嗯,这是个好问题。”蒋方智怡乐了,停顿了几秒,说,“你就叫我蒋阿姨吧。”“那不会把您叫老吗?”“你没叫我蒋婆婆,我已经很高兴了。”我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访问就在这样轻松的开场白后进行了。而对其儿子的访问,最初并未被接受,一段时间的互动后,我根据所了解的兄弟俩,设计了一些问题并写了一封信,请秘书转交。收到兄弟俩的回答时,我被这兄弟俩风格迥异的回答方式逗乐了。友柏,干脆把我的提问放一边,不受任何问题的约束,单独写了一篇文章给我;而友常,则针对每一个问题,仔仔细细地写下他的回答和思考,还有他对问题的感受。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话语的表达和思想的碰撞倘若能够产生共鸣,便能够在访问者与被访问者之间产生情感吸引、心灵交融,这种吸引与交融可成为圆满顺利完成访问的契机。
  每个人推托的理由都不一样,有些推托并非缘于不乐意,这种情况下,即便被婉拒,也不该轻言放弃。想起2008年为学校撰写40万字的《校友访谈录》,与校友的沟通历经波折。现任中石化副总裁的张海潮说他从来不接受采访,我也不着急,与他保持电话、短信联系,不时发送点母校的信息,一年后,他终于答应了访问要求。一位官员校友,每次联系他都说“我实在没什么值得你采访的”,我坚持“您听了我的提问就会想起很多值得访谈的记忆的”,几次过后,在我的执著中对方接受了访问……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只要你真诚付出,收获的也大都是真诚。[2]
  以情感为链接,以特色为构架,是访问之关键
  笔者写《校友访谈录》,注重的是对方对母校的情感;而写《浙江人在台湾》,注重的是对方对祖国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用事实说话,才能使人物鲜活可亲、立体可信,真实性是一篇成功的人物访问稿必需的。倾听、感受、捕捉访问者所表达的亮点,通过他们的独特视角来看两岸的变化,来看中国社会发展的面貌。人性化的东西才能穿越时空,才能温暖人心,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将很多人物身上特有的人性光辉,平实而温馨地展示于人。
  访问台湾《联合报》发行人王效兰,是绕了好大的一圈人脉,后来发现王效兰接受访问有点阴差阳错,因为她从引荐人处得到的我的信息有误,如她笑言的“之前因为得知你是我的同乡,我才答应接受你的访问”。这个美丽的小误会让我读懂了她对故乡浙江东阳的深厚感情,也反映在后期我对她的提问上,更让我将这种情感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访问稿。[1]
  访问蒋仲苓先生,是为了采集1950年国民党军从舟山整体撤退的口述历史,因为当年他任国民党舟山驻军第75军的作战科科长。他说:“你也不容易,跑到台湾来做这个研究,我尽我最大能力帮助你。历史最重要的是真实,在追寻历史的过程中,一定要求真。我提供可以让你参考的东西,双方因为立场不同,记忆和描述会有不同,但你可以对访问进行过滤。”蒋仲苓先生的记忆力很好,他说,有些事,一辈子都忘不了。在访问过程中,他面前一直放着录音机。进行到一半,他说:“我再听一下你的问题,看哪些还没有回答。”于是开始捣鼓录音机。原来,由于眼睛看东西已经不太清楚,他请人读问题,把我先前发给他的问题都录在了录音机里。一个星期中,他就反复听着我的问题,在脑海中想着该怎么回答。那一刻,我感动无比。他也就此成为我《浙江人在台湾》的主角之一。[1]
  每一次访问,我都是去对方指定之地,基于初次见面的礼貌或不够信任,也基于熟悉的地方利于他们侃侃而谈,不会有陌生环境的局促感。比如访问海基会原副董事长邱进益,第一次是在一家安静的餐厅,被访问者先请我吃饭,再谈话;第二次取得了足够的信任,就请我上家里了。85510169060036b17e80ffcf71eee95be5c0087f8828e2ba37a7b3226e7ad448有经验的记者必须具备不管在嘈杂的环境还是陌生的环境,都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氛围。
  提问有深度,思想有碰撞,是文稿之厚度
  注意力经济时代,有深度才有厚重感。人物访问必须做到采访有深度、思想有深度,文稿才能有厚度。采访是一种艺术,艺术是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因此访问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分为四个层面。
  访问者与被访问者之间需要互动。访问过程需要言语平和、交流热络、思想有碰撞,访问者提问的深度、交流的程度、思想的碰撞火花影响着访问的深度以及文章的厚度。成功的访问应该貌似在聊天,但访问者却能在平实的互动中得到想要的全部信息。采访并不代表一味附和对方,丧失立场和观点,访问者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质疑,分歧本身也是激发被访问者情绪的最好方式,促使他们用更多的话语去阐释,从中访问者也将得到更多的信息。
  访问者要善于提问。访问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讲得如何或者记录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对方说得精彩。访问者不能依赖原先的设计,而应该基于现场灵感和被访问者的话语临时提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将对方的思绪引向深入,使整个互动更加精彩,而这个精彩的基础必然是背景知识的充分准备及访问者本身的素质水平。基于现场的创造性能使采访事半功倍。
  让被访问者尽情表达想要表达的。访问者应先针对被访问者的风格来决定采访风格,或单刀直入,或迂回深入。如遇到性格开朗、表达欲望强的被访问者,就让他主动多谈;若有些访问对象过于侃侃而谈,你就需要掌握方向和主轴,避免离主题太远;遇到比较内敛的被访问者,则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或者“诱导”对方表达。除了语言的循循善诱,也可以借场景、细节、事物拉近与被访问者的心理距离,找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对方的谈话兴致。
  访问的过程不仅有问,更要有识。访问者的认知能力要突出,善于营造友好的氛围,敞开真诚的心灵,具备信息选择、分析、组合、运用能力,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细节决定成败,访问者在对话过程中善于采撷有价值的细节,有助于文稿的质量与价值。
  比如笔者采写的《王效兰:做两岸融合的文化使者》,访问的纪程也是笔者追问她的过程,两个多小时敲打在电脑上的纪录已经超过5000字。构思文章的时候,我花了好几天看着那堆杂乱无章的文字,反复推敲,终于提炼出一条情感之线,分别是对祖国、文化公益、家族事业、品牌与女性的情感。因此文章在这条线索之下,她的回答很快就被我划分为四大部分,即第一部分“中国情结·中国心”、第二部分“文化情结·公益心”、第三部分“家族情结·事业心”、第四部分“品牌情结·女人心”。其中,“中国情结·中国心”涵盖了“我是中国人,住在台湾”、“穿旗袍,就是象征中国人”两个章节;“文化情结·公益心”涵盖了“不同文化的融合很美”、“环保理念与公益概念是生活的一部分”两个章节;“家族情结·事业心”与“品牌情结·女人心”部分都涵盖了与之相关的问题与她的回答。最后以一个尾声,概括和提升全部的情感。[1]
  处理蒋家媳妇蒋方智怡的访问稿时,我将它分为“女人的幸福”、“事业与使命”、“母亲的骄傲”三个部分,把她的两个儿子的故事完全融入在“母亲的骄傲”部分,其中分离出一块为“兄弟俩的回应”,即把兄弟俩写给我的回答原封不动地放在上面,就此一家人的故事完整流畅地呈现。[1]
  结 语
  一篇成功的人物访问稿的诞生,访问者必须做到精心设计提问环节,逻辑严密地访谈,富有哲理而高度凝练地串联回答纪录,抽丝剥茧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一气呵成,清新平实。会追问,是深化采访的重要技巧;会质疑,是深入访问的重要手段;而用真心体味被访问者的感受,用真情、真意打动和征服被访问者,取决的则是访问者的人文素养。[3]
  参考文献:
  [1]陈玲.浙江人在台湾[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2]吴常文.浙江海洋学院校友访谈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3]肯·梅茨勒.创造性的采访[M].李丽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为《浙江海洋学院报》编辑,浙江海洋学院港台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