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怎样把学生带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下面结合数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
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羊儿在咩咩地吃草,学生感到新奇,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我乘机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羊最多能走多远?(2)羊走一圈有多远?(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一下子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枯燥的数学题变得亲切、灵动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解决了数学问题。
实践证明: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促使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降低难度,更便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借助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被激活时,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你们能不能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自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学生纷纷动手操作:有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操作:“谁能用一个梯形通过剪拼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学生情绪高涨,主动探索,他们在这种操作情境中积极参与学习,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体现。
(作者单位 河北省永清县韩村寄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