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板块”:社会转型期新闻评论的新气象

2012-12-29 00:00:00李鹏飞颜廷昆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1期


  【摘要】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媒体的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南方板块”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评论阵地,其创新意识及发展壮大的路径值得所有媒体学习与思考。本文主要从南方时评的角度简要分析“南方板块”的创新之道,通过分析其创新特色、角色定位、影响等方面归结出值得借鉴的部分。
  【关键词】南方板块;新闻评论;创新
  众所周知,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媒体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排头兵,自然也走在了全国的前沿。仅广州一地,就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三大传媒巨头。南方传媒的成功与其自身的理念、定位、内容、特色等紧密联系,它们均有独到的创新之处,值得全国新闻媒体学习与思考。
  作为一家媒体,最能说明自己的,莫过于新闻评论,这代表了媒体的一种立场,一种身份,一种特色。“南方板块”就是指东南沿海一带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南风窗》等全国著名的报纸期刊中的能代表自己立场的新闻评论集合。我们不能否认,“南方板块”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了自己的创新之道,并在新时期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一
  在全国近2000家纸媒市场中,能以新闻评论独领风骚的为数不多,能以创新改革推进新闻评论乃至纸媒发展的更不多见,而“南方板块”里的新闻评论就以坚定的创新特色维护了自己的纸媒地位,简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以时政为主,时刻关注社会发展进程。在外国新闻史中,作为报纸典范的《纽约时报》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思路,它虽是美国出版全球发行的报纸,但其世界影响力仅次于《泰晤士报》。它的新闻评论开通自由,主要以时政为主,时刻关注全球重大事件,因此《纽约时报》被称作“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档案记录报”。[1]
  “南方板块”在这方面与《纽约时报》评论版极其相似,不管在新闻评论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强于国内其他媒体。众所周知,当下中国正处在历史转型期,是国家与社会在前进道路上的探索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是国家领导,还是普通百姓,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这一历史的见证者参与其中。因此,在这个转型中,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等问题,都是我们积极关注的重要话题,而“南方板块”正是基于此才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赞扬。
  把握“公权力”,开创独特的评论视角。“南方板块”在评论角度方面做得比较坚定,那就是以“公权力”的角度和“国际”视野,来关注社会公共领域。“南方板块”的新闻评论涉及法治、公权、民主等领域,秉持客观、公正、公平、正义的原则对权力部门进行监督。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南方板块”也会在新闻评论中引入国外学者专家的观点,以一种国际视野来看待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其关注的社会公共领域,重点是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南风窗》的独家策划就是个很好的证明,关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建设、法制建设,以公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正如它的口号“关注社会现实,深入社会肌理,推动社会发展”。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是《南方都市报》的时评,“议论家国大事,绝非策论颂词;诉求启蒙公民,拒绝说教布道”[2]。
  坚持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策略。“南方板块”新闻评论的创新特色还体现在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网络与纸质相结合的策略上。
  “南方板块”的新闻评论不是简简单单的发表个人见解,而是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特别是调查性报道,在给人以信服力的同时也造就了自己的舆论声势。例如《南方周末》,新闻评论版与新闻、经济、时局等版积极互动,新闻报道与大众评论相结合。在读者来信一栏里,每期都有读者来信评论各版的新闻报道。这既提高了读者的参与热情,又为《南方周末》提供了丰富的反馈信息,一举两得。随着网络的兴起,各媒体逐步开通了自己的网络版或电子版,以争取在网络世界中分一杯羹。“南方板块”在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时候也别出心裁,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后面都留有读者评论的板块。
  开创“以人为本,以公众为先”的立场与风格。作为社会的公器,媒体应站在谁的立场上,一直是新闻界争议的话题。“南方板块”在全国较早地把自己的立场定格在公众一边。而公众立场、平民化的特色最主要的体现就在于新闻评论上。“南方板块”的新闻评论一改传统媒体政党新闻突出的一贯风格,将重大的公众新闻提上来,以公众所急、所需为根本出发点,以自己的声音与公众的声音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做出了表率。2004年4月以后,《南方都市报》历史性地将其时评版扩大至两个整版,A叠封二版为“社论”版,代表报社立场和态度;A叠封三版或封四版为“来论”版(包括众论和个论),开放为平民参与评论。2006年10月,《南方都市报》又进行了改版,A02版继续刊登社论,表达本报立场;A1叠A30、A31版刊登个论和众论,个论继续由精英人士撰写对社会热点的个人见解,开展讨论,百家争鸣;全新设置的众论版,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公共言论空间。[3]这样,社论、众论、个论构成了《南方都市报》的时评板块,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言论平台。
  打造“兼容百家、百家争鸣”的突出风格。一个媒体在坚持自己的立场、特色的同时,能否以兼容并包的姿态与媒体外资源相结合是考量一个媒体发展潜力与受欢迎程度的重要标准。“南方板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有特色。《南方周末》评论中的“自由谈版”,主要是对时事的个人见解,如《公民巡视》、《一家之言》、《社会把脉》等,“评中评版”,主要是选取上周海内外报纸的精华评论,并给以点评。《南方都市报》确立的“推荐”栏目,主要介绍其他媒体刊登的精华文章,“来信或来论”栏目,把公众评论中观点性的部分做一个精粹化的呈现,其“个论”栏目,由精英知识分子撰写对社会热点的个人见解,开展讨论,百家争鸣。“南方板块”此举不仅体现了媒体取长补短、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特色,更显示出媒体的多元化策略,为公众提供不同的评论视角和观点,供大家参考评析。
  二
  “南方板块”的成功我们有目共睹,其创新之道也得到公众及新闻界的认可,其中既有社会转型期的发展需要,也有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作保障,开放先进的媒体理念也提供了强大的引导力,显示出了新闻界的新气象,为全国媒体的创新改革提供了借鉴。
  监督改革开放,推动社会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家社会在前进道路上的探索需要随时修正与补充,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也在随着社会整合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处在转型期中的媒体既要努力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向,又要努力克服自身机制的复杂性、矛盾性,在这个过程中监督与推动国家社会的改革发展,真正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瞭望者。
  引导公众舆论,承担社会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南方板块”真正是媒体责任的兑现者。处在社会变革转型期的媒体,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于公众,推动社会发展。“南方板块”的成员从定位到运作,从理念到实践,无一不是在兑现媒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一承诺。
  1997年起秦朔担任《南风窗》总编辑,实现了这份期刊向“有责任感的政经杂志”的转型,以其坚守正义、呼唤良知、倡导理性的先进理念容纳了政经评论、改革走向、民主法制等内容,结合社会主流文化引导公众舆论,随着后来的逐步清晰定位,渐渐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政经杂志,也被公认为是媒体中的社会责任承担者。
  代表公众说话,维护社会公正。传统媒体由于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在立场方面大多站在强势群体一边,在媒介话语权上未能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正如王志安所云:“媒体有‘偏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社会只有一种‘偏见’!”[4]“南方板块”根据社会发展具体形势及自身特色,打出了公众立场的创新点,成为平衡国内媒体话语权的不可或缺的一员。
  美国学者科恩曾说过,“报纸也许多数时候在告诉人们持什么观点方面并不成功,而在告诉人们考虑什么问题方面却惊人的成功”[5]。“南方板块”在启发大众、引导大众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尝试已经让社会看到了社会公正之所在,正如《南方的立场》里的一句话:“媒体就是社会的声音,声音就是世界的希望,有存在就有声音,有声音就有一切,2008年最大的改变,就是声音越来越响亮;2008年最大的进步,就是声音越来越多元。”[2]
  三
  我们不可否认,“南方板块”的创新特色及其成功具有历史性意义,但伴随着尝试与探索,它也显露出一些问题,这是它亟待改进的地方,也是全国媒体引以为戒的地方。
  评论的可读性问题。尽管“南方板块”的新闻评论已经突出了公众特色,但也不乏学术性、专业性太强的文章,读起来有点难懂。这样的文章,普通大众难免会有些反感。
  《南方都市报》时评部负责人李文凯这样表述,“这显然不应当是以某个职业为界限的划分,而应当是一个以是否掌握系统的认知工具为界限的划分。‘公民写作’时代,为数不少的人都有表达的欲望,也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但这其中的许多发言,多是以知识的碎片为工具,论证的角度、过程与结论,也因此往往难有独特价值。与此相对,那些具有系统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知识背景的研究人员与知识分子,以及具备丰富阅历感知的经验主义媒体人,则能够有完整的知识架构”[6]。这些人因自身知识背景而成为《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的主要作者群体,而平民百姓的言论相对较少,平民平台受到了一定限制。
  创作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南方板块”中的新闻评论专栏作家结构过于单一,这些作者一般都是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在知识的全面性上虽然有优势,但终究不能代表各方立场,因此作者队伍有待进一步扩大,要吸纳多方面的声音,真正做到百家争鸣。
  大众评论、来信的核实问题。大众评论的设置,无疑得到了大众2/TpM6g5YGtRG/6y9Q1Z8w==的欢迎,在得到大众积极响应投稿评论的同时,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信息核实的问题。很多读者来信不光是对媒体评论的反映,更多的是读者提供的新的新闻评论,其涉及的新闻事件一般不为媒体熟知,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核实就成为“南方板块”比较棘手的重要问题。
  公众评论质量问题。“南方板块”所展现的公众的评论,从一定意义上讲,缺乏威力和冲击力,从语言的犀利性、分析的深刻程度等方面都有相对意义上的不足,可以说“庸常评论”多。这与公众定位、群众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他们与精英阶层比起来无论是在思想深度还是在表达技巧方面都显得软弱。如何提高公众队伍的评论质量,成为“南方板块”不得不思考的一大难题。
  在中国转型期诞生的“南方板块”迎合时代发展潮流,引领全国风气之先,在新闻评论方面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做出了优秀的成绩,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方板块”成功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指自己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为全国做出了表率,是我国新闻传播创新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值得所有媒体人学习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7):228.
  [2]李文凯,周筱赟.《南方的立场》·序[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4.
  [3]颜廷昆.为公众说话,让公众说话——浅析《南方都市报》时评之公众平台[J].青年记者,2009(9):36.
  [4]王志安.媒体可以有偏见吗[J].青年记者,2008(10):94.
  [5]Maxwell Mccombs,Donald Shaw著,袁杨杨,译.大众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M]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10.
  [6]南方都市报主编.热言时代——南方都市报时评精选[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