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点滴谈

2012-12-29 00:00:00关慧平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2期

摘 要:从四个方面谈了让学生喜爱作文,激发其兴趣的做法。

关键词:目的;广泛阅读;贴近生活;系统练习

多年的中学语文和作文教学实践,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真正使学生了解作文,喜爱作文,就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不断强化其作文写作的具体科学方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树立“观察世界,感悟生活,书写感受,不断提高”的作文写作观念,从而让学生成为驾驭作文写作的真正主人。具体说来,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明确目的,引起重视

必要的语文写作目的及其意义的教育,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于作文指导,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七年级开始,就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是针对学生较普遍存在的“害怕作文,甚至重理轻文”的倾向,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班会总结、优秀日记交流等各种机会,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渗透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重要性教育,使学生明白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要“全面发展,文理并重”更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作文写作功底。

二、广泛阅读,博闻强记

学生写作文,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提笔在手,思路打不开,无话可说。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作文写作的素材缺少必要的量的积累。如何弥补上述缺陷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广泛阅读。

鲁迅先生在《致颜黎民》的信中曾这样说道:“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教学中,除了语文系统知识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学生引进书籍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多读书。这里多读书主要有包括以下两点意思:一个是多读语文教材,一个是多读课外书籍。对教材来说,强调精读活学,博闻强记;对课外书籍来说,强调泛读积累,而且要持之以恒地读。例如,《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所指定的书目,古今中外一些名著、优秀作文选等,并要求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中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活动空间毕竟又是有限和狭小的。如果不注意引导他们从课堂上,尤其是要在课外阅读中大量地汲取前人的思想和一定的文化,获得间接的知识,怎么会做到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呢?因此,必须理解鲁迅先生的至理名言:“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要牢记“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苏霍姆林斯基语)

三、贴近生活,积累素材

日常作文,总有学生抱怨:生活太平淡,尽是些平常琐事,这些材料无法捕捉,更不能成文啊……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和理解。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经这样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认真观察和真实的生活体验,手中和脑海中没有足够的写作素材,临时搞突击,胡乱构思、瞎编乱造是无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的。这就要求平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妨用眼睛去看8UI87WyHOHcKvRsEOIiTLw==,用心去思考,用笔去记录,这可以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给学生创造“观察积累”的条件:诸如口头小作文比赛,组织春游秋游,清明扫墓,学习雷锋、继承先烈遗志、安全教育月、课间操评比、近视眼防治、欢度校庆,节日游园等活动,每次活动前都向学生布置观察要求,活动后即以活动内容写日记,命题或自由命题写周记或者作文,把作文教学与各项有意义的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贴近生活观察积累”,能够拉近学生和大自然、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师生、同学之间的距离,为写作素材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架起沟通的桥梁。诚如培根所言:“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四、系统练习,不断提高

根据不同年级的作文训练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作文写作训练,不断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择取舍、结构层次的安排、主题立意的确立、构思角度的新颖、表达方式的运用、考场作文和课堂作文的区别和练习等等。比如,八年级上学期(北师大版),以“简洁之美”“细致之美”“平易之美”“思想之美”“情感之美”“恰当之美”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作文分阶段的写作训练。根据一定的要求,借鉴课内外经典文章和若干范例,通过写片段、写局部,来达到一定的训练目标。九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北师大版)作文训练,以“合理想象和虚构”来说,要求学生参照《项链》《珠宝》等名篇的写法进行小说写作训练。让学生依据小说的特点去构思命题写作,在构思过程中,要多问几个“怎么样”“为什么”。要注意小说三要素的有机结合、点与面的结合,要采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语言则尽可能贴近小说的语言。学生有章可循,有范例可学,就容易写出一些较好的作文。

(作者单位 河南省禹州市夏都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