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氯不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是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教材对氯气的性质、氯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检验等介绍较为全面。这对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巩固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全面认识物质、辩证认识物质的能力。
教材设计了“思考与交流”“实验”“学与问”等栏目,充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设计了“科学史话”“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栏目,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识、化学史,体会科学研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已经学习了氧元素、氢元素以及碳元素的性质,而在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系统地学习了金属的相关性质,在必修一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中已经对非金属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基本可以运用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元素的性质。学生应该可以依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得知氯元素最外层有7个电子,可以推测出氯元素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动手实验、科学探究等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氯离子的检验和氯气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氯气的发现和确认》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精神;
(2)通过氯气与水、碱反应的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阅读、图片展示和介绍,让学生了解氯元素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让他们能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化学;
(2)通过氯气泄漏事件及其处理,树立学生辩证地认识化学物质,克服学生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氯离子的检验。
2.难点:探究氯气与水和碱的反应。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情景创设法、讲授法、归纳总结法、训练法。
学习方法:探究实验法、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训练法。
六、课时安排
本节主要分析第二课时的知识,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氯气与水、碱的反应和归纳氯离子的检验方法,再通过视频展示氯气在战争、泄漏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克服学生对化学的恐惧心理和辩证看待化学物质的态度。本课时在实验室进行教学。
七、教学流程
播放广告片:30秒。
展示:1分钟。
教师展示84消毒液等物品,让学生也展示自己带来的含氯的物品。
学生讨论:3分钟。
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氯水是氯气溶于水还是氯气与水反应了?请设计实验证明。
学生相互交换意见,根据每组实验台上的药品和仪器,每个小组整合出一个实验方案,组长列出需要的实验药品和实验步骤。教师巡视,并对各组的实验方案进行指导。
学生实验:2分钟。
每个组按照本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好实验现象,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做好汇报的准备。
讲解分析:10分钟。
次氯酸有强氧化性,能消毒、漂白。
科学探究的步骤:呈现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结论。
展示总结:2分钟
展示上节课的氯水,观察一天以后,烧瓶上方是否有气泡,并总结次氯酸的不稳定性。
实验引入:1分钟
教师演示实验:在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再加氯水。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先变红,红色褪去。
讨论实验:4分钟
分析红色褪去的原因,并用实验进行证明。巩固科学探究的步骤。
学生会有两种观点:①NaOH与氯水中的酸反应,溶液为酸性,红色消失。②氯水中的次氯酸漂白了红色。
演示并讲解实验:再向上述溶液中加NaOH,如果溶液变红,则证明是观点①;如果没有变红,则证明是观点②。
再次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
学生练习:2分钟
书写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书写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巡视、辅导、纠正。
自主学习:2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84~85页,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不用氯气直接消毒和漂白,而要选用漂白液、漂白粉或漂白精?
2.用上述物质消毒、漂白,有没有坏处?
3.氯气的用途。
教师总结:1分钟
因为氯气能有一些有机物反应而得到一些有毒物质,而对人的健康有危害。
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两面性,辩证地看待化学物质。
展示:2分钟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第一次将氯气用于战争。出示《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播放视频《镇雄氯气泄漏》。
学生讨论:2分钟
某地发生氯气泄漏,如果你是居民,如何逃生?如果你是消防队员,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抢险?
教师总结:2分钟
展示逃生图片,并讲解一些逃生的注意事项和知识。
展示救援图片,并运用氯气与水、碱反应的知识解释救援措施。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化学物质,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
分组实验:2分钟
让学生检测自来水中是否存在氯元素。
总结:氯离子的检验:先加少量稀硝酸,没有现象,再加硝酸银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证明有氯离子。
小结
八、板书设计(略)
九、教学评价
本节教学采用了以《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朋友——氯》为主线,让学生体会到氯元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氯原子结构分析来推测物质的性质,同时对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巩固和复习。通过氯气是否与水反应进行科学的探究,总结归纳出科学探究的步骤,通过氯气与碱反应,让学生实践科学探究的步骤。通过氯气的泄露、在战争中的使用等对人类的危害,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化学物质的观点和运用化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学生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从具体的实施来看,教学效果很好。
由于学生活动比较多,可能在学生训练上不是太够,可以利用课后作业进行适当的弥补。
(作者单位 四川省南充市蓬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