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基本常识强化新闻的舆论引导

2012-12-29 00:00:00李元良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1期


  按照传统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人们发现事实并进行判断,写(制)作新闻并进行传播,形成了从“事实到新闻的运动”的过程。但新闻不是“有闻必录”,而要进行一定的分析判断,注重舆论引导,在干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成为推进社会前进的建设性力量。
  一个新闻事件从发生、发展直至演变为最后结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或隐蔽或复杂,因此人们对新闻事实的认识也会产生偏差。
  由于新闻报道是人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的主观描述,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新闻报道与事实出入,容易产生细节真实而整体失真、现象真实而本质失真的报道。所以,必须对新闻事实进行过滤选择、优化处理,强化其舆论引导功能。保证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办法是什么?笔者认为不外乎作风和经验。作风强调的是主观性,是编辑记者的思想认识和对新闻的基本态度;经验强调的是客观性,是编辑记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掌握的生活常识、基本判断和科学认知。
  常识,隐藏于生活细节
  沙河和澧河穿城而过,是漯河这个北方平原城市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有这两条河,使城市的风景更加婀娜多姿,也为市民休闲增添了许多去处,但城中有河河中有水也有不利的一面——每年夏季,都会发生游泳者在沙河或澧河溺水的事件。仅2010年,在沙澧河流域就发生溺亡事件20多起。到2011年6月底,当年的溺水事件已有7起。2011年7月9日早晨噩耗再次传来,只不过这次和以往有所不同。有报料者称:7月8日晚9点左右,两名年轻人在澧河营救一名游泳溺水者时,不幸身亡。
  本报记者采访很及时很仔细,并和编辑保持了必要的联系。溺亡的情况属实,救人的环节也有,但记者采访时注意到了这样的几个细节:1.溺水事件的几个相关人极有可能是熟人,他们好像是一起下河游泳的;2.发生溺水危险时,河中有不少游泳的人,他们都参与了抢救,但因当时太乱,具体的细节已说不清楚;3.当人们发现一名为救人而牺牲的年轻人时,他只穿一条短裤,身体笔直,双手紧拽着救生器具,像是游泳溺亡状态。根据生活常识,记者和编辑均认为“见义勇为、救人牺牲”不宜过早下结论。当时正值炎炎夏季,市民群众绝不会因发生溺亡事件而停止下河游泳,媒体能做的只能是呼吁人们远离危险水域,不要迷信游泳器具和救生用具。经过再三分析权衡,《漯河日报》以这次溺水事件为由头,在晚报版上做了《别让平静的水面欺骗了你》和《您的泳具真的安全吗?》两篇实用性较强的新闻。
  常识是我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生命的成长和阅历的丰富而不断积累的经验。很多时候,这些常识隐藏于事物的背后,散落于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甚至让人忽略了其真实的存在和价值。事实证明,我们经常会被五光十色的世界和纷繁复杂的关系所迷惑,不辨真伪,不明所以,因此更需要常识。
  常识,常常触发新知
  2011年3月17日,抢购食盐的风潮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迅速蔓延,漯河的加碘食用盐,在这天早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全部售罄,到处都是打听哪儿有盐卖的声音。记者在这一天表现出了和他们职业相称的敏感。果然,到晚上编前会前,编辑部收到的稿件总量已经超过1万字,图片近50幅。“抢盐”的队伍在慢慢散去,而如何报道“抢盐”则成为现实的问题。
  抢购食盐,是因为传言日本核泄漏导致的核辐射正向一衣带水的中国扩散,食用碘片可以抵御核辐射,而食盐里面是加了碘的,吃碘盐等于吃碘片。果真如此吗?上网一查才知道:1.此“碘”非彼“碘”。2.食盐和普通的日用品不一样,人们每天必须摄取,因此国家对食盐实行严格管控和专营制度。3.每人每天的盐摄入量不能超过0.6克,一包食盐够一家人吃好多天,一次买多了也没什么用。4.我国《食盐专营办法》规定,食盐价格和销售由国家直接控制,连盐业公司也没有定价权。5.就算市场上真的买不到盐了,政府也会果断出手进行管制,甚或采取配给制,给每家每户发放食盐。6.我们吃的不是海盐而是井盐。7.国家有充足的食盐储备。这些散落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一经拾取,就自然而然地构成了对“抢盐”的清晰的认识:没有盐吃的担忧无异于杞人忧天,抢盐风潮不久就会自然平息。
  面对当天如此大的发稿压力,漯河日报编委会要求编辑记者思考两个问题:1.你或你的家人参与“抢盐”了吗?你如何看待你和你家人的行为?2.参与抢购食盐的人们真的不明白这只是个传说吗?他们为什么还要加入“抢盐”大军呢?一般来说,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主要缘于信息公开不充分,但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完全排除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主要还是缘于人们对未知世界过度防范的心理。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对普通民众的包容理解甚至感同身受,让我们再也无意去责备甚至嘲讽排队抢盐的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和他们一起分享一个常识:抢盐,抢的终究只是吃不完的“谣盐”。结果,当天安排的一个“抢盐”版,我们只发了不足1000字的动态消息和一幅图片,而把3/4的版面让给了专家学者,通过他们的口,教会广大市民如何“科学吃盐”。
  日常生活教会了我们很多常识,这些常识在某些时候会帮助我们做出迅速的判断。同时,也要注意,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可能会形成思维定式或变成世故的习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事物,就可能导致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出现偏差甚至失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有助于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形成新的认知。不跟风、不炒作,对新生事物有自己的判断与观点,惟其如此,新闻媒体才能做到不失语、不失位、不失态、不失真。普及常识,其实就是回归理性,做到合情合理判断事实。
  常识,最高形态是共识
  漯河是一个内陆型平原城市,虽然有两条河穿城而过,但城市污水和雨水不能排入其中,必须经专门的河道排泄。由于受地势平坦、路途远、管网流量小等因素的影响,一遇大雨、暴雨,漯河很容易出现城市积水现象。2011年5月10日,入夏以来的第一场强降雨不期而至。强降雨的过程大约在40分钟,接着转入小到中雨。在降雨20分钟后,漯河日报的新闻热线不断接到城市不同地段积水、交通不畅等问题的电话。我们是否还要重复“漯河街头能行船”的报道?我们的报道能否给炎热夏季心情焦躁的人们送去些许安慰?针对这一事件,漯河日报决定寻求一种为大众理解并接受的报道方式,通过报道缓解大雨给城市和居民带来的压力,对这一场久旱之后的大雨给予“公正”的评价。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漯河日报在第二天的“晚报版”,专门安排两个版面报道“大雨”。在编排上也是别具匠心,分别用“哈哈,来了一场及时雨”和“唉!好雨带来点小烦恼”统领两版,同时插入人工增雨、城市排水的时间要求、避雨避雷及大雨天出行参考等相关知识,在选择图片时刻意地用了母亲骑车带女儿上学、一位时尚女孩赤脚在水中行走和雨后树木青翠欲滴的图片。选择这样明快的调子,表达和谐温馨氛围和有趣的生活场景,目的就是给人们送去一丝夏日的清凉。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的新闻工作的生命、灵魂和根本任务。导向是个大的方向性问题,却是由许多细节堆积而成。就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而言,最理想的状态是媒体提供一个鲜明的观点,社会大众能够认同、理解和接受这个观点。这种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理想、想法,叫做共识,其实就是“常识”。
  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判断科学、追求理性、保持平衡的理念,做到全面、客观、公正。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的特性也要求我们时刻保持冷静,同时不放弃质疑精神,以保证报道准确、抵达真相。追求新闻真实,从尊重常识开始。
  (作者单位:漯河日报社)
  编校: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