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社区报道亟待求新求变

2012-12-29 00:00:00张云波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1期


  社区是当今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社区最能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和诉求。近年来,地方党报在践行“三贴近”原则、强化报道社区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或推出社区专版专栏,或在要闻版加大社区报道分量,或各显其能开展党报进社区活动,犹如在原有的呆板的党群、政经报道中注入一股新风,呈现出党报应有的亲和力、感召力,受到广大市民和读者的欢迎。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囿于传统思维、读者定位以及发行结构等影响,各级党报尤其是地市党报的社区报道与都市报和其他新媒体相比,与社区群众及管理者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让人总觉得还不够近,针对性、服务性还差那么“点”,在报道时效上还不够快,在报道形式上还不够活,在报道题材上还不够新,在报道领域上还不够宽。这几年,每每阅读一些地市党报的社区报道,感到比较突出地存在着“四老”问题:
  报道题材老。翻看一些地方党报的社区报道版面,发现内容大多是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楼长、义务奉献、党建计生、卫生创建等,面孔老套,长年如此,令人缺乏阅读兴趣。
  报道对象老。文章的主角多是大爷大妈、离退人员、下岗职工、患病对象、贫困户等,乍一看,很像“老年报”或“夕阳红”特刊,缺乏活力和生机,更缺乏时代气息。反倒是有的《老年报》,大事刊登快,文章有深度、有分析有观点、有趣闻有历史、有故事有服务等,感觉新颖,涉及面宽泛。
  表现手法老。不少稿件简直是缺乏时效性的表扬稿,或办事处、社区近期的工作简报,单一乏味、不痛不痒、蜻蜓点水,表现力差,没有感染力,更不要说宣传效果了。
  新闻语言老。套话、老话、空话,政治色彩较浓的“八股”表述充斥稿件,诸如活雷锋、热心肠、贴心人、广受好评、一致赞扬、掀起热潮、无私奉献、面貌一新、亲自带头等词语,陈旧乏味。
  上述“四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地方党报社区报道的进一步拓展,并远离现代读者的需求,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亟待探索破解,求“新”求“变”。
  改变传统思维,改变着眼点,进一步拓宽报道视野。现今的社区,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居委会,无论是社区承担的管理任务和服务职能,还是辖区居民的构成等,较之过去均有了很大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新闻是一个“宝藏”,我们应精心策划、精心挖掘,不能简单地把社区报道做成简报和小故事。编辑记者的着眼点和视野必须放开,从单一的传统思维转向放射性的多元思维,使社区报道更富针对性,引导更加有力,服务更加贴近。譬如,选题上我们可以着眼于辖区单位的文明共建;都市村庄流动人口的管理;社区居民的交往,新型邻里关系的建立;人们的生活理念、生活状态、心理需求等等,题材非常丰富,需要我们的记者以新的视角和多元的思考落笔、探究、表现。如2011年5月6日,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一版头题位置推出了《社区服务: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嘉定菊园新区推出“三全服务”新模式》的调查,并配发了“服务先要创新”的编者按,是一篇探索性、引导性很强的文章,开阔了社区服务的视野,突破了社区报道原有概念和框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们对一些社区活动的报道,不妨换种思维,少加或不加主观色彩。对一些传统“表扬稿件”的处理,不妨改变文章切入口,换种表述方式,赋予时代气息。如有些社区义工志愿行为,助老助残、做善事等就是有益的社会实践,没必要拔高或简单地列为“好人好事”。即便是好人好事,老的题材,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视角解读提炼,探索新途径,赋予时代新意。
  2008年秋,《郑州日报》独家策划和报道的“陇海大院”现象曾引起轰动。在中秋之日,通过“陇海大院”辖区各界人士为一位下身瘫痪的残疾朋友过生日的真实场景,开掘出一个“真情相守32年的爱心群体”,演绎出一段“情动绿城的爱心故事”,表现了时代和谐的新主题。对这一记者早已发现的城市社区的平凡而感人的群体效应,《郑州日报》没有按常规简单处理,而是选好中秋做由头,调动了文字摄影所有新闻表现手段,并联动立体媒体,层层递进,集中报道数月,还邀请专家学者深度开掘蕴涵“陇海大院”爱心集体中所赋予的时代意义和人性闪光点,为推进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典型,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河南省委原书记侯宗宾看到报道后称赞《郑州日报》:“你们陇海大院那个报道做得好!”新浪网、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腾讯网、大河网、红网等40多家网站转载该系列报道。
  拓宽报道对象,关注新的生活方式,放大生活亮点,弘扬和谐声音。社区是多元缤纷的,我们报道的笔触不应该忽略流动人口、打工者、商户、低保人群、时尚人群、特殊爱好者、剩女宅男等都市生活中涌现出的新新人类,应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报道都市时尚元素,报道新的生活方式,放大生活亮点,弘扬和谐声音。2011年7月20日,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社区版刊登的《退休金租场地 改编50多首民曲——“潮老头”弄爵士乐队吸引粉丝》一文,生动有趣、其乐融融、健康向上,不仅令读者产生兴趣,还很想参与其中。
  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尤其要争取80后、90后年轻读者群,在报道方式、报道内容上应逐渐符合新一代的口味和阅读习惯,让社区报道多样化更富活力,避免社区报道的阅读对象最终沦落为中老年读者,暮气沉沉。
  报道手法求新,形式多样灵活,借势做足文章。要不断学习运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加强与读者互动。《河南日报》的《焦点网谈》专版,曾荣获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开办几年来,注重运用新的传播方式,与读者互动,增强了党报的活力和新鲜度。不少都市报这两年纷纷开办社区QQ群、短信、主持人专栏等,实施报网联动,新颖活泼,不拘一格。在这方面,很多都市报的做法值得党报学习和借鉴。尤其是今年以来,各大网站微博对新闻事件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不容忽视,风头强劲,传统媒体当借势发挥,做好社区民生文章。
  运用新的词汇和表述方式,跟上时代步伐。社区报道反映的是百姓生活,所以在报道语言上更要体现百姓风格,语言要生活化、口语化(包括适当地运用网络语言),力求鲜活生动、表述富于个性,追求时代特色和区域特色。尽量少用或不用溢美词、拔高词、绝对词,丢掉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陈词滥调。
  继承党报传统,倾听读者心声,全方位反映居民诉求。群众工作一直是各级党报的优良传统,以读者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反映新时期居民生活诉求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在这方面地市党报应该坚持并加以创新。《人民日报》2011年5月10日刊登了题为《社区活动室当摆设》、《“送温暖”华而不实》、《安排干部当村官》等5封读者来信,抨击当下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