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记者

2012-12-29 00:00:00栗平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1期


  【摘要】本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全媒体记者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我国教学型大学新闻学教育的核心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当中,新闻学教育的核心无疑是教会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精练的语言(文字、声像),还原完完全全的事实真相;高校在教学上应该“术”、“学”并重,在打造专业核心的基础上拓展多重能力和思维深度,并应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打造全媒体记者。
  【关键词】媒介融合;全媒体;记者;培养
  逐利是企业的本性,随着我国媒体去事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媒体作为企业来经营不可避免地具有扩张的冲动,而用有限的人力资源投入获得更多的利益无疑是媒体经营者的第一选择,于是所谓的媒介融合下的全媒体记者就应运而生,全媒体记者是指掌握所有媒体表达语言,具备突破所有不同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多种复合媒体岗位的工作要求,集策划、写作、摄影、摄像、录音、编辑、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与此同时,与业界紧密相连的新闻教育界也纷纷依照业界要求酝酿建立相关专业,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和课程,应社会要求,积极培养全媒体记者,因此要培养全媒体记者必须厘清记者培养的核心。
  培养优秀记者、编辑——新闻学教育的核心
  关于新闻学教育的核心的争论,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即便在2010年12月于重庆举行的全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年会上,各个学校也都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对此做了不同的表述,可以说新闻学教育在我国各校都有各校的特色。但笔者认为在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当中,新闻学教育的核心无疑是教会学生当好记者、编辑,而好记者、好编辑的标准看似很多,实际只有一条,那就是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精练的语言(文字、声像),还原完完全全的真相,这也是新闻从业人员与其他行业人员具有本质不同的地方,就像好医生的标准就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病人的病源并能用最优方案治病一样。
  然而世事万象,纷繁复杂,我们在行进中往往会忘记最初的目标,迷失在沿途的风景中。新闻学教育也是一样,在实际的教学安排中,新闻教育界又有了“学”与“术”孰轻孰重的分歧,有的学者主张重学轻术(就像日本的新闻学教育),认为本科教育不是职业培训班;有的学者则更注重学生职业化的培养(就像美国的新闻学教育),那么我们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应该更偏重于哪一方面呢?
  依笔者所见,这个问题在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当中不应成为一个问题,教学型大学主要履行的职责就是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即所谓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级研究型后备人才,因此教学型大学的选择应该是:“术”、“学”并重,以“术”的培养为中心环节。
  “用声像语言报道新闻”——全媒体记者培养的核心
  现今的专门培养全媒体记者的专业基本没有,而与全媒体记者最相近的专业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大多数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专业描述都是:“本专业根据广播电视发展需要,培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功底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够在各级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机构从事新闻采访、现场报道、策划编排、节目主持等工作的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全媒体记者最核心的技术是影像语言的合理规范表达,而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用声像语言来报道新闻”,单纯用文字报道的记者是报纸和网络文字记者,单纯用静态画面报道的记者是摄影记者,单纯用声音报道的记者是广播记者,用声像一体的电视画面报道的记者是电视记者,那学习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学生要学会什么呢?根据笔者所在高校的教学实践来说,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学生是要兼具以上四种记者的能力的,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身就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上培养全媒体记者是一条捷径。
  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学核心必须要让学生都掌握好自己的专业本领——用声像语言报道新闻,在此基础上再寻求其他方面的突破。
  然而,全媒体记者还面临着一个困境,就是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总的趋向是每个专业从业者都应是职业化的,国外顶级媒体的每个岗位都要求从业者在这一岗位上的专业能力是这个专业最好的,并且这些岗位的设置相当精细,各个岗位职责的划分也是非常科学的,利于专业化而不是利于全才化的,而我国的用人机制却恰恰相反,小农经济的痕迹很深很重,每个小机构甚至每个人都追求全能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万事不求人,追求独立王国。
  关于这一点,著名主持人王利芬博士在其《对话美国电视》中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描述:“西方常常将一个任务切分成几个不同的职能,这几个职能的相加才得以完成任务,其理论基础就是每个人只在一个特别的点具有长项,将每个人的长项相加就得以实现其优势最大化……而我们的组织结构是一层层往下缩小范围,每一个小的团队功能基本相似……究其原因是这种垂直型的而非水平型的权力和职能切分,带来的是一个非开放的、相对封闭的组织,也在客观上倡导了一种万事不求人的心态。”[1]这样的事情在中国被发挥到极致的一个典型现象就是一个新闻的报道,现场可能会来同一个媒体的不同频道、不同栏目的多拨记者,以至于被报道者都搞不清这么多记者都过来,新闻究竟会在哪里播出。
  正是这种管理机制才在我国催生了所谓的全媒体记者、采编播一体化的新概念。
  “术”、“学”并重,在打造专业核心的基础上拓展全媒体记者的多重能力和思维深度
  鉴于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国内媒体机构没有相应的入职专业培训,因此作为教学型大学,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也就是用声像语言报道新闻的能力,相对来说,这主要是“术”的方面;同样也要注重“学”的方面,因为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既要能上手快,同样还要能走得高、走得远,这样才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上培养好全媒体记者。
  因此笔者所在的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因人施教,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注重思维深度拓展和素质提高。
  总体来说,我们将全媒体记者的基本能力划分为以下几项:优美简洁的新闻写作能力,娴熟的新闻静态图片表现能力,练达的有声语言新闻组织能力,准确生动的视听语言运用能力,出色的沟通采访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这几项能力,笔者所在团队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这个专业及全媒体记者专门进行了课程组织和教学设计,每一项能力的培养都是在完成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基础上,在全媒体方面为学生指出自学深造的路径,给学有余力、想提高自己的学生提供学习的途径和相应的指导。
  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主要是在课下通过自学获得相应的能力,课堂变成了教师点拨、评讲重要知识点,以及学生能力展示、PK、教师点评交流的场所,将最终的能力培养目标化解到每一节课的小目标上。另外在校内建立了多种媒体形式的实习教学基地,有校内电视台、校报、手机报、校内广播电台、广播电视新闻实习创作基地等,由教师牵头,学生自己负责新闻的采集、编辑、制作及收视、收听、收看率调查,并且经常对受众进行有组织的调查,接受受众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因为随时有实践的刺激,所以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很强,同时可以把所学知识随时用于实践,所以对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
  另外,学校还在校内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专业实践技能比赛,比如剧本大赛、DV大赛、散文大赛、诗歌大赛等,都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给学生能力的展示提供了平台。
  当然,站得不高,难以望远;想得不深,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培养优秀的全媒体记者,不仅表现在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同样还应该重视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特别注重在新闻理论、新闻伦理、新闻史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要求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对目前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结合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来学习新闻史,以更大更宏观的视野来观照新闻学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面,还开设了相关能力拓展课,包括播音与主持、出镜记者、媒介经营与管理、广告等方面的课程。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培养全媒体记者的方案调整
  我们在对已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全媒体记者培养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针对的培养目标已经不仅仅是为广播电视机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了,而是已经微调成为“会用声像语言进行报道的新闻专业人才”,因此我校学生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就业基本没有任何障碍。
  其实所谓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人才,不过是一专多能的代名词,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掌握专业的广播电视设备进行视听语言的讲述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则是驾轻就熟,只不过文件输出的格式由过去的标准电视制式变成相应的流媒体格式就行了,基本的视听语言表达能力已经具备。
  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在媒介融合发展时,只要进行一点微调就足够培养全媒体记者了,那就是在讲授广播电视编辑制作课程时,除了要求将标准电视技术上的文件讲清楚外,还要扩展到数字视频,逐渐将课程重点转到以数字视频概念为主的非线性编辑体系上面,并且将各种文件格式的内涵和适用范围给学生讲清楚。
  另外,网络和手机媒介在新闻图像的传输方面还有一些特点,在课程的设计上还要针对这些特点进行相应的微调,使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综上所述,全媒体记者要有新闻聚合的头脑,适合各媒体的特点,发挥不同载体的不同组合产生的效应。全媒体记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互动传播的“新闻眼”,挖掘受众的新闻资源,善于与受众互动。还要会写文章、能拍摄、擅互动,熟练进行电脑、手机制作发布。高校可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全媒体记者的培养,应对社会需求进行清晰地把握,根据专业要求认真分析,找到全媒体记者培养的核心,并围绕这一核心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这些能力,在能力的提高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和探索;在培养核心能力的过程中,还要对专业相关领域课程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性传媒人才。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省部级)“河南软实力提升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互动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利芬.对话美国电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75-76.
  (作者为中原工学院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编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