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谈话类节目在新形态的广播节目中异军突起。谈话类节目将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对新闻事件的看法,通过“聊天”的形式传播出去,拉近了主持人与听众的距离。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谈话类节目信息量大、事实性强,对节目主持人素质要求高,但节目准入门槛不高,这就导致了部分节目水平参差不齐,反映褒贬不一。时至今日,我国的广播谈话类节目已经不下数百个,但是能让人感觉回味悠长、历久弥新的却屈指可数。
河南电台新闻广播在2011年1月1日推出了全新新闻谈话类节目《直播河南》。作为新闻广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播河南》于每天下午5点10分准时播出,每期节目时长50分钟。众所周知,广播表达方式相对单一(即只有声音),没有画面用来分散听众注意力,加之听众很容易对长篇累牍的谈话内容产生听觉疲劳。那么,如何制作才能把听众吸引进长达50分钟的节目当中呢?笔者作为《直播河南》节目的编辑与主持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选择合适的话题是节目的核心要求
选题好坏直接决定了一期节目的质量高低。好的话题怎样展开?“直言不讳”、“犀利言辞”就能够吸引听众的耳朵吗?在制作中我们发现,首先要把握选题内容是不是百姓“最关心、最热点的问题”。作为广播谈话类节目,首先要避免“假、大、空”的议论,其次要反对哗众取宠的观点,定位要准确。对于那些普通听众关心的、街谈巷议的“家常事”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相关专家也认为,由于节目中“权威观点”说教得太多、平易近人的说法太少,“高高在上”的宣讲太多、交流互动的太少;本意是希望大家各抒己见,结果却导致节目可听性不高,听众感觉乏味。
广播比电视更具有灵活性,在节目中可以随时加入最新信息。我们在选择话题的时候,不必刻意考虑话题的新鲜感,一个好的话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侧面来说。今天意犹未尽,明天继续探讨,完全可以延续两三天的后续报道。这就需要我们把握话题的参与度,分析话题可能引起听众关注的几个角度,不怕话题旧,就怕话题说不透。
《直播河南》的节目定位就是“民生视角、百姓关注”。怎样让话题更好地契合节目定位,如何选择更能引起听众共鸣的民生新闻,笔者在编辑的过程中也特别注意到了这些方面。例如,2011年8月13日,洛阳孟津县一些群众向我们反映,当地一化工厂发生不明毒物污染泄漏事件,不少鸡狗等动物被当场熏死,一些人员中毒住进医院。记者接到线索后,随即赶到事发现场采访并在14日及时播出。在节目中主持人谈道:直到13日下午4点半,代表洛阳市“网上行政”的“LYIC”在当地论坛上发帖,对本次事故进行了“情况通报”。这个通报说,“因降雨浸透,造成围墙倒塌,稀盐酸(浓度12%)泄漏1吨左右。事故发生后,洛阳市、孟津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迅速赶赴现场,险情已得到控制。从这个处理结果来看,事情似乎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听众更关注的则是事故确实是因为降雨导致的吗?政府是怎么解决泄漏问题的?中毒人员的救治情况如何?于是,我们又立即进行了采访,并于8月15日播出《记者再访发现疑点重重》的新闻:事实说明,当地某些官员为了保护“乌纱帽”以及其他原因,采取了隐瞒事实的做法,并没有对公众坦承事件的真相。这些内容主持人在节目里与听众进行了互动与探讨。两期节目播出后,听众反响十分强烈。
由此可以看出,新闻谈话节目的每一个话题谈到最后,除了还原事实真相,更要讲出事件背后隐藏的意义。因为,真实的声音是老百姓最爱听的。作为谈话类节目,的确需要把握基调和导向的正确,但对于负面内容的选择更要慎重考虑讨论角度,假如能更多地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出发,加之正确引导,节目就会引起大家的认同。
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是节目的外在要求
广播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一门内涵丰富的社会艺术。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表现方式,会为我们的节目增色不少。在编辑时,我们注意围绕主题请记者采访、连线嘉宾访谈、采用电视的视频同期声,让观点多元化。例如,在2011年8月10日的直播中,我们关注了焦作两家企业在玉树地震时分别向当地红十字会“被捐款”的事件。当时,正值郭美美事件掀起的红十字会总会风波尚未平息之时,所以再次提到慈善捐助,人们不禁特别敏感。新闻里面搜集了媒体的调查数据相关音频、对焦作企业的现场采访、省红十字会负责人的录音、并接听听众朋友的热线电话。多种形式的运用,让听众感觉轻重分明,对事件的把握层层深入。最后又电话连线省社科院专家,主持人现场和他就中国公益机构的性质、如何操作、规范监管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有时候一段新闻事实如果用连线、录音的效果做出来比主持人陈述要“给力”,那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把它“丰富”的内容展现出来。简单地说,就是以故事的方式传播新闻、以播新闻的角度讲述故事。笔者认为,这也应该是处理广播新闻谈话节目所需要的技巧。
此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节目也要不断利用新技术增加与听众交流的渠道,《直播河南》不仅先后采用了短信互动、热线电话、微博在线交流等互动方式,还在网上同步直播节目的音频。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多种方式让听众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进行品评,引领听众走近新闻事实、探讨共同关注的问题与现象,这样听众就成了节目的主体,而且,这种“立体”的互动方式也是大家乐于接受的。
主持人的素质是节目质量的“精神内涵”
节目主持人拼到最后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主持人的文化底蕴。而节目内容便是主持人思想的“外化”。新闻谈话类节目除了要在内容上下工夫,更需要通过主持人的正确引导。这就要求主持人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深厚的文化功底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个性魅力和声音魅力。最主要的是拥有“广阔的胸怀”,一种心灵深处对人的尊重和理解。
首先,谈话类节目需要主持人展现自己的个性特色。在节目中重视引导,客观、真诚地面对受众。其次,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应该是话题提示者、参与者,而不是主讲者。要在谈话中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客观立场,就需要主持人在录制每一档节目前,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包括“腹稿”和文字稿件,从节目的策划、结构的启承转合以及现实背景等方面做足功课。只有充分备稿,主持人才能在节目中游刃有余、充分发挥。
由于《直播河南》是每日直播,工作量很大,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这就要求主持人在直播前,对节目内容要做到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和听众产生共鸣,更好地探讨话题。记得在2011年8月25日的一则新闻中,大家聊起在房产证上“加名字”的新闻。当时,正值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实施后不久,很多人认为既然规定了“婚前谁按揭买房,离婚时房子归谁”、“婚后父母给买的房子,另一方无权分割”,那么要求加名也是为自己要回一些应得的利益。
其实这个话题夹杂着太多的情感因素,在法律的公正、客观、公平面前,婚姻关系靠什么来维系?究竟是司法解释让人看不懂,还是我们的认识存在误区?笔者感到,这个话题既是重点新闻,又是社会反响度较高的热点话题。
这就要求主持人不仅要了解新婚姻法司法解释的全部内容以及主要意义点所在,还要翻阅相关的评论、专家看法,搜集民众对此事的看法。只有充分备稿才能把握谈话的基调,对听众、嘉宾的提问胸有成竹。尤其是严肃的法律话题更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模糊。“功夫在诗外”,要做到在节目中能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这些都需要主持人在平时不断积累、学习。
当然,新闻谈话的“价值”所在,并非是经过讨论就得出具体的观点。在生活方式如此多元的今天,“观点统一”会越来越难,而在某些问题上与听众达成共识的确考验着主持人的水平和谈话智慧。如果主持人在节目中能做到重视引导、真诚面对听众,将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节目中,随着节目传播出去,那么广播节目被社会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将会完完全全地体现出来。
新闻谈话类节目的兴起,为广播注入了清新的活力。谈话中的人性碰撞、心灵共鸣、主持人与听众之间情感的真实交流,是广播新闻谈话类节目的魅力所在;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内容的话题性、人物性、情感性、艺术性、时代性,则是广播新闻谈话类节目长期存在的土壤。
(作者单位: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