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Internet的普及应用,大量前卫的网络热词正冲击着网民甚至一些非网民的日常用语,为了探求这些热词的来源及合理性,本文从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符号功能、美学功能和社会功能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我们在对待这些纷繁复杂的网络热词时一定要保持清醒,提倡规范用词,不能任其泛滥。
【关键词】网络热词;语言功能;信息传递
引 言
笔者所说的网络热词,是源于网络,尚未被规范的,已被大众频繁使用的新词新语。目前,网络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从网络新词“宅”,人们都“宅”在家里,出现了“宅男”、“宅女”,足以反映出网络对现代人语言文字、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2010年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新词有“织围脖”、“给力”、“凡客体”、“团奴”以及某某哥和某某帝、低碳、史上最折腾的假期、裸捐、神马都是浮云、小月月、蒜你狠、辣翻天、拜月神教、伪娘、菜奴、羊羔体、犀利哥、浓烟哥(消防员)等;2011年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新词有“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扫地老太太”、“行政强拆”、“控烟”、“hold住”、“伤不起”、“谣盐”、“我反正是信了”……如果没听说过这些话和事,那你真是out了,笔者在用“out”时,网络上已经流行说“如果还用‘out’你就已经严重‘out’了”,因为“out”一词作为与“in”同时成对产生的网络新词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几年时间了,应用极其频繁。
这些网络热词是对汉语言的再创造,从某种程度上说,其正日益颠覆、冲击着我们的传统现代语言,队伍在逐渐壮大,前卫点的人说这些网络热词或许会替代现代汉语。因此我们须探求这些热词的来源及合理性,笔者认为,首先应从语言的以下几个功能角度进行分析。
网络热词与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从语言功能角度来看,网络热词一经产生,首先担负的就是向读者传达信息的功能。语言的首要功能是传递信息,语言的信息功能核心是外部的情况、某一话题的事实、语言之外的现实,包括某种观点。
例如,2011年出现的网络热词“压力山大”,取自人名亚历山大的谐音,用一种诙谐方法表达压力像山一样大。网友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年轻一代所肩负的沉重压力的信息。
网络热词与语言的符号功能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
语言作为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稳固性特征。一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从这一角度来说热词的生成是比较任意的,比如“给力”一词,2010年9月,网上开始盛传“给力”一词。当某事、某人给你强烈刺激和震撼时,你就可以说“太给力了”、“这事真给力”,究其出处,一种说法是网友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所创;另一种说法是,“给力”一词是从闽南话谐音演变而来的。可见这个词在生成时是比较随意的,这也恰恰符合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
二是语言符号的稳固性。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络上热传的“某某,你妈叫你回家吃饭”传播速度之快,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由于网络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所以当有新的动态时,就会有人去关注并迅速加以传播,就像原子裂变一样,这大大缩短了传统媒体传播事物的时间。使用频率越高,人们对新词的认可度就越高,很快就会形成稳固的新词群。
网络热词填补了语言符号空缺。网络热词的产生是网络传播和语言现象相互碰撞产生的结果。现代汉语词汇是现代汉语所有词和语的总汇,普通话的常用词通用词表约有8000个词,属于词汇的常规部分,覆盖面为一般语料的95%。然而有时仍满足不了人们表达的需要[1]。因此人们会不断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创造出一些新词,网络热词在这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例如,网络中人们可以借用原有的词汇来表达日常语言中缺少的概念。比如许多术语“病毒”、“防火墙”、“窗口”、“搜索”、“引擎”、“冲浪”等都是借用其他许多不同的领域;又如英语中的“mouse(鼠标)”词正是利用了“老鼠”和“鼠标”在外形和声音上的相似联想。这些新词,一定意义上填补了语言词汇的使用空缺,现在已经发展为网络用词中不可缺少的语言词汇。
网络热词与语言的美学功能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现象,语言中是否存在着美?任何语言都能为本民族的交际服务,都有其优美的特点。作为语言的艺术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等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们的美已被大家所认可。而网络热词作为一般语言,它的美则体现在两个层次:(1)外在形式美,即音韵、节奏、书写及格式排列美;(2)内在意象美,即所传达出来的意象美。
例如,“神马都是浮云”是以“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幽默拼凑出来的,因为打字速度比较快时很容易把“什么”打成“神马”,因其在音韵、节奏方面朗朗上口,成为网友的口头禅。
又如,人们为了表达对某事物的感情、感叹、感慨时派生出很多民谣、顺口溜等简短而意义丰富的网络热词。比如“打酱油”、“富二代”、“官二代”、“躲猫猫”、“亲们”、“赞”、“hold住”等流行词汇,虽只有几个字,但却真切地反映了社会现象和网民的心声,在语言传达内容方面言简意赅。
如“淘宝体”。笔者在高校工作,以往给同事发通知皆用标准的通知模式,告知时间、地点、事件,语气平淡且严肃。偶有一次给同事用飞信发通知,心情正佳,干脆用起了“淘宝体”,以前称呼“老师们”,现在用了“亲们”,以前是“请老师们按时到场”,现在用了“不见不散哦”,结果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很多同事都回复了“亲,不见不散”,可见这条飞信不仅传递了信息,而且也传递了与同事间的融洽与和谐的友情,这种复杂的情感信息能如此表述出来,正是体现了语言的意象美。南京理工大学还用淘宝体向学生发了录取短信,外交部用淘宝体发布招聘信息,更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网络热词在诞生之初,首创者以歧义、变形、反论等各种手法使语言颇具文学性,当网络热词盛行于网络甚至报纸杂志等传媒中时,它使得使用或转载它的文章颇具文采、熠熠生辉。当网络热词逐渐成为日常语言丧失其新奇性之后,很快就会被其他更具新意的词汇代替,热词的诞生、使用乃至消亡构成了一个周期循环,在循环往复之中,语言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与更新,也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中,网络语言才显示出其勃勃生机。
网络热词与语言的社会功能
网络热词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言发展是有其内部发展规律的特殊社会现象。语言的变化必然是社会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任何社会改革、变化和革命都会影响语言,联系得最紧密的是词汇,它对社会的变化反映得最灵敏、最快捷、最直接。词汇部分为了满足社会生活中新的表达需求而发生变化,即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以及词义在发生变化和转移。历史和人类社会总在向前发展,构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当然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而2009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为3.84亿[2],一年将近1亿的网民增长量,比人口增长要快得多,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巨大便利,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并有了一定的保障后,于是就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社会氛围宽松自由。这样的社会发展现状,决定了必然会产生一大批网络热词。
网络热词的社会心理基础。词汇产生于社会网络热词是当今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直接反映[3],从个体角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关心意识、监督意识、参与意识和批判意识。通过数量众多、面目各异、范围广泛的网络热词,可以基本把握社会生活的脉搏。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列出了五大年度热词“蜗居”、“钓鱼执法”、“楼脆脆”、“躲猫猫”、“七十码”,无疑都是非常深刻的年度记忆。
例如“织围脖”。“围脖”即“微博”,网络微博在2010年被众人炒得热火朝天,这与全民的娱乐心理有很大关联。而2011年从短信狂人心理需求出发产生的由移动推出的免费“飞信”到腾讯推出的对讲“微信”业务,以及还未普及且有众多缺陷的“米聊”,这些新词,均产之于网,用之于网(3G手机网)。曾有学者指出“人民群众是最伟大的语言学家”,这话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证明。对于网络热词的创造者来说,以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今则是“语不雷人死不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惜绞尽脑汁、殚精竭虑地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奇乃至怪异的形式;而就接受和使用者一方来说,往往也是趋之若鹜、喜闻乐用。目前我国社会稳定,舆论自由,文化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人们必然会关注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由最初的无意识、随意的微博到今天一些网站推出的新颖、有思想的微博,都是人们标榜个性、从众心理、求异心理的体现,可见网络热词的发展与国民心理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
例如“伤不起”现象的产生,由网上的“豆瓣”最初使用,后来一些文章标题也开始使用,到2011年的“学法学的人你伤不起”开始,“伤不起”一词开始被网络疯传,甚至人们唱的、说的,动不动就会“伤不起”了。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伤不起”一词的走红,从社会心理学方面分析,社会直觉的力量不可忽视,词汇产生于社会,反映社会,影响社会,用于社会,这个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容易受伤或调侃的心理。
例如“团”现象的产生。字典中“团”有很多义项,其中有两个是“会合在一起”、“工作或活动的集体组织”,网络新词“团购”、“窝窝团”正是利用了这两个义项。“团”现象充分体现了全民需求心理以及诙谐心理。从2010年春夏开始,网购族的生活里出现了一种新鲜的团购消费,窝窝团创始人王赟明从一张电影票的团购得到启发,创办“窝窝团”网站,小到一个蛋糕、一顿饭,大到房子、车子,都可团购,还有一些“团网”如“美团”、“拉手网”、“赶集网”都在不断地吸引着网购族。“今天去团顿饭来吃”、“我打算去团套房子”,“团奴”的规模和房奴、卡奴、孩奴的规模一样在日益扩大。语言有游戏功能,传统的字谜、回文诗等都具备这一点,而现代人借助新的媒体形式,在新的社会意识和心理的作用、牵引下,更是把语言的这一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比如,2012年2月央视一套开播的一个电视剧就叫《团团爱》,电视剧的剧名也深受影响,可见这些网络热词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与作用。
结 语
网络热词作为传统词汇的补充与新生力量产生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是一种社会表达,且网络环境异常复杂,社会环境更是变幻无常,尽管学者普遍认为网络新词的“新鲜”期为10年,而以“给力”为例,此词从2010年9月至今,仅仅不到两年时间就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光芒,似乎鲜为人用了。可见从新词到规范用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不断推敲,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因此,对于网络热词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提高辨别能力,规范使用,保持民族语言的纯粹性。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11.
[2]“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年上编[M].商务印书馆,2010:154.
[3]计慧慧.转型期民意表达的思维特征——网络热词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9上).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新闻传播系)
编校: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