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任何一级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都必不可少。时政新闻担负着宣传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任,是联系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时政新闻的编辑理念更要符合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的工作中心与国家的工作重点。作为地方电视台时政节目的编辑,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对时政新闻编排与编辑技巧的一些认识:
明确认识时政新闻节目包含的内容
时政新闻节目必须突出现阶段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就现阶段而言,尽管网络、报纸、广播等媒体形式百花齐放,但电视以其声画兼备、普及面广等特点,依旧是普通受众所依赖的主要媒介形式,因此,党委、政府的重要思想和工作部署必然要通过电视这一渠道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相应的,作为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节目编辑,在节目编排过程中,就必须保证将党委、政府在这一时期的工作中心与工作重点及时、准确地发布给广大受众。
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让公众通过收看节目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委、政府的相关信息呢,由于电视节目“线性”传播的特点,节目一开始,往往是最有可能抓住受众眼球的时段,所以,一般来讲,时政栏目的头条和第一板块应当是发布党委、政府相关信息的首选位置。其次,要保证受众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和工作重心,还必须选择栏目的重要时段编发一些相关政策的解读,这一重要时段通常应紧贴头条或第一板块。例如笔者所在的《郑州新闻》栏目对国务院出台的《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一政策消息的报道。政策一经出台,河南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作为省会郑州,更是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因此,2011年10月7日中央发布这一消息,10月8日《郑州新闻》栏目就在节目头条用了两分多钟报道了“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紧接着播报了市委、市政府的反馈——召开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在第一时间向观众传达了这一重大政策消息。在接下来几天的节目中,围绕《指导意见》出台进行宣传报道仍然是我们栏目的重头戏,都要放在节目头条或者第一板块,比如“我市传达学习《指导意见》〓市委书记提出十条具体贯彻落实措施”、“解读国家战略——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等等,通过多方面、系统化的报道,向受众传达这一重大政策。如此编排,既突出了党委、政府的重要信息,也符合受众的收视心理与收视习惯。
时政新闻节目也应担负起重大民生新闻报道的职责。作为政府与公众的桥梁和纽带,时政新闻节目不仅要宣传党的思想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同时也应把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关系民情、民生的新闻及时告知公众、反馈给政府决策机构。这也体现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宣传思想战线要把“三贴近”作为改进和加强自身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的要求。只有报道了广大受众自己身边所发生的、所喜闻乐见的、所关心的新闻事件,时政新闻节目才更权威、内容才更丰富,才更具可看性,媒体和受众的关系才能更加紧密,进而拉近公众与政府决策机构的距离,更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对于时政新闻节目,民生新闻的报道也应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播发。一般来说,应仅次于对政府工作的报道,属于第二板块所关注的内容,而且长度不宜过短。内容上应涵盖重大民生事件的前因后果、公众态度、政府决策,对事件的报道应客观、冷静,对公众起到正面舆论引导的作用。例如,郑州电视台《郑州新闻》栏目对“取消路面临时停车位”这一新闻的报道。取消路面临时停车位是一条关系重大民情的新闻,新闻一经发布,必然牵动众多有车一族,有人同意、有人反对,作为媒体,既要把政府的这一决策正确引导给公众,同时又要让公众表达意见,把意见反馈给政府,从而推动这一决策的顺利实施。该如何进行报道呢?我们采取的是“专栏”形式,在每天的节目中留出相应时长,每天一个角度、一个层面,先从发布政府“取消路面临时停车位”这一决策消息入手,解析决策、公众反馈,再到决策试行、公众反馈,进而正式实施、公众反馈,通过这样的连续报道,既实现了对重大民生事件及时发布、及时关注的目的,也起到了助推政府决策顺利实施的效果。
资讯类新闻也是时政新闻节目的有效补充。新闻节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时效性,时政新闻节目亦当如此。因此,对于各种有时效性且与受众关系密切的资讯,时政新闻节目也不能忽略。当然,这部分内容在整档节目中所占比重不宜过大,对于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节目来说,资讯应放在节目的最后板块,起到补充的作用。
掌握较好的编辑技巧
编辑应具备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记者提交的新闻素材往往很多,哪些有用、哪些没用,都需要编辑作出准确判断;一旦碰到突发事件,编辑更要迅速作出反应,是否发、如何发、何时发,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定夺。而对于一整期节目,编辑不能简单地把记者拍摄、提交的稿件串联在一起,就算完成了一期节目。在一个固定时长的节目里,编辑应该统筹所有稿件,合理分配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简单传播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渴求,人们需要的是对海量信息的知晓以及从海量信息里筛选、掌握重要信息。以笔者所在的《郑州新闻》节目为例,这档节目时长18分钟,那么一般来讲,对于政府重点工作和重大事件的报道,时长至少应在一分钟以上;时长在两分钟左右的稿件,应该算作长消息,甚至是小专题,内容应涵盖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但不宜拖沓,相对要更有深度;而对于一般性事件的报道,时长应控制在一分钟之内,或者只用二三十秒传达重点信息,如此一来,整档节目的主次编排显得清晰明了,便于受众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这也是电视编辑应该努力实现的“在单位时间内丰富、活跃报道空间”的目标。
编辑应从提高每一条片子(新闻稿件)的质量上下工夫。整期节目好看与否,除了要把控片子的时长、布局,还应该重视对每一条片子的编辑效果,用最适合的编辑形式播发新闻。画面、声音、字幕是电视节目的三大语言,电视节目好看与否,要看这三大语言运用得是否得当。当下的电视节目,已不是最初“磁带加话筒”的编制形式,观众通过收看节目,既要获取有用信息,又要满足视觉、听觉、心理共鸣等全方位感官享受。时政新闻节目虽然不同于电视文艺片、专题片、纪录片等对电视语言有着苛刻的要求,但是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受众欣赏水平的提高,观众对时政新闻节目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时政新闻节目的编辑,必须具备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即对电视语言的熟练运用。目前时政新闻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新闻解说词与画面相互脱节,解说词与同期声相互重复,同期声拖沓冗长,忽略现场声的运用以及音乐、字幕的配合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需要电视编辑学习掌握:
第一,画面选取应考究。选择画面时,要考虑解说词表达的意思、受访者的谈话内容以及观众的视觉需求与欣赏习惯。为填充解说词而简单堆砌的画面是不具备任何表意功能的。
第二,同期声选取应恰当。时政新闻时长有限,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挥同期声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即在使用画面不好表现,使用解说词又不够生动形象的情形下,可以用同期声来表达。当然,选择的同期声必须紧扣新闻主题,要生动形象,能与解说词、画面、现场声甚至音乐特效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同期声应用切忌拖沓冗长。
第三,重视现场声的运用。作为新闻节目,现场声应该是最真实的内容。编辑适当地选取现场声放在节目里,能有效地提升新闻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第四,适量应用音乐、字幕等特效。在时政新闻节目里,音乐、字幕等特效应该作为补充表现手段。例如对一些经济信息的报道,运用字幕、图表,就显得一目了然。而音乐特效不宜过多,否则会冲淡新闻的严谨性。
随着电视编辑技术的发展,时政新闻节目也在逐步改变过去呆板、枯燥的表现形式,取而代之的是灵活生动、富含表现力、说服力的节目形式。要想做一档观众爱看的有品质、有文化内涵的时政新闻节目,就要求编辑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素养以及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兴趣点,并对它们有一种认识能力,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追求高层次的艺术格调和审美价值,当然,最终还要归结于编辑永远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
(作者单位:郑州电视台新闻部)
编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