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也要讲故事

2012-12-29 00:00:00朱阿强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1期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和传媒产业经营时代的到来,电视传媒的表现手法和叙事语境正在发生着变化。其中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讲故事的电视新闻节目已渐成风尚,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电视新闻编辑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电视节目故事化现象的表现
  在当今的媒体竞争中,电视节目要坚守住已有的阵地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不断探索更为新颖、更具魅力的叙事手法。于是,故事化的叙事手法进入了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视野。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所谓的故事化叙事,就是把所报道的人物或事件用讲故事的方法叙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各级地方卫视,无论是新闻资讯还是谈话节目、科教节目或专题类节目,近年来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故事化讲述的传播理念和表现手段。
  法制新闻在讲故事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或许正因为此,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在各类电视节目中开故事化讲述的先河。节目大悬念中套着一个个小悬念,这种手法被称为“结构性悬念”,也是悬疑剧中常用的讲故事的方法。南阳电视台的《法治时间》栏目,通过两年来的持续探索,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讲故事模式:通常将一个完整的法制案例分为两三个叙事单元,在节目开始先提出一个总悬念,而每一单元在揭示出部分谜底的同时,又提出一个分悬念,几个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隔两三分钟设置一个高潮点,从而调动了观众持续收看的热情。
  短短一两分钟的电视消息也开始尝试讲故事。许昌电视台播出的消息《火车开进农家院》,在一分半钟的时间内为观众讲述了大西北急需花木,鄢陵县货源充足但外运困难,关键时刻“铁老大”前来助阵的故事。像此类现场鲜活、意义深刻的小故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新闻资讯栏目里。
  在谈话类栏目方面,故事化讲述的趋势也在逐步加深。中央电视台的《流行无限》栏目就特别强调对故事的描述和细节的渲染。河南电视台的大型时评栏目《十八谈映象版·南阳篇》的策划中,我们协助省台栏目编导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选择出一个个颇具吸引力的故事片断,如“市委书记给农民鞠躬”、“移民郎娶上本地姑娘”、“现场嘉宾请主持人喝丹江水”等。节目录制时观众时而感叹唏嘘,时而笑声满场,再由主持人总结引出深度的评析,做到了新闻性、理论性和故事性的较好融合。
  在电视纪录片创作方面,“讲述一个好故事”更是被业内推崇为评判一部纪录片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从广受好评的纪录片《英和白》、《幼儿园》、《俺爹俺娘》等来看,其中无不贯穿着戏剧化的冲突以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
  电视节目故事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媒体和受众的站位发生了置换,受众逐渐成为媒体竞相争夺的买方市场,媒体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争夺有限的受众,许多电视媒体必须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推陈出新。讲故事自然成为电视界吸引观众的最大的卖点,成为提高节目竞争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大众最容易被故事而不是被理念所说服,而故事的叙事结构如悬念、高潮等的引入可以使说服更有效。
  我们知道,电视传媒最大的特点就是声画并茂、形象直观。它在追求图像优先原则的前提下,同时融汇了摄影、文字、广播等叙事媒介的优势,是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最佳的叙事载体。由于电视媒体在叙事功能方面所具有的这种兼容性,它可以借鉴各种艺术门类的叙事方式来达到讲故事的目的。如文学作品中的倒叙、插叙等结构手法,摄影创作中常用的夸张变形、虚实结合等镜头语言,广播艺术的现场纪实等在电视艺术中都有相对应和近似的表现方法。同时,电视媒体还独具视听表述语言,如黑场、闪回、定格、慢镜头等,这都丰富完善了电视作品的叙事功能,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对故事的渴望。
  电视节目故事化的实现
  一般的故事往往可以虚构;而故事化的新闻性节目则不允许虚构,其仅仅是在客观地报道事实的时候借鉴以下一些讲故事的技巧和手法:
  人物化。人物本来就是新闻中的主角,但长期以来,程式化的电视报道手法使我们忘却了这一本质特点,大量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的电视节目充斥荧屏,令观众日久生厌。近年来,一些电视编导开始在报道中尝试采用以人物为经、以情节为纬的结构方法。他们往往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具有性格冲突的人物安排到节目中,使故事性得到强化。2010年河南新闻奖专题类节目《风雨楚长城》,讲的是方城县楚长城的考古重大发现。这一类文史节目,如果按照过去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免不了要大段地引经据典,对各种历史地理现象进行枯燥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而这期节目巧妙地引入了一个文物学者作为线索,让观众走进他的生活,随着他一同困惑、一同惊喜、一同发现,使枯燥的历史和地理学知识顿时生动起来。由此看来,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是构成一个成功故事的要素。
  情节化。事件是故事化节目的主体。没有“事”,哪来的故事?事件进程的节奏和起伏,成为决定故事趣味性的关键。讲述电视节目的情节要抓住冲突和悬念这两个关键点。
  事件矛盾和角色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这包括故事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性格冲突,角色和事件之间的冲突,角色和他自身价值观的冲突等。201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海豚湾》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片子,在欧美国家的影院上映时票房甚至赶上了电影大片。它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冲突:猎杀海豚的渔民和反对猎杀的主人公之间的冲突;试图偷拍的摄制组和不断阻挠拍摄的日本当地政府之间的冲突。高明的记者和编导总是擅长在采访过程中发掘出矛盾冲突的元素。譬如,当故事里的人物想做一些事或向往某个目标时,编导就一定要找到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那股力量在哪里,并安排在节目中以加强情节的张力。
  悬念是观众对节目中人物的遭遇和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故事情节得以发展的生命力。悬念设置的关键就是把握好观众的心理,让观众和记者同时面对一个疑点。记者要根据节目本身的需要和观众的心理,精心设计节目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并把一个一个的悬念设置进去,在节目中合理地铺垫、合理地建构、合理地渲染,增强节目的悬念性。
  一期节目往往包含一个总悬念和若干个小悬念。总悬念是全片或整期节目主要冲突的焦点所在,在开始即要提出,并随着冲突的上升而不断加强,一直到高潮。小悬念则属于节目的每一个发展段落或主要场面中出现的局部紧张情势,它起着不断丰富和加强总悬念,并在每一场情节结束时,把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向下一场情节的作用。
  怎样设置悬念才能使节目的故事性更强一些,我们不妨从影视剧的导演那里学习一些常用的技巧。例如,事件的结局不能过早点明;情节不能发展太快;让你的观众知道一些事而这些事是节目中的人物不知道的;一点一点地深化和积累冲突,把最精彩的东西留到最后等。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和专题节目编导开始喜欢采用多条线索叙述的结构方法,如《水问》、《躁动》、《奇迹》等,这些片子经常在一条线索的情节进行到关键时刻,突然停下来插叙一些别的内容,以使观众产生期待。其实这就是剧情片早已娴熟运用的平行蒙太奇手法。
  细节化。电视节目中的细节指在拍摄现场中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情感和意义特征的,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引起观众注意的视觉和听觉符号。细节能使故事变得立体丰满、有血有肉,能给观众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
  例如,表现南水北调移民的纪录片《丹江纪事》中有这样一组镜头:村民们要搬迁走了,大家把一头牛赶上船。牛不愿意离开,从船上跳入水中,跑回岸上。这时镜头清晰地给出了站在岸上眺望的牛的特写,接着是一个牛眼中的主观镜头:浩瀚的水面上,小船越走越远。这种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加深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细节通过画面、解说、叙说、画面与解说词结合等形式表现出来,电视新闻中一些典型的具有说服力的细节镜头,是体现新闻故事化的元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解说、真实的音响、提示性的字幕等,都是新闻故事中的细节。具有形象特征的细节镜头比任何解说词、现场描述都更符合事实,更真实生动,也更容易打动观众。
  故事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从伏羲、女娲的传说到明清的章回小说,独特的故事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电视这种叙事的载体成为最现代化的故事叙述者。故事化的电视新闻节目,对于改变电视报道中的生硬说教,增加电视节目的贴近性和可视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式,值得每一位电视人去深入地研究和大胆地实践和探索。
  (作者单位:南阳电视台)
  编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