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把握历史课堂提问技巧

2012-12-29 00:00:00耿成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2期

摘 要: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提问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用好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从提问的准确度、新颖度、难度、深度及灵活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学;提问;技巧

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常见行为,是教学的基本方法。科学巧妙的问话,会活跃课堂氛围,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讲究提问的技巧,是广大教师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孜孜追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课堂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王夫之提出:“应该发挥学生的潜力,在已知已能的基础上,把学生推向未知未能,以求上进。”教师应该尽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将你询问的、鼓励的眼神尽可能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那么,该如何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准确度

提问必须做到设问准确,答案指向性明确。如,“秦朝统一东方六国是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个诸侯国?”这个问题具体明确“完成”“先后”四个字的运用,指向性明确。如若改为:“秦灭六国在哪一年?灭了哪几个国家?”问题设置的指向性就不明确,在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上含糊不清,学生难以给出你想要的准确答案。指向性明确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提问。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为问而问的现象。很多提问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表达方式,或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读一段课文内容,或重复教师刚讲过的话,这种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

二、新颖度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类问题味如嚼蜡,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他们积极思维。若一反常规地发问:“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却首先在英国爆发呢?”这类问题,学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能激起思维的波澜,这就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巩固和深化。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如,“戊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改为:“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呢?”前者只需要死记硬背便可作答,后者则须通过思考,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寻找答案。

三、难度

通过设疑、解惑,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设计的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于简单,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所以,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问题设置没有问题,只是多数学生不理解题目意思。如果改为:“从夏至明清各个朝代,地方政治制度各是什么?”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难度就降低了很多,自然也就很容易回答了。

四、深度

较高水平的问题能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多元思维的产生。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教师提问应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性。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既有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横向拓展,又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纵深发掘,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浅知到深知、由少知到多知转化,从而引起认识上的升华。

五、灵活度

课堂提问是讲究技巧的,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提问。比如,疏导式提问就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或者采用迂回式提问,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当然,也可以采用教师问学生,学生互相提问,甚至也可让学生针对教材提出问题。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对学生的回答能迅速地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反应,鼓励他们质疑提问,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不仅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控课堂教学的过程,强化知识信息的传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

[2]金传宝.美国关于教师提问技巧的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7(2).

[3]钱洪潮.谈谈历史提问中“度”的把握.历史教学,2005(6).

(作者单位 江苏省洪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