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切割式习作教学法

2012-12-29 00:00:00李蓓蓓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2期

习作教学一直以来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虽然说现在在习作研究上有许多成果,比如快乐作文、轻松作文等等,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果你没有一个系统的实施、系列的训练,就达不到这些研究成果中所提到的美好的结果。就拿我来说吧,在习作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也采用活动的形式,先领着学生玩,在玩之后或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然后,理清写作思路或写作提纲,最后让学生动笔。有心的学生会按照你所引导的去写,并且写得不错,但是原本就不会写作的学生水平还是和原来一样,几句话就把过程写完,不仅写不出生动、具体的地方,而且有时为了凑字数,语言还啰哩啰嗦。我也经常在反思:为什么学生写作文还没得写呢?游戏也做了,活动也搞了,然后把这中间的过程写下来,突出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是有些学生就是写不多呢?

后来,在我们学校举行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接触了“切割式习作教学法”这一概念。这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前作文教学理念。前作文教学的精髓就是如何在学生作文前帮助学生“摄取生活素材”,如何“诱导学生产生表达激情”,“把作文写出快乐来”。虽然我没有亲自聆听过李教授的精彩演讲,也没有深入学习过他的前作文教学,但我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热情,还是满怀欣喜地上路了。我自己试探着上了这么几节切割式的习作课,就拿本学期来说,我任教五年级的语文,《习作3》观察植物的落叶,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写一篇习作。当我看到这篇习作时,我立即想起了切割式习作教学法。我借助《秋天的树叶》这一篇习作具体的谈一谈我的切割式习作教学法。这次习作分为三大步,一是详写一种叶子,二是略写一到两种叶子,三是加上开头和结尾,写好过渡句。

一、详写一种叶子

这次习作课,我让孩子先写文章的主体部分,即详写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叶子。上课之初,我让孩子拿出自己周末采集的各种落叶,小组内相互看一看,说一说自己都采集了哪些树叶,然后选择一片自己最喜欢的树叶进行观察。这第一次的观察是基于孩子个人喜好和个人经验下的观察,所以观察的角度和方法都是自己随心所欲的。观察结束后,我让学生起来介绍一下自己观察到的树叶,其他学生注意听。注意这位发言的学生都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树叶,又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树叶的。经过几个学生的发言,学生总结出可以从形状、颜色、手感、叶脉、气味等方面去观察树叶,而且也提炼出了学生在介绍时用到的方法,有比喻、有对比、有想象。可是,通过学生的说,我发现他们观察的并不仔细。所以,我又顺势引导,怎样才算是仔细观察。在形状上,叶子的大小是相比较而言的,你可以将它与多种叶子相比较,而不是只与一种叶子相对比,这样读者心中才会更清晰。在颜色上,学生只注意到他手中的这片叶子,只看到了叶子背面与正面的颜色差别,却没有想一想这种叶子在老时是什么颜色,在嫩时是什么颜色,在屋里看是什么样,在阳光底下是什么样,对着阳光看又是什么样。我提及此,学生恍然大悟,纷纷拿到阳光底下去左看右看,拿着学生手中采集到的不同老嫩程度的叶子去看。我想,经过这一番看,光叶子的颜色就够学生写上一段的了。在叶脉上,学生利用想象,写出了叶脉的形状。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对叶子进行了第二次观察,这次观察,细致得多了,所以,当我让他们动手写下刚才观察的情况时,学生提笔就写,就连我们班平时写文章少的董帅华都写了整整一大段,这一大段比他平时写的一篇作文都长。写时,我让学生空上五、六行,直接写段落。在学生写的过程中,我指名写得有特点的学生起来读一读自己写的段落,其他学生予以点评。对出现问题的地方,也指名学生读一读,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经过一番点评之后,学生对怎样写好此段已做到心中有数了。

当学生写得差不多时,我让他们停笔,接着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树叶。这是第三次观察了,这一次的观察是让学生将刚才自己最喜欢的树叶揉一揉,听,会发出什么声音;看,会出现什么现象;想,揉后的叶子让你想到什么,揉后的情况和你预想的是不是一样。在一番揉搓之后,学生发出了感叹声、惊讶声,有的树叶已然碎掉,我顺势问了一句:“这是为什么?”学生告诉我:“这是因为这片树叶已经干掉,没有水分了,相反,那没有粉身碎骨的,还比较新鲜,保有一些水分。”而那碎掉却仍靠叶脉连接在一起的叶子,让学生想到了许多,他们想到了“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们想到了树叶那顽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他们想到了父母与孩子的骨肉相连……学生的想法让我赞叹。经历了第三次的观察,再让他们动笔写出刚才看到的、想到的,又是一段。

二、略写一到两种叶子

在详写了学生最喜欢的叶子之后,我就让学生运用刚才教给他们的观察方法,去观察另外一到两种叶子,接着写下来。在写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观察角度去写,当然也可选择自己觉得有特点的方面去写。同样,略写的片段也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我还是运用指名读范文,学生共同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写作。

三、加上开头和结尾,写好过渡句

文章的主体部分写完了,剩下的就是加上开头和结尾,并且将文章的每一部分,利用过渡句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刚才每一个片段连接成一篇整体和谐的文章。

此篇习作的开头,学生想到了两种,一种是写周末自己去郊游、秋游时的总体印象,采集了树叶,引出下文。另一种是写对秋天的赞美,引出落叶。(课件出示学生的两种开头)文章的结尾,学生多以表达自己对树叶的喜爱之情和感受来收尾。

文章的过渡句学生利用关联词“不仅……而且……”“不仅……还……”或其他形式,将原来写的两大部分巧妙地连在一起。

这样一篇文章就完成了,学生将文章连起来读一读,再自行修改。完成整篇文章之后,学生惊叹自己竟然写了这么多,我们班的丁冠文,在下课时草稿还没打完,软皮本就写了两张多纸,跑过来告诉我:“老师,你看我写了这么多,这还没写完呢!”我也惊讶学生这次确实写得比平时的习作要多,就连我们班平时那几个写作老大难都写了一张半纸,要知道,在平时写作文他们最多只写多半张纸,那还是在百般无奈之下完成的。

我尝试了几次这种切割式的写作方法,发现这样确实能让学生的写作变得轻松起来,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有东西去写。我很赞同李白坚教授的观点:走就是好。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就像教小孩子学走路一样,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走”,可以歪歪扭扭地走,甚至颠颠倒倒地走,你见过哪个妈妈对刚学走路的孩子规定姿势的?那样孩子还会走吗?——写作方法不宜做太大的要求,不要用写作方法束缚学生。小学阶段如何让学生“写多”最重要,如同做衣服,先要有足够的“布料”,然后再去“剪裁”。

“把作文写出快乐来。”一句看似随意的话其实正道出了我们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愿景。“快乐”二字是学生作文学习的起点和归宿,也应当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习作研究的起点和追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就看我们教师怎样去引导!

(作者单位 潍坊中新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