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言节目存在的必要性

2012-12-29 00:00:00杨彦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1期


  【摘要】我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异彩纷呈,各地的语言自成体系,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方言。作者认为,流传于各地的方言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地域文化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积淀而形成的语言,是无法取代的独特地域文化产物;方言节目也是传媒应对竞争的一种形式,能够带动影视节目创新;在普通话处于强势地位的今天,适当利用方言的独特性,对于文化的多样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方言的地域特征决定了方言以及方言节目不会对普通话构成威胁。
  【关键词】方言节目;方言:必要性;普通话
  方言节目引起关注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为了更好地促进地域间的交流沟通,大力倡导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并将之作为教育、窗口行业、广播电视媒体的标准用语。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全国推广了普通话等级测试制度,对学校、媒体、服务业、政府部门要求使用标准的普通话。随着普通话在全国范围的推广普及,方言所受到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方言的使用范围、使用人数和使用环境都在逐渐减少,尤其是在影视节目中,方言的使用还受到限制,方言节目也较为少见。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时代。在这个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时代背后,是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变迁的大背景。“后现代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边沿对中心的解构,就是多元化、平面化,是对深度与崇高的怀疑和疏离。后现代文化脱离了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历时性的发展模式”,“不再是以往那种‘一元定论’的社会”。从反映在影视节目的语言领域来看,就表现为作为某个特定地方特定语言的方言,观众对本地方言广电节目的热衷和对普通话节目的疏离。传统的影视节目形式以庄重、严肃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更喜欢轻松与时尚的节目,人们希望影视节目能够为他们提供消遣娱乐、缓解压力、愉悦身心、角色认同的文化新方式。而在方言影视节目中,原汁原味的生活现象,听起来感觉“粗陋、俗气”的方言,却给人们带来了亲切、独特的感觉,顺应了部分人对文化多元化的内心诉求,自然地为这部分受众所喜闻乐见。
  方言节目的内容多是表现百姓生活,像家长里短、邻里之间、奇闻逸事、各地见闻等等。主持人也往往脱离了播报新闻时的严谨庄重,以诙谐的语言、得体的态势语言,甚至表演的形式融入其中,让观众容易接受,使得貌似严肃的播报变得更加亲切。
  方言是无法取代的独特地域文化产物
  方言节目由于其地域特征受到了所在地区观众的喜爱,这种现象在粤语方言区尤为明显。在粤语方言区,粤语的使用相当普遍,覆盖面广,而普通话的传播却较为有限。粤语的强有力影响,使得非粤语地区的人们感到在交往过程中的不便,但如果因为这种交流的不便就否定方言节目的制作却是不合时宜的。
  方言是不同地域文化最突出最直接的表现。它是语言分化的结果,语言的地方变体形式。通俗地说,方言就是那些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以地区、族群等划分的“小众化”语言。方言是中华民族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一座巨大宝库,是地域文化在历经岁月时代的变迁后凝聚而成,有着历史的积淀,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每种方言都保留着历史文化的特有印记,如二月河笔下的南阳方言,传递着南阳地区的特有风俗文化,带给我们对该地区的独特印记。而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以关中地区独有的文化历史和方言,展现了一部厚重的关中历史画卷。女作家池莉的小说以武汉为生活背景,塑造的众多人物中,武汉话的使用展现了这座江城百姓性格中直爽、热辣、火爆的性格。言语有着任意性,新的言语、新的语言表现形式不时在出现,新的言语被使用得多了也就变成了局域性的方言(地域和行业)。标准的普通话,是我国语言流通中最具强势的语言,尽管大多数人都能够听说普通话,但普通话还是无法取代方言。
  在方言电视节目中,不同地域的语言、民间俚语,展现了民间语言的文化精髓。方言节目就像变化多端的万花筒那样多Q13RmwmA+tXJ70cjVTlg6umUEMRZxsKtxZxuAx3DyjU=姿多彩,它是流动的、鲜活的语言文化历史博物馆,把古老的传统和生活、文化留存下来,为我们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提供了真实的生活窗口和开放的平台。
  在现代汉语的分类中,全国的不同地域使用着七大方言体系。方言的分布区域广,不同的方言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方言的语音。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发展,人际流动、普通话的学习等各方面的制约,在现代社会中,大城市中使用方言交流的情况在逐渐减弱。而方言的衰落也显示着方言所沉积着的地域文化文明的衰落,这对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不利的。方言节目对于保存地域间独特的语言形式,继承和发扬语言的精髓有着重要的彰显作用。方言是本地地域文化的最佳载体。地域文化的表现离开方言就难以形象生动,只有用方言才会有最恰当的表达形式。而方言所在地的一些俚语、俗语,更是只有方言才能原汁原味地展现,离开了方言,一些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元素将难以得到形象的表现。
  方言是影视节目应对竞争的一种有益尝试
  方言有着独具风格的地域特征,有着丰厚的生活基础。在如今的分众传播时代,方言节目借助亲切家常、形象诙谐的方言,利用文化认同感,能有效提高区域内收视率。
  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沟通,笔者发现:我们的校园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可他们对家乡话却并不鄙夷,对方言有着特有的亲切感,对本地区的方言节目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像河南方言版的动画片《猫和老鼠》、河南有线九频道的栏目《村长开汇》、河南方言电影《不是闹着玩的》他们都会经常观看,对其中语言的妙处,常常会忍俊不禁。
  方言节目形式较为多样,有新闻或谈话节目、方言类的情景剧、方言类戏剧等形式。像广东电视栏目的《630新闻》、杭州电视栏目的《阿六头说新闻》、重庆电视栏目的《雾都夜话》、河南有线九频道的《村长开汇》等等。各省市电视台都在积极利用方言节目增强电视节目的竞争力,以得到更多观众的支持。
  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电影导演谢添曾经拍摄了一部豫剧电影《七品芝麻官》,由著名豫剧丑角表演艺术家牛得草主演,由于这部电影故事性、现实意义突出,演员表演精彩,在全国“第四届百花奖”中获得了最佳故事片奖,一时间风靡全国,观看人数众多。而剧中独具韵味的河南话也让许多人津津乐道,男主角的一句河南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也成了很多人学说的一句河南话。
  2010年各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手机》,剧中通过北京城和洛阳乡下两条生活场景的穿插,反映了手机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在国内有很高的收视率。这部剧在纽约的华人圈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都关注着身边的朋友是否看了这部剧,还竞相模仿着剧中人物所说的河南话。华人作家陈九在其博客中针对这种现象写道:“《手机》固然是一部少有的优秀电视剧,但它真是我们学说河南话的全部理由吗?严守礼不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把深藏的、对故乡割不断的思念宣泄出来。这次,碰巧是河南式的。”
  方言节目带动了电视节目的创新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制作方言版节目,能带来节目内容、栏目的整体策划以及文化内涵的一系列变化,推动电视节目的创新,从而有效地提高收视率。
  方言节目能够赢得受众,固然和它的语言形式有着密切的关联。方言节目竞争的核心在于本地化特征。在和学生了解他们所熟悉的电视栏目时,像河南台的《村长开汇》,学生们都经常收看。通过栏目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学生喜欢看方言类节目,不仅仅是因为方言的使用,还有节目内容和身边生活的贴近、所选事件对受众的兴趣吸引等等。“形式突出”、“内容为王”,这些新闻竞争要素对方言节目起着指向的作用。
  《阿六头说新闻》的制片人翁晓华阐述制作这档节目的理念时说:“我们做电视新闻的人必须把新闻价值建立在我们认为受众最感兴趣的话题上。而最能体现受众兴趣的话题莫过于社会新闻了。我们从平民百姓的兴趣点去编排新闻内容,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柴米油盐变成电视屏幕上关注的重要领域。”由此可见,方言节目只有认识到服务于民众,让百姓喜闻乐见,才是提高节目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电视节目只有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够成为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形式。
  正由于人们对方言的认同感,制作方言电视节目,已成为地方电视台的一道“独特风景”。像河南电视台经常邀请本土相声演员范军主持节目,范军在主持节目中经常发挥其语言优势,娴熟地使用多种地方方言,使得观众赞叹不已。范军和其搭档亚峰在河南电视剧频道主持了一档河南本土的脱口秀节目《稀饭泡菜》,这档节目的突出特点是两个主持人用河南普通话播讲,借河南生活元素,引发观众领略河南方言的幽默,认同本地的地域文化色彩。在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中,主持人安峰和周志华,按照自己的语言风格组织稿件、评说新闻,用杭州话的谐音俚语俗语播出新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方言的地域性和百姓的乐于观看,积极制作有特色的方言节目,成了各地方电视台推陈出新、不断尝试的节目形式,在发扬地域特色上方言节目的优势显而易见。
  方言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对普通话的传播影响有限
  方言节目流传于一定区域,在语言媒介中,方言始终处于支流的地位。普通话作为我国推行的全民语言,始终占据着语言的主导地位,方言和方言电视节目,不会削弱普通话的优势地位。比如在粤语方言区,普通话被称为“国语”,这说明了粤语群众对普通话强势地位和权威性的认同感。
  语言在流通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普通话中的很多词汇来源于方言,比如“酒楼、打工、炒鱿鱼”等来自粤方言,“尴尬、懊恼、垃圾”等来自吴方言。方言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吸收了普通话中的许多词语,废弃了一些不雅的粗话和词汇。
  针对方言节目对普通话传播中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各地方电视台在制作节目时也注意采用一些更为恰当的方式。比如在方言节目播出中打上普通话字幕,使不懂方言的观众不受影响,控制方言节目的数量和时长。这些积极的措施,既保证了普通话的传播,也为观众了解本地文化、熟悉方言提供了好的平台。
  在现实生活中,方言区的人们使用方言交流仍是一种普遍现象,方言在特定地域内传播着信息,承载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和沟通。而能够娴熟使用普通话交流的群众也越来越多。这样看来,推广普通话与使用方言是不矛盾的,方言仅仅是本地域范围内的一种交流的语言,并不适合在全国通用。
  方言节目还在继续着有益的实践与探索,积极引导方言电视节目朝着积极、健康、独特性的方向发展,应该是方言节目的美好前景。方言节目应该成为影视节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方言和普通话各具特性,能够和谐共处于影视这个媒介中,给全国人民带来更多精彩的文化享受。
  参考文献:
  [1]刘艳.方言电视节目的“利”与“弊”[J].新闻爱好者,2008(1).
  [2]苏祝平.方言电视节目:在普通话推广与地域文化传承之间[J].现代传播,2007(2).
  [3]龚小平.电视方言节目的生存与发展[J].新闻窗,2007(4).
  [4]柯玮倩.从方言电视节目的现状看方言主持人的发展空间[J].南方论刊,2009(1).
  [5]温端政.方言与俗语研究——温端政语言学论文选集[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6]敬文东.被委以重任的方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刘昊元.试论节目主持人使用方言问题[J].电影评价,2008(2).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贸易学校)
  编校: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