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微博对舆论生态的重塑功能

2012-12-29 00:00:00司维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1期


  【摘要】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获取的平台。微博具有独特的传播特征。从微博传播的主客体、传播的方式、介质、效果、内容等方面观照,微博带来了中国社会舆论生成机制的改变和公众参与公共领域、社会生活的改变,正在重塑信息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
  【关键词】微博;舆论生态;传播;重塑;改变
  当今时代是一个媒介变革的年代。互联网是这场革命的核心力量。从BBS到门户网站,从博客到微博,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正在改变着舆论生态,重塑着公共生活。在我们身边,4.85亿网民,两亿多微博用户,每天数千万条的原创微博,构成了一幅“众声喧哗”的图景。微博以尤为迅猛的势头,正在重塑着信息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微博的定义为切入点,结合对微博传播的方式、介质、效果、内容的分析,探究微博对舆论生态的重塑功能。
  微博(MicroBlog),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个字的内容更新信息。
  在国内,著名的新媒体领域研究学者陈永东,曾经给出了微博的定义,认为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信息的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这其中,有四个关键词需要把握:一是关注机制,可以单向也可以双向;二是简短内容,通常为140字;三是广播式,即公开的信息,谁都可以浏览;四是社交网络平台,即把微博归为社交网络。因此,140字的字符与其说是限制,不如说更符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在等车时、坐车中、吃饭时,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2011年12月26日,易观国际发布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底,中国微博运营商市场活跃账户规模为2.54亿,较2010年增长150.7%。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微博已成为仅次于媒体新闻的第二大舆情源头。微博报道新闻、微博发布信息和微博问政等政治与社会应用方式,不断进入我们的视线。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微博的力量也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一人一博,改变中国”、“微博微博,势不微,力不薄”都形象地诠释了微博舆论的影响力。
  微博传播的鲜明特征
  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交流、交往的技术平台,有着鲜明的与以往传播工具、传播平台不同的特点,既在技术设置上契合了人性的需求,又在传播功能上契合了当下中国社会的需求,以狂飙突进的速度和无坚不摧的力度,逐渐占领并主宰着中国的舆论场域。
  微博传播的迅捷性和传播效应的裂变性。微博的传播速度是迅雷闪电式的传播。在全球首发汶川地震消息的是推特(twitter),在全国首发玉树地震的是新浪微博。当一个舆论事件在第一时间被公众舆论主体所获取,它就会以极为迅捷的速度传播。这样,自己的意见在群体中得到迅速互换,然后产生的“结论”,就指向明确的群众意见,从而形成群体舆论。群体舆论又可与群体舆论之间达成意见互换,形成威力更强大、更形象、更广泛的公共舆论。公共舆论有时甚至可以左右政府的决策。最典型的事件是邓飞等人在微博上发起“免费的午餐”公益行动,得到了广大博友的热情支持和参与。这一民间行为引领了国家行动。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这个以微博牵头的民间公益组织担当了领头羊的角色,而政府力量的介入必将对这一公益事业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微博舆论传播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传播效应的裂变性。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状传播和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形成了链状、环状、树状相结合的传播结构,实现了舆论的裂变式传播。其独有的“信息聚合—临界点—信息裂变”传播形式,在一条信息发布后,经过种种联系产生了许多切入点和信息种类,这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迅捷和广泛。比如“微博上直播了湖北人彭高峰去江苏邳州寻子成功的经过,引起网友强烈关注”,与此相关的微博多达152万多条。再比如某一被关注的用户发布信息后,其粉丝A、B、C、D……都可以接收到信息,同时,如果甲觉得乙的某条微博不错,当他转发时,这条微博会立即同步到甲的微博里,同时,甲的粉丝A、B、C、D……也会接收到这条信息实现裂变式传播,致使裂变式传播呈几何级式放大。
  微博舆论的草根性和广泛性。微博的草根性。可从三个角度看,一是微博的注册形式简单,通过邮箱就可完成注册;二是微博的操作简便易学,对没有互联网基础的人来说也不困难;三是微博发布的信息短小精悍,却影响巨大。以往的舆情可能只是官方一家或数家之言,今后,人们可通过微博自由传播、平等传播、实时传播、互动传播等方式,更民主地参与舆论的发布和监督,人们更方便快捷地接近舆论完全对立交叉的多种版本和意见,更快捷地接近真相,甚至造成舆论声势,引导舆论方向,参与最终决策。
  微博的广泛性。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新闻主播、新闻观察员、评论员,都可以拥有粉丝,都可以生产“注意力经济”。这就形成了舆论主体的广泛性。这是其他舆论生态所不具备的。微博内容可以是世间万象,也可以是时政大事、民生民情……这就形成了舆论客体的广泛性。当结合了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因素、舆论的韧性和舆论的功能表现等,就形成了舆论场。
  微博舆论的群体极化性。所谓群体极化性,是指在决策心理学中,人们把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相比较时,得到如此结论:即集体决策往往是更保守或更冒险的两个极端对立的心理现象。群体极化性又被称为组极化效应。莫斯科维希和扎瓦罗尼的研究表明,群体极化效应往往发生在非正式群体的决策中,而微博的草根性为群体极化效应提供了客观因素。在微博舆论中,这种群体极化效应更容易促成舆论效应的形成。人们可以选择性接受、理解、关注、记忆微博事件,当某一事件和现象被多个主体做出选择时,这些主体就会形成自己的微博圈子,意即非正式群体决策圈子,这种圈子可导致已有认知结构的固化。
  微博传播的整合性和“对冲”性。微博传播,是一种人与人之间通过评论、转载、留言、围观等方式实现的互动交流。它是各种意见、各种言论交会、交流、交锋,引发网络混战的过程。它是事件不断流动、变化、发展的话语平台。其间,传统媒体也参与跟踪。微博言论总是能将其他传统媒体的声音包容进来,并在共时性互动过程中,有所吸纳、有所整合。微博改变了以往的舆论格局——“真理越辩越明”的情形,使今天舆论的走向呈现十分复杂的情形。微博用户的大量原创因而爆发性地被生产出来,个体碎片状的生活被聚合、叠加成了更真实、更全面的主客观世界,一张丰富多彩的大网与现实生活交会而难分彼此。
  微博传播的“对冲性”,是指它遵循了自身的“生态逻辑”,各种观点波涛汹涌般地呈现,又如大浪淘沙似的碰撞,逐步形成多元互补的格局。微博世界既不可能成为“谣言的庇护地”,也不可能是“愤青的会所”,更不是“理想的国度”。只要信息正常安全流动,微博舆论就具有某种“对冲”功能。金庸“被死亡”的谣言,在微博世界里自生自灭。日本地震后的中国抢盐事件中,微博成为辟谣的主力。实践表明,充分透明公开的舆论表达和讨论,有利于舆论的生态平衡。
  微博对舆论生态的重塑功能
  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带来中国社会舆论生成机制的改变和公众参与公共领域、社会生活的改变,并重塑着舆论生态。
  从舆论的主客体身份来看,微博用户的身份不再单纯的是传统媒体的“受众”。其中,每个人都集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于一体,传播的主体、客体的区分,不再那么明显。过去,媒体可以垄断话语空间和控制政治生态的走向,而微博时代,话语权日益扁平化,这种垄断已经丧失了强制力。微博充分体现了信息聚合、共享、发散的原则。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发表评论、意见或者转载。
  微博重塑了舆论传播的方式。突发事件不再先加工后曝光,而是具有原创性和即时性。它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在直接发掘新的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体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例如在2011年“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微博扮演了众多角色——事故发生之初,微博是最早的信息源头;事故发生之中,微博随即成了事发动车乘客的亲友发布寻亲信息的平台;事故发生之后,微博相继扮演了辟谣阵地、“防骗提醒”发布者、献血倡议发出者等角色,其巨大的传播力量对事故救援等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正是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微博与传统媒体融合,就形成了强大的媒体聚合效应,并深刻改变着传统媒体的新闻采写传播方式,和公众更加接近,形成黏性互动。
  从传播的介质来说,新闻微博作为纽带,可以建立起个人与传媒,传媒与国家、社会和公共领域之间广泛深入的良性互动,从而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比如,近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实名认证的政务微博“上海发布”掀起了一股“网络旋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说,“政务微博既有利于政府及时传播信息,又有利于政府倾听网络民意,还能强化政府与公众之间的高效交流和紧密互动,提高人民的参政议政水平。从而推动政府决策和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和科学化。”
  从传播效果看,一个成功的舆论监督过程包括:认知→判断→行动。微博舆情近年多次影响公共管理的政策议程,促进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如“郭美美炫富事件”令中国红十字总会、商业系统红十字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危机,也引出了民政部制定的《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从而增强慈善捐助信息的透明度。微博爆料“小悦悦”被撞后,18个路人默然走过,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道德与良知的全民检讨。广东省社工委组织“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弘扬见义勇为精神”讨论会,佛山市政府奖励救人者2万元的举措,都或多或少地促进了社会改变。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对公共事务和政策的影响会越发深入。
  从微博关注的内容看,微博关注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产生的结果也无可预料。今年“微博打拐”注定成为载入微博史册的大事:经由于建嵘、薛蛮子等网络公民的思考,把一个善念变成了公民行动,使失踪4年的彭文乐等小宝贝重回父母怀抱。浙江某县国土局局长的妻子,检举老公的“微博反腐”事件。南京白下区警方的“微博追逃”令犯罪嫌疑人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而自首等。未来,微博在你我的生活中将扮演着不可或缺、无所不能的重要角色,将成为改变人们的思维、改变社会的重要载体。
  微博事件,一般都遵从了这样的规律:先是舆论主体在微博上爆料,意见领袖们跟风表态讨论,然后群众围观,最后民意或多或少影响决策和游戏规则。这表明,微博早就远远超越了传播手段或中性工具的范畴,而带有社会力量,甚至政治势力的属性。当前,微博凭借短、平、快等优势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微博舆论场”。微博的传播特性,加速了舆论的形成和扩散,实名认证制提升了微博舆论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庞大的用户群使微博舆论场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调查结果预测,微博用户的爆发性增长将出现在2012年。“日常生活媒介化,媒介生活日常化”。从个人的生活琐事到体育运动盛事,再到全球性的灾难性事件,微博已经成为全球网民表情达意的重要渠道,谁都不敢轻视微博的影响力。
  微博为公众带来了新的话语空间,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模式和公众的媒体习惯。微博正在重塑着舆论生态,标志着新媒体信息传播走进了崭新的历史时代。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