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课铃声,我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课程。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讲解课外文言文阅读时,却出现了不和谐:当我问到“文中的太史公是指谁”时,教室里变得静悄悄的。“谁的文章最后会有‘太史公曰’这四个字?”“董园同学请你回答!”“老师,这个我不太清楚……”“是左丘明。”“不对,左丘明写的是《左氏春秋》。”一个学生赶紧帮她更正。“同学们,这个‘难题’把咱们给难住了,想想这是难题吗?为什么会这样?”“是我们不注意”“是一时忘记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学习语文的热情越低,轻视语文,疲于应付,无谓担忧,想碰运气。
一、学生轻视语文,疲于应付的原因有两点
1.认识不到位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语文时常会花很多时间而看不出成效。为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高考命题材料几乎都取自课外。由此很多学生认为,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学不学没有什么区别。
2.态度不端正
高中的学生重理轻文现象比较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错。学生会认为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
二、要让每个学生都学好语文,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学习语文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认为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用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
2.化“压力”为“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创设诱人的课堂情境。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学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在讲“赋”和“兴”时,可引入学生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改进不足,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最终使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作者单位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